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论文_谢光雄

谢光雄(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卫生院 535400)

【摘要】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氨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2009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采用厄贝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降低(P <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8% ,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0,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厄贝纱坦、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降压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有效的降压药物联合用药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厄贝沙坦 氨氯地平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067-02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疾病, 其中脑卒中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18、18%, 所以合理应用降压药, 控制好血压尤为重要,安全有效平稳地降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残的危险性。笔者通过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

厄贝沙坦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或慢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联合治疗104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依据我国2005年制定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诊断,且排除合并糖尿病、心房纤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不全、妊娠哺乳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10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55~87岁,平均(67.4±12.8)岁,病程4~15年,平均(10.8±3.1)年;对照组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58~90岁,平均(69.4±13.1)岁,病程5~16年,平均(11.2±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本研究前,所有患者均停用降压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江苏恒瑞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13)治疗,150mg/d,联用4周,如4周后未达目标血压,增加剂量至300mg/d。普通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为140/90mmHg,收缩期老年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为150mmHg。实验组同时给予厄贝沙坦、氨氯地平(辉瑞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厄贝沙坦剂量与对照组相同,5mg/d。104例患者均晨起顿服降压药物,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心率、肝肾功等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1.3 疗效判定[1] 两组患者均每周门诊随访1次,测量日上午8~10点由同一医师进行血压测量,测量前不服用药物,连测3次血压后取平均值为患者血压。用药8周后若患者收缩压降低10mmHg、恢复正常或降低20mmHg,视为治疗显效。若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在10mmHg内、恢复正常或降低10~20mmHg或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30mmHg以上,视为治疗有效。若患者未达以上有效标准,视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测量数据采取均数±标准差(x-±s)方式表示,组间血压比较经SPSS 13.0软件作t 检验。两组疗效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比较 治疗8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比较(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治疗显效30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30,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有1例发生面色潮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失眠,1例患者发生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于治疗期间自行缓解并消失。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多为暂时的。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 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 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2]。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是降低血压,而且是尽可能降低长期心血管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使高血压患者总死亡率下降13%, 心血管死亡率降低8%, 总心血管并发症减少26%, 卒中危险降低30%, 冠脉事件减少23%[3]。使用疗效好、副作用少、对血管和心脑肾有良好保护作用的药物, 是临床所追求的目标。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早期强效降压是血压达标的关键, 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联合治疗是目前降压治疗的重要策略。国际知名心血管专家、英国的BryanWi-lliams教授指出, 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药物作用机制互补、因药效动力学变化使作用时间更长、较各单药治疗疗效增加、患者血压可更快达标且临床和代谢的不良反应减少。

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的联合使用,作用于血压调节的两条主要通路上。厄贝沙坦是一种长效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II受体拮抗剂通过与组织血管紧张素II受体结合,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直接缩血管作用(包括非ACE途径生成的血管紧张素II),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通过抑制醛固酮的分泌,抑制肾小管的水钠重吸收,使血压下降;通过抑制AngII的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的增殖作用,防止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肥厚[4]。厄贝沙坦无需生物转化即有药理活性,在体外结合试验中提示厄贝沙坦是一种竞争性拮抗剂,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在60%~80%之间,且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厄贝沙坦药动力学呈线性剂量依赖性,血浆半衰期平均为11~15h,口服每日一次即可维持24h以上的降压作用[5]。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或慢通道阻滞剂)。本品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作用大于心肌。其与钙通道的相互作用决定于它和受体位点结合和解离的渐进性速率,因此药理作用逐渐产生。本品是外周动脉扩张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脏负荷而降低血压。其特点是:降压作用平稳、安全,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64%),半衰期长达315~5小时,每日口服药1次,可持续控制血压24小时以上。氨氯地平可代偿性地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又会进一步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化,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则能通过阻断RAS系统而抵消这种作用。氨氯地平有利尿和排钠的作用,可以诱导血钠的负平衡,而这种排钠利尿的作用则进一步加强了厄贝沙坦的降压作用。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均能导致血管舒张,但是氨氯地平主要引起动脉的舒张,而厄贝沙坦则对动脉和静脉均有舒张作用。二者在降压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可提高血压达标率。本研究发现,厄贝沙坦、氨氯地平在一定的治疗剂量下均具有明显有效的降压作用,但高血压病人需长期服药,故应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研究表明,合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在低于其治疗剂量下就可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故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

[2]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3] Lancet,2000,355:865-872

[4] 王伟新,凌树森.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4):204-207.

[5] 宋玉娥,陆再英,谢维娅,等.国产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1):36-37

论文作者:谢光雄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4

标签:;  ;  ;  ;  ;  ;  ;  ;  

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论文_谢光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