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帝国主义?——新电子前沿中的国际关系》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帝国主义论文,电子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特网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性质。被空间和 时间分割开来的不同地域正在建立一种新的、不为传统的政治版图和国家主权概念所限制 的 虚拟关系。然而,我们对所出现的这些新型的跨国交流的意义却不甚了了。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帝国主义?:新电子前沿中的国际关系》(Cyberimperialism?:global relations in th e new electronic frontier一书于2001年由美国普雷格出版社(Praeger Publisher) 出版。这本长达251页的论文集由美国赖德大学信息系教授博萨·埃博(Bosah Ebo)主编。埃 博教授指出,目前因特网尚未成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网络基础设施。世界人口的 80%缺乏最基本的通信设施,例如电话线。全世界与因特网相连的电脑有一半在美国,而非 洲只有不到10个国家可以直接连接因特网。人们认识到,在电话线的密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着相互联系。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有关帝国主义的传统概念中固有的特点正在出现。在 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了“网络帝国主义”的设想,认为我们正在目睹着另一种受西方跨 国媒体驱动的技术,并且这种技术正在控制和压制弱势国家本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然而埃 博教授认为,恰恰是网络技术作为最经济的通信手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潜在的、参与世界 经济的最佳途径。
该论文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因特网将为国家本体带来什么样的新概念?网络技术是否通过 给予人们广泛参与地区和全球活动的机会而带来了真正的全球化?是否所有的国家都会积极 参 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全球性的网络合作能否带来更好的管理和资源共享方式?因特网能否缩 小技术有产者和技术无产者之间的距离?全书分为4个部分,共收录了15篇论文。第一部分的 主题是“网络帝国主义的理论问题”,论文包括“网络帝国主义的三个方面”、“从帝国主 义到全球化:信息时代的理论框架”、“因特网和合法性问题”和“网络殖民主义:在高速 路上的加速还是老套路的阻碍?”。第二部分主题为“电子全球村中的政治”,论文有“帝 国再次回击:因特网中的文化政治”、“建立新关系:中、东欧的因特网”和“人民的电子 民主和政府系统的建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第三部分的主题是“网络空间中的全球经济 问题”,论文包括“因特网时代小国的前景”、“反霸权媒体:网络空间能否抵制公司 殖民化(Corporate Colonization)?”、“南半球的信息革命、跨国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和 “东南亚国家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第四部分为“网络空间中的民族认同和平民运动”, 论文包括“文化认同和网络帝国主义:通过电脑媒介探索种族、国家和公民身份”、“平民 和网络公民:授权非政府组织”、“非洲信息革命的暗示:网络帝国主义、网络宣传或网络 希望”和“探讨网络空间中的民族认同和社会运动”。
弗兰克·路易斯·鲁夏诺(Frank Louis Rusciano)的论文“网络帝国主义的三个方面”对 “网络帝国主义”这一新兴概念提出了质疑。鲁夏诺教授从文化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 超越国家的帝国主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持 此观点的理论家们试图将美国对南半球的资本主义扩张与美国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产品和通 信技术对南半球的同步渗入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由跨国集团支持、并且其自身也正在成为 跨国集团的通信和文化企业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扩张的军事—工业—通信体系的一部分 。鲁夏诺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不相信核心国家中通信技术与跨国企业间的联合仅仅是军事— 工业体系的扩张。他指出,这种观点假设信息的接收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被输出的 文化印象总是支持某种特定的政权制度或意识形态。他引用了C.罗奇(Colleen Roach)在199 7年提出的观点,指出近年来“消极受众”( passive audience)的概念已经为“积极受众”( active audience)理论所替代。(注:Roach,Colleen,1997,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Resistance in Media Theory,Media,Culture,and Society 19:47-66.)
