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人才的国际培养_物流人才论文

面向国际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现代物流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无论是诸如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巨头,还是诸如吉利这样的民营领袖,无论是生产港口机械的振华港机这样的中国大型国际企业,还是像大量出口打火机这样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都活跃在国际市场上,这对物流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传统的物资储存和运输,北京交通大学受奥组委的委托对物流企业做的调查中,89.6%的企业的主要业务是运输[14]。而物流除了这些含义外,还包括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以及基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现代物流管理。那么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面向国际的物流系统,既是摆在各企业面前的现实的需求,也是我国更加开放、更多产业面向国际的趋势。而支撑这一系统的则是人才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储备还不能适应这一需求,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人才。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7年的权威预测,截至2010年中国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而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高达40万人[22]。

2 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的局限

2.1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对比

国际化的背景已经使原来的主要以运输为主的、服务于区域的物流形式,逐步向仓储、包装和物流信息为主的,面向国际和供应链的物流活动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原有的物流知识也必须做相应的更新和提升,从面向区域本地的客户和大宗货物运输的技能和知识,逐步向国际性的跨国公司甚至是国外的本地化知识,精细物流和特种物流转变。现代物流通过仓储和运输的衍生性服务,如生产加工、包装、装卸等服务,远远超过了传统物流所赋予的内涵(刘志学,2001;刘明珂,2001;丁俊发,2002;宋耀华和侯汉平,2004,2006)。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由单纯地企业内部行为,转变成客户直接可以关注的外部活动,客户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资的流动时间和地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促使物流更加信息化。这使得现代物流人才更加关注市场信息,而且还要懂得网络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特点和功能。表1比较了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区别。

2.2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中的人才局限

我国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新的业态不断出现,也不断完善。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才基础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经济态势和物流发展的趋势。但目前我国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中,面向国际的物流人才基础还没夯实好,存在诸多问题。

(1)难以适应新技术需求。储存和运输也更多的是大宗物资,而精细物资的物流关注不够,所以我们看到许多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仓储和运输业务。那么面向这种传统物流形式的人才基础,则是服务于仓储和运输的,在信息化和机械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中,难以适应这样的新技术要求。沃尔玛配送中心的机械化程度高达85%,这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处理商品的费用[20]。因此,重视物流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缺乏战略视野。目前的物流人才集中在仓储运输中,这些物流功能均是操作层的,而面向国际的供应链层面的物流管理问题,则需物流规划和物流管理战略人才。尽管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是潜在的优秀的物流规划和物流管理人才,然而却缺乏一个实践提升的过程,致使目前还难以满足对这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3)强调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忽略物流技术人才的培养。现代物流人才除了涉及大量的管理外,还涉及诸多先进技术,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包装、装卸、运输机械,集装和包装新材料的使用等。物流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更多地是非管理问题。但当前对物流的理解几乎就是物流管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管理学领域,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这不利于物流整体水平的提高。

(4)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缺乏实践性。当前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校课程学习上,即便是提出了企业实习的环节,却重视不够。重学习、轻实践还比较严重,尤其是深入物流操作一线的实习更少。换句话说,物流不仅仅是管理,也是业务上的操作问题,目前物流教育,更多是偏向了物流的管理。没有操作基础的管理,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限制。

(5)综合化程度不高。物流横跨多个领域和学科,如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系统工程、机械制造等。但从目前多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更多的是从JIT的角度来分析物流,然而JIT是当整个物流系统设置之后进行的物流时间上的精细化。物流的职能部门既要对JIT熟悉,同时也要对物流具体功能的操作过程熟悉,同时物流的设计更要契合企业战略。

3 面向国际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

3.1 面向国际的现代物流人才知识体系

在国际背景下,现代物流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也需要面向国际,从而应对越来越多的既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包括众多的上市公司,还有为数不少的甚至是开网店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表2列出了面向国际的现代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3.2 物流人才培养思路

(1)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物流教学师资的优化相结合。物流既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也涉及到企业的职能层面,更涉及企业的操作层面。那么,在人才配备上必然也需要这3个层面上的人才。因此,在物流人才培养上还要充分体现层次性:既有从事研究和宏观规划的博士层级的人才,也有从事管理的中层人才,如硕士生或本科生的培养,也有从事具体物流工作的操作人才,如大专或者中专培养。当前过于强调高校的管理教育(职能层)和研究,忽视操作层面的培养,不利于从基层实现物流功能的提升。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梯次性,那么在物流人才的师资上需要优化现有的师资。目前,高校中的教师系列呈现出“学院化”,导致了学生知识的理论化。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从事管理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几乎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而物流本身却是实用性极强的活动,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对于物流活动而言,往往在操作上还有很多难度。尤其是对于还处于物流转型阶段的我国来说,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信息化程度低、物流环节紧密性程度低、物流主要业务是运输,诸多与理论上或者最理想的状况还有很大区别。因此,物流师资中,应既有从事研究工作的,也应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成为有效传输物流知识的重要基础。

为此,物流教师来源应呈现出多元化,要求教师的来源更加广泛,换句话说,高校除了有科研系列的职称体系,还应有教学系列的职称体系。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211高校中积极推行的是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诉求,不断强化教师的科研水平,反而降低了教学要求。根据中国式企业管理的诉求,应该积极提倡引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管理者甚至是操作者走上高校的讲坛,加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熟悉。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背景,尤其是在物流业发达国家或著名跨国公司从事过物流工作或科研的人员,提升师资力量,为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走向奠定基础(王成林等,2009)。

