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以高中历史新课程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浅谈论文,新课程论文,创造性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线教师抱怨较多的是:新教材内容多、概念多、难度大,教学任务重,课时相对不足(36学时/模块),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那么出现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材编写不合理,还是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我认为,新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时间的安排就算果真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此,而在于我们教师还没有确立新课程背景下正确的教材观,没有立足课标、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06年6月至2007年7月,笔者分别在“2006年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和“2007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中,先后三次执教同一节教学研讨课:人教版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第二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通过本课的准备和执教过程,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解和感悟,由最初的“雾里看花”到后来的“柳暗花明”,收获颇丰。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在备课、上课过程中的构思、设想、感悟、反思,主要从操作层面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立足课标,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一、分析课标
新课程非常强调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轻课程标准、重教材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不少教师课程标准意识淡薄,甚至备课都不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平时备课,教师一般很少研读整个模块的课标。我因为对选修六一无所知,所以先整体研读了这个模块的课标。通过整体研读,我对整个模块有了全面的把握,便于从宏观上解读《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也便于从其他章节吸收借鉴讲授本课所需的基本素材。尤其是第一单元《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相当于本模块的序言和指导思想,对学好其他章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让我思考“西递、宏村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呢?它们登录的标准是什么呢?”“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让我思考“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如何做好长远发展和保护?”“历史和现实应当怎样联系起来?”等问题,这对我打开思路、深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很有启发。
课程标准对《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一课的要求是:以安徽古村落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皖南古民居异彩纷呈,浩如烟海,到底应该选取哪些点让学生了解呢?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探讨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地钻研教材,细化课标。
二、钻研教材,细化课标
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分析完课标以后,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反复琢磨自己所能搜集到的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教材和人教版教参。除了按常规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教材的每一个细节以外,我重点从以下三个角度研读教材。
1.依据课标和不同版本教材所共同涉及的内容提炼核心知识点
通过对照课标,对比分析三个版本教材的相同点,我认为,“西递、宏村的概貌、选址、布局,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装饰,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济文化源头,皖南古民居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几个知识点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所必须掌握的,也是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必须选取的材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合并同一版本教材的相似知识点,剔除远离课标的知识点
相对于岳麓版、人民版来说,人教版教材有自己的优势,史料丰富,细致入微,语言优美,延伸得当。但细读几遍之后,总有一种重复拖沓的感觉。本课共分四个子目:一、桃花源里人家——西递,主要从环境、构造和历史三个方面介绍了西递的概况,然后又选取了西递古民居的典范敬爱堂作为例子,详细地说明了徽派古民居的建筑特点;二、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主要从宏村的环境、历史和村落布局以及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承志堂等方面介绍了宏村的情况;三、巧夺天工的人工水系,主要介绍了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西递的村落水系和宏村的村落水系;四、徽派建筑的杰出成就,从整体上介绍了徽派建筑的主要艺术特征,然后分别介绍集中体现徽派建筑艺术成就的“三雕”。因为第一、二两个子目是从宏观上、整体上介绍西递、宏村,在介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了较大的篇幅介绍西递、宏村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第四个子目再单独介绍,虽然视角有所不同,选取的材料有所区别,但难免给人一种内容重复、层次不清的印象。而第三个子目写村落水系,还是在介绍西递、宏村,显得分散,不甚合理。怎么办?我采取的做法是合并相似知识点,大胆剔除远离课标的知识点。比如,一、二、四三个子目的建筑艺术合在一起集中介绍;西递、宏村的人工水系,只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宏村人工水系介绍即可,不必面面俱到;皖南古村落的建筑艺术,过多地介绍了雕刻手法,专业性太强,超出了课标“了解”的层次要求,可以适当淡化,只要求学生欣赏即可……剔除远离课标的知识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细化深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3.依据课标补充教材中欠缺的知识点
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在介绍皖南古村落时,不仅要突出其建筑的价值,还应反映出其历史和文化上的价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相对于岳麓版和人民版来说,人教版教材在西递、宏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方面强化、铺垫得不够。仅仅依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怎么办?依据课标补充教材中欠缺的知识点。从哪里补充呢?可以尝试用其他版本的教材做补充,或者搜寻其他更生动、直观的素材。
建立在以上对课标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学生能够联系现实,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人文精神得到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有: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广泛涉猎,精选素材
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中国三大地方学,博大精深。若想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他讲清楚讲明白,仅仅依靠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泛涉猎,重点研读,然后删繁就简,取精用弘。只有精选到最佳的素材,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为此,我从书籍、光盘中搜集了大量素材。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后,下一步的关键是怎么用。我给自己定下了几个原则:1.一切以课标为依据,只要有利于课标的达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便大胆选用;2.如果是和课本相近或相仿的素材,尽量忠实于教材,方便学生理解掌握;3.如果选取的素材比课本更直观更形象更利于学生理解,则坚决替换掉课本上的素材;4.素材关键在精而不在多。
比如《探索与发现——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一):皖南古村落》是目前国内介绍西递、宏村较为权威的录像资料,不仅有清晰流畅的画面,而且有专家学者的解读,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它正好是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介绍西递、宏村的,剖析了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深厚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尤其是对宏村人工水系的介绍,生动、直观、形象。而“巧夺天工的人工水系”恰恰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仅靠阅读教材难以准确把握、理解。如果从《探索与发现——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一):皖南古村落》中选取一段录像,设计讨论题,使学生对宏村人工水系的形成原因、历史沿革、设计思路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于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整合教材,构建思路
吃透课标,研读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之后,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怎样用一条清晰的红线将整堂课庞杂的知识串联起来,重组教材的史实,使之生动有趣。这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
傅元根老师说过:“所谓的‘整合’是指将教科书的内容和教科书以外的相关内容有机地增减取舍重组再织,它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的‘重构’。任何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都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还要更多地尊重教材的原作。”再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对课型的定位。既不能把它上成导游课,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不能把它上成专业课,晦涩难懂,空洞乏味。另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调整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认识。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在翻看以前的“教学心得”时,碰巧看到了很久以前听一节语文课时授课教师讲的“看”字的几种说法,感觉到把它用在“皖南古村落”这一课再恰当不过了。既能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又能照顾到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而且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显然,教材是需要教师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只有教师学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去剖析教科书,用动态的眼光“破译”教科书,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