积极受众常常会赋予信息一些与其发出者的意图相左的意 义。而且,第一世界国家的兴趣已经不再是向其全球受众传送信息。在意识形态方面,文化 帝国主义确实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但这种威胁的形成并不是由于网络文化印象的内容, 而是由于新的通信技术的“结构”( structure)和“语法”( grammar)。任何通信媒体都有语 法,也就是与一个人对那种语法的使用相联系的、来源于人类感知的一套规则。尽管人们在 意识中关注的是媒体发出的信息的内容,但媒体的语法是影响一个人理解信息意义的关键因 素。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本身就是信息。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如果第一世界国 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向周边国家施加其政治和经济意愿,帝国主义就必然出现。然而,鲁夏诺 针对这种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如果一个国家首要的价值观是对其他文化的开放 ,那么促进开放是否能被解释为帝国主义?能否因为美国对多元价值的热爱,就认定美国会 将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其他国家?第二,前面的分析是否已经全面地描述了工业国家在信息时 代的任务?鲁夏诺对C.穆瓦齐(Claude Moisy)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大国不在全球范围 内输出它们的世界观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兴趣。(注:Moisy,Claude,1997,Myths of the Global Information Village,Foreign Policy 107:78-87.)
如果其公民的注意力不在于 国际 问题,他们的政府亦会如此,至少在民主国家是这样。当然,少数精英对其他国家的帝国主 义模式控制是可能的,但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基于穆瓦齐的分析,鲁夏诺教授的结 论是:核心国家的公民不太可能经常牵涉到国际事务中,帝国主义从而成为一种未完全实现 的威胁。但是,同样的分析并不适用于那些经济精英,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经济 体系中。那么,经济帝国主义是否会通过互联网而存在呢?
多数传统帝国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经济理论。根据列宁的理论,国家可以被分为“核心的 ”和“周边的”。核心国家控制制造业,从周边国家获取原料并以高价向其出售产品;周边 国家除提供原料外,还为核心国家提供了市场,它们负债累累,被国际机构压制在欠发达状 态。时至今日的信息时代,有人提出世界发展的趋势已经远离经济帝国主义,因为那些周边 国家也在生产一度为核心国家所制造的产品。但这个论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后工业社 会的主要产品是信息。在后工业社会,核心国家财富的基础不再是土地或生产方式,而是知 识和专业技术。这样核心国家仍有可能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位置,在自己步入后工业信息时 代的同时使周边国家滞留在欠发达的工业社会状态。
如果把经过处理的、客户可以利用的信息认定为信息社会的产品,那么国家或集团可以有 几种选择来实现在网上创造价值和盈利。第一是对可把原始数据处理为可用数据的软件进行 授权控制。正如A.布兰斯科姆(Anne Branscomb)指出的那样,控制了这些程序等于控制了因 特网。(注:Branscomb,Anne,1997,Who Owns the Internet?in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edited by O'Reilly,Jim and Associat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另一个是控制网络的接入,而不必“拥有”网络。有人也许会对此提出质疑,指出 网络的接入趋于免费;即使需要付费,其性质也相当于电话费,而与帝国主义毫无瓜葛。但 是,网络中的信息虽然数量庞大,质量却值得怀疑,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对资源分配作出权威 决策的人来说。结果就是,那些需要特定信息的用户必须付费。网络服务供应公司除提供接 入服务外,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信息的质量。这样就可能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由具有 信息评估、过滤和咨询头脑的精英所率领的经济帝国主义。他们从客户那里得到原始数据, 进行处理后再出售给那些客户。然而,传统的帝国主义理论必然涉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 在政治或经济上的控制。帝国主义能否不理会国家的疆界而由某个阶段实现呢?
所有传统的帝国主义理论都把国家作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蔓延,一些分析 家们预言帝国主义者阶层将超越国家而存在。鲁夏诺认为,这些帝国主义者将组成新的虚拟 部落,但用“帝国主义”一词来形容当今网络空间的精英和非精英群体似乎并不恰当。尽管 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一些传统帝国主义理论中固有的特点,鲁夏诺教授认为“帝国主义”一 词 并不能对当今网络空间中的国际关系作出恰当的诠释。
与鲁夏诺教授观点不同,德博拉·东(Deborah Tong)在其论文“网络殖民主义:在高速路 上的加速还是老套路的阻碍?”( Cybercolonialism:Speeding along the Superhighway or Stalling on a Beaten Track?)中明确指出,在网络中出现的殖民主义将因特网视为压迫的 工具。在承认信息和知识的力量的前提下,东指出,欠发达国家正在被迫接受西方的知识和 技术。正如任何其他技术一样,因特网不是中立的,在它内部隐藏着其设计者的偏爱。西方 的理念、知识和通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因特网的结构、体系和文化。东将网络与现实 世界作了如下比较:高速公路系统的建立不是为了那些被殖民者,而是为了殖民者自身。网 络是面向全世界人民的公平和开放的平台这一概念与事实相去甚远。
东指出,欠发达国家在网络接入方面存在障碍。介入网络所必需的设备,例如电脑、调制 解调器、作为基础设施的电话连线,以及电话开通和网络接入的费用都令许多第三世界国家 的人民对因特网望尘莫及。某些国家自然条件恶劣,例如在非洲的雨季,闪电被称作是电脑 和调制解调器的第一杀手。第三世界国家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人才奇缺。东认为,网络殖民 者刻意阻挠被殖民者获得信息革命所必需的技术。A.梅米(Albert Memmi)早在1965年就在他 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一书中指出,殖民主义的功 能就是隐藏技术技能以征服和剥削被殖民者。(注:Memmi,Albert,1965,Portrait of the Colonized,in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 d .)