另外,尽管现在一些高校已经聘请了一些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或者兼职教授,然而,他们与学生的交流形式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一种推介活动,主讲的内容没有涉及具体的操作,只是对企业的物流管理的景象描述。而且这种讲演不是连续的,要在2个小时内浓缩一个企业物流管理,其精炼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当一定的物流教学任务,并有效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极为必要。

(2)课程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课程教育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战略、供应链管理等的学习,也包括物流运作法律法规、物流实用技术、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在内的专业性学习[19],还有诸如采购管理、运输、仓储配送、口岸物流以及物流营销等方面的专门化学习。从而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来提升物流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王成林等,2009)。

强化物流人才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企业实践也必须成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中干”、“干中学”,既对现实的物流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理论性知识。而一种更为实际有效地则是案例教学法(Case Studies),这有利于提高学员对真实事件的认知,培养学员的问题辨析和处理能力,甚至决策能力(Raju et al.,2002;Fini,2010;Mbarika,2010;Stanwick,2010)。

特别地,在应对国际化的物流活动时,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实验室,进行物流活动主要环节的模拟实习,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过程,熟悉国际物流管理方法和原则,以及相应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还可积极推行驻外实习计划。沃尔玛在中国招聘时,会将员工安排在美国沃尔玛总部实习3个月,然后再回派到中国工作。这有利于将理论化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现有的知识更加契合于某一具体企业或项目,提升实用性。当前我国的无论是企业物流部门还是物流企业,与国际性的一些知名企业,如沃尔玛、UPS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势必要具备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经验,那么通过驻外实习,则是最快的提高国际化经验的举措。毕竟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是有距离的,充分发挥就业前的实习阶段和实习基地的作用,扎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物流实践能力。

(3)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市场行情、产业发展以及战略方面的学习,使物流人才具有宏观性的思考,拓宽国际化视野。从目前的物流课程设置来看,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对行业的分析以及对企业战略的研究。物流系统规划与企业战略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采购已经越来越趋向国际化了,如沃尔玛,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商品。那么,缺乏国际化视野势必会降低其市场适应能力,增加成本。

同时通过对物流各功能的学习,使物流人才能够系统地掌握物流各功能模块的运行。从原材料的采购、到运输仓储,从产品生产到包装、仓储、运输和配送,这一系列流程是紧密相连的,需要对整个物流资源从整体上进行优化,这需要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那么就需要从物流甚至是供应链的系统性来加强物流人才的系统思维。因而在教学上需要从物流宏观层面和供应链层面进行分析,在培训中和实践中通过轮岗来提高物流人才对物流各环节的感知。

在强调综合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化技能的提高。毕竟从事物流规划这样具有系统性工作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将从事物流某一个模块的某一(些)项具体性工作。比如,物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购,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物价的掌握。在产品生产和采购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掌握产品信息,成为降低成本、快速营销的重要手段,那么提高物流人员的信息搜索和辨识能力,将成为物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提高物流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物流人员的专业化能力,防止人才培养蜻蜓点水、空洞化。专业性的内涵还体现在行业领域,如铁路物流、航空物流等特色性人才的培养上(曹允春,2008)。

(4)管理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由于当前物流专业主要设置在商学院名下,物流的管理教育远远高于技术教育,从其专业名称“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就可以看出来,现行的物流教育侧重于管理教育,但从选址、路线选择、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看,对于具体的采用何种技术(包括机械产品和软件)等信息的掌握尤为重要。因此,现在的教育内容,在强化物流管理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物流技术方面的认知,应对物流机械装备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而不是在进入实践环节之后才去认识现有的物流机械装备,这有利于物流人才具体地把握和解决物品的仓储、运输、加工、包装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标准化的物流技术教育要大为提倡。

(5)区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所谓人才培养区域化是指适应当时当地物流条件的人才,能够充分利用物流资源,有效实现所需要的物流功能。比如我国西部到东部的物流,有相当部分是矿产品及其冶炼品,那么这种大宗物资的物流一定不同于农产品物流形式,而且物流业务主要是区域化的,那么利用有限的物流资源提高区域化的物流服务水平,则对区域化的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对诸如海尔、奇瑞、华为、振华港机等已经“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其物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现代物流人才具备面向国际的能力,如外语沟通能力(包括口语和写作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包括网络安全),还要具有物流标准化的知识,尤其是国外的物流政策法规、物流安全、汇率等知识的学习,则尤为必要。而且区域性的市场已经完全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的情况下,没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人才,将难以适应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整合要求。

因此,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既重视区域化的服务能力,也要重视面向国际的服务能力,从人才基础提高竞争力,因而需要处理好本地化和国际化教育内容的设计(刘海峰,2001)。

4 结束语

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时,物流的功能得到了扩展和提升,业务也向个性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业务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但由于现在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以及面向国际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成为我国社会平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比西方国家高近一倍(Tian,2008)的根本原因。因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提升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式,从根本上来看,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以及企业实践具有决定作用。这决定了学习和培训等教育和培养形式(袁玉娟等,2010)的效果,也决定了诸如资格认证等形式在实际操作所反映的实用性。以此为依托,面向国际的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相结合、管理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区域化与国家化相结合,多层次地培养物流人才,将是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

标签:;  ;  ;  

现代物流人才的国际培养_物流人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