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

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

袁顺芝[1]2004年在《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文中指出俄国白银时代的伟大诗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享誉世界的抒情诗大师。他曾受到俄国着名宗教哲学家、思想家、诗人索罗维约夫的影响,崇拜“永恒女性”,沉醉于从“精神世界”里寻求解脱。他讴歌女性,讴歌爱情。他的《美妇人集》诗集的中心主题就是“爱情是诗人的个人精神和‘神灵’世界里一种统一的浪漫主义的混合感情”。在诗语的铸造上,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艺术,显示了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多年的沉寂之后,象征主义成为目前文界研究的热点,有关着述不断出现。但,(1)仍是侧重“诗言志”、“诗缘情”的老套,重“质”不重“形”,青睐其对人生苦郁、愁闷等诗情的曲诉,而对这曲诉之方式,则不过用外国的标签,如契合,暗示等,来粘贴;(2)着眼点仍滞留在艺术特征等常规分析或材料汇编上,且重复率比较高;(3)研究象征诗语的论着较少。 文论家与语言学家历来缺乏对诗歌语言形态的合力研究,形成两张皮现象:文论家很少有深入研究诗语奥秘的愿望和自觉,语言学家很少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本文利用语用学原理,分析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以期揭示其诗语观、诗语特色、诗语锤炼方式。 本文分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 引言 介绍勃洛克诗歌及其语言研究现状,提出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研究的方式、重点和范围。 第一章 “永恒女性”的诗性命名。论述勃洛克“永恒女性”的哲学观;诗性命名,因为“永恒女性”思想是他诗歌的中心主题;利用实例分析其典型语言艺术。 第二章 雅致的意象营造。论述勃洛克利用象征艺术对世界奥秘的独特观察和表达,以及雅致的意象营造和丰富的象征意蕴。澎硕士学位论文入认STER’5 Tl止515 第叁章个性化的语言编码.具体论述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书卷气的选语用词;语法结构的理性选择,揭示诗人个性对语用选择的影响。 第四章诗语旋律的浓重锻造。论述勃洛克作为象征主义诗人对诗语音乐性的偏爱、锻造,以及其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色。 结语综述勃洛克诗歌语言艺术的特色,对我国诗语研究的借鉴,以及一些尚待研究的相关问题。

郝若琦[2]2012年在《勃洛克抒情诗研究》文中认为勃洛克是俄国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享誉世界的抒情大师。勃洛克的抒情诗创作既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经验,又继承了本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既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又是对这一文学流派的超越。本论文结合勃洛克创作时期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在回顾和梳理勃洛克创作道路的基础上,对勃洛克抒情诗的主题和艺术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析。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勃洛克及其抒情诗在俄中两国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任务、研究方法和新意。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由叁个小节组成。第一节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勾勒出勃洛克抒情诗创作的语境。第二、叁节分别探讨勃洛克抒情诗创作的两大影响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传统。第二章根据勃洛克对自己抒情诗创作“正题”——“反题”——“合题”叁段式的划分方法,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歌、诗人的书信和日记材料,详细描述和概括了勃洛克各个阶段抒情诗创作的主题和特点。第叁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第叁章共分四个小节,分别剖析了“永恒女性”、“城市”、“梦”、“道路”这四个贯穿性主题及其在勃洛克不同时期创作中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勃洛克对这些主题的诠释与俄罗斯文学传统和法国象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的关联。第四章共分四个小节,从抒情主人公、抒情诗分组、抒情诗中的音乐、象征和神话的角度分析了勃洛克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发掘了勃洛克抒情诗艺术的独创性,进而揭示了勃洛克乃至整个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的诗学特征。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罗列了主要论点,并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袁顺芝[3]2005年在《论勃洛克的诗歌语言编码艺术》文中研究表明勃洛克是俄国白银时代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和抒情诗大师,以其个性化的诗歌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享誉世界。其诗语观可理解为"象征的理性化""语汇的音乐化"和"意象的色彩化"等3个方面,具体表现在"语言结构的理性选择"和"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等编码艺术上。

郑体武[4]1992年在《论勃洛克的《哈姆雷特》组诗》文中研究说明勃洛克17岁时填写过这样一张表,其中的问答颇有意思: 我喜爱的职业……戏剧.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帝国大剧院的演员。我喜爱的诗人——外国的……莎士比亚。我喜爱的诗人——俄国的……普希金,果戈理,茹科夫斯基. 我喜爱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哈姆雷特,彼特罗尼,塔拉斯·布尔巴。我想怎样死去……因心力衰竭死在舞台上。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勃洛克对戏剧的爱好是何等强烈,同时也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在他的心目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事实上的确如此,勃洛克对戏剧的兴趣

杨忠闺[5]2010年在《别雷在中国(1921年-21世纪初)》文中研究说明安德烈·别雷(1880.10.26—1934.1.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着名的诗人,小说家,象征主义理论家以及形式主义先驱,他一生创作了数百篇长短篇小说,诗歌,文学理论研究文章以及回忆录,对俄罗斯当代以及后来的一些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学者所了解,其作品在中国的介绍翻译以及研究工作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过程。迄今为止,我国读者和专家学者们还只限于对他进行介绍和解读,还没有人对他进行过译介学研究,本文将以别雷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为线索,从译介学角度对别雷的译介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同时做一番译介学的考察。绪论部分,概括性地介绍别雷所取得的成就,阐述本文的立论依据、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表明概括作者生平创作和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必要性,以及占有完整的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是进行译介学研究的基础,并指出了整篇文章写作中的不足以及弥补的方法。第一章,别雷作为一个不太为广大中国读者了解的作家,有必要对他生平创作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其次简要概括在俄国和西方别雷的译介研究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别雷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水平以及弥补不足。第二章,通过搜集梳理别雷在中国的译介资料,从丰富的史料中呈现别雷在中国的译介全貌,分析概括出他在每一个阶段的译介特点以及重点,并简单作出相应的评论。第叁章,从译介学角度,采用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把别雷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作为一个译介学的个案,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者叁要素说对别雷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做一个较为中肯的分析探讨。结束语,概括整个翻译研究过程呈现的不足,总结本文的局限和不足,憧憬别雷学在中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D]. 袁顺芝.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勃洛克抒情诗研究[D]. 郝若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 论勃洛克的诗歌语言编码艺术[J]. 袁顺芝.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4]. 论勃洛克的《哈姆雷特》组诗[J]. 郑体武. 外国文学研究. 1992

[5]. 别雷在中国(1921年-21世纪初)[D]. 杨忠闺.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