在传统意义的殖民地中,“如果一个人(被殖民者)想得到工作,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 置,想在世界上生存,他就不得不首先向宗主国的语言低头”。尽管世界上使用英语的人仅 占人口总数的10%,在电脑系统中流动的数据和信息中却有80%是以这种语言作为载体。各种 电脑程序几乎都是用英语写成的,这就严重影响了非英语用户对这些程序的及时获取和使用 。现在,欠发达国家的人要想从事与网络有关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双语人才。在 电脑网络的空间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殖民主义的影子。
西方发达国家相信,缺乏现代技术是欠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并认为自己有责任向这 些国家输出科学知识和技术。然而,在历史上,恰恰是这些西方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 成了阻碍。过去,发展中国家通信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是生 产自己的软件。(注:Boafo,S.T.Kwame,1991,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Su b-Saharan Africa,in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s:Wiring the Third World,edited b y Sussman,G.and Lent,J.A.,Newbury Park,Calif.:Sage.)
其结果就是那些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国外电脑软件和硬件的进口创造了市场 。虽然人们可以自由获取网络空间中流动的信息,但有关网络支持的硬件与软件的知识和技 术却牢牢地把持在生产电脑软件和硬件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手中。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工 业规划没有把生产本土通信装置考虑在内,在这个领域内也很少开展研究开发活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说道:“我们要记住,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要帮助其他国家,而 是帮助我们自己。”世界银行和至少20家大型发展机构将对第三世界的援助集中于通信部门 。它们一再强调信息产业在欠发达国家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东指出,抛开欠发达国家廉 价的劳动力不谈,只有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的项目才能得到贷款。东认为,在环绕全球的 因特网的掩护下,殖民主义的结构和理念重新出现。C.布拉齐耶(Chris Brazier)在1997年 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常驻代表在本质上是带着面具的殖民统治者。(注:Brazier,Chris,1997,State of the World Report,The New Internationalist.)
现在 ,欠发达国家通过出售资源得来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它们前宗主国生产的产品。我们虽然无 法从地理的角度看到一个具体的帝国,但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力量却分散在网络空间中。东认 为,欠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燃料”。以印度为例,其软件制造市场的年增长率 达到了年均30~40%,1994~1995财政年度的软件出口额为5亿美元。事实上,这个振奋人心 的数字仅是被印度的廉价资源吸引的大型电脑公司(如微软和IBM)的利润。
即使在未来的某一天,所有的国家都完成了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国人民都能够接入因 特 网,东提醒人们仍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电脑技术不是公正的,因为它必定带有其设 计者的独特的效率概念。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不会有像富裕国家的人那么多的机会远离亲人 ,也就不需要像因特网这样高效的远程通信手段;第二,很多国家的人仍在为得到公平的待 遇而斗争,没有在真实世界中得到公正的人们又怎能奢谈其在虚拟世界中的地位?第三,鉴 于发达国家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中国家很可能沦为其过时技术的倾销地。东在论文的结 尾指出,在信息时代,帝国主义是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出现的。
《网络帝国主义?——新电子前沿中的国际关系》中的论文皆出自各个大学的教授或博士生 之 手。博萨·埃博教授将这些论文整理分类,从理论、政治、经济和民族认同等四个方面对现 存的有关网络帝国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总结。“网络帝国主义”是一个十分新兴的概念,还没 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相关的学者也是各执一词。该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对其作出明确 的定义,而是将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汇总,以期读者们作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