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梅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
摘要:探讨急诊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对留置效果的影响。头皮静脉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四肢静脉组采用四肢静脉留置针法,颈外静脉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法,比较三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急诊新生儿,颈静脉留置针具有较高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长的留置时间,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轻患儿痛苦和感染的几率。
关键词:新生儿;头皮静脉;四肢静脉;颈外静脉
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不易穿破血管、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应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紧张心理,患儿和家属容易接受,对血管损伤较小,有利于临床输血、补液、用药等治疗[1]。因此,提高静脉留置的效果对患儿尤其是急诊患儿的急救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头皮静脉主要为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头皮静脉穿刺前先对以穿刺点为中心的周围皮肤进行备皮面积以大于敷贴范围为宜。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留置针针翼距血管最清晰点后移0.3cm,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朝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针平行推进1~2mm送管。采用双手送管法,即右手拇指、食指指腹固定针柄,左手拇指、食指指腹夹住外套管后端向前送入静脉,右手退出针芯,固定针翼于皮肤上。针眼处以透明敷贴覆盖,2条输液贴固定,注射器推注少许生理盐水,穿刺成功后予静脉输液,输液完毕用10U/ml肝素液正压封管。
二、采用四肢静脉留置针法。四肢静脉包括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大隐静脉。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穿刺部位,针刺方法与头皮静脉组相同。
三、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法有两个护士配合操作。先将患儿平卧于抢救台上,去枕后仰,头偏向穿刺侧对侧,并使头垂于抢救台边沿,充分显露颈外静脉,配合操作的护士帮助固定好患儿,操作的护士立于患儿头顶侧,穿刺部位局部及操作的手指指腹常规消毒,用左手中指按压颈静脉近心端,使血管充盈更清晰利于操作,左手拇指绷紧颈部皮肤,掌跟配合固定下颌防止转动,右手持留置针针翼于颈外静脉上1/3~上1/2处进针,朝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回血后将针平行推进1~2mm送管。送管方法及输液操作同头皮静脉组。
四、讨论
在急诊新生儿的治疗中,静脉穿刺效果可影响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而患儿的血液流动较缓慢,血管通透性高,药物治疗多采用高渗或强刺激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酸钙等,静脉穿刺一方面可引起血管壁机械性损伤使局部皮肤发白或发红,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也增加,严重者可致皮肤坏死。传统的留置针穿刺部位主要为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分支多,互相联通成网且表浅易见,但由于血管细小,血流量少,管壁薄,血管弯曲多,直的部位较少,穿刺进针时血管壁的突破感不明显,即使针头进入血管由于静脉血压力较低,回流血缓慢且量少,故不能较快回血,此时往往会使操作者误认为是穿刺不成功而继续进针或退针,导致穿刺失败。四肢浅表静脉较头皮静脉血管管径略粗、血管壁较厚、回流静脉血压力也较高,有利于穿刺时较快见到回血,一定程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由于四肢关节活动范围大,肢体不易固定,搬运患儿时易导致留置针脱落或药液外渗,影响药物治疗。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血管粗直,位置表浅,显露充分,易于穿刺,从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穿刺部位无关节,易固定,有利于留置时间,另外离心脏较近,药液运行路径短,血流量大,药液迅速被稀释、吸收,对血管刺激相对小[2],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外静脉组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四肢静脉留置组和头皮静脉组,且留置时间也明显延长,同时结果还显示,颈外静脉穿刺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降低,无一例发生静脉炎,表明颈外静脉可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有利于急诊患儿的治疗,同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3]研究指出,远心端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近心端,四肢静脉高于头皮静脉,可能与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药物刺激有关,而静脉炎是影响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等研究表明,头皮静脉留置时间要长于四肢静脉。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四肢静脉留置时间短主要是由于四肢浅静脉多位于关节处,患儿活动时易致套管针触及血管壁,引起输液不畅或渗液,严重则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另一方面,急诊患儿治疗药物多使用脱水剂、脂肪乳、血管活性药等高渗或刺激性药物,易引起化学静脉炎的发生。如头皮静脉留置,急诊患儿多由于高热需冰帽或湿毛巾物理降温,置管部位难以观察,且患儿多躁动,尤其是药物刺激性较大,容易将留置针拔出[4],影响留置时间。据庞溯摈等[5]研究证明,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血管管径、血流量大小密切相关,血管管径越粗、血流量越大,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越小,静脉炎发生可能性就越小,而颈外静脉管径、血流量均比头皮、四肢静脉要大,因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低。本研究中头皮静脉组发生3例机械性静脉炎,1例化学性静脉炎;四肢静脉组发生4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化学性静脉炎,由于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均高于颈静脉组,故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对急诊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的影响不尽相同,颈静脉留置针具有较高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长的留置时间,减少了更换穿刺部位的次数,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也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黄清丽,文惠君,曹辉娟,等.小儿不同部位头皮静脉输液效果的比较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101-102.
[2]邹恒娣.颈外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53-54.
[3]金秋桂,丁晓毅,董婷,等.颈静脉与股静脉留置针在NICU静脉输液中应用的效果比较.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412-3413.
[4]殷学会.重症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时间的关系.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97-1298.
[5]庞溯摈,郭冬梅,蒙国照,等.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护理研究,2003,17(9):502-503.
论文作者:杨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静脉论文; 血管论文; 静脉炎论文; 头皮论文; 患儿论文; 部位论文; 急诊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