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赵 钰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晋中 030801)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要想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就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提出的新要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求新型城镇化把建设重点放在“人”的城镇化问题上,即让该地区城市范围内和小城镇范围内的人都实现城镇化[1]。城镇化建设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1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科学配置城乡资源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城乡产业的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和科学配置。一方面,山西省的主要产业是资源采掘业。近年来,一些严重依赖资源型城镇的传统产业停滞不前,新型产业发展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山西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山西省贫困地区多,贫困程度深,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不足,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并且通过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要通过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吸引农民返乡置业,让资源与人口向农村流动,促进新型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增强农村的经济发展活力[2]。
1.2 合理规划城镇群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山西省经济发达的城市多数是依靠煤炭产业支撑发展。在过去数十年里,过度依赖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使城镇化规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脱节,缺少新兴产业支撑和核心竞争力,最终走向衰落。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都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在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项规划[3]。了解不同区域的特征,打造不同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3 解决“城市病”问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压力增大,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人口快速增加的需要。要想让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有效发展,就要让农业人口回流,让更多农民在农村创业,缓解城市压力,分流城市的住房、教育和就业,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病”。
由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山西省各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在11 个市中,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 个,其中太原市城镇化质量比较高,为84.8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7 个,城镇化率最高和最低相差34.68 个百分点。与太原市相比,忻州市和吕梁市的城镇化发展有明显差距,说明山西省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
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8 年,山西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2 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发展方式转化为新型城镇化,城镇的发展更加强调质量的提升,更注重人口市民化。与2014 年相比,2018 年末山西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比率下降了2.37个百分点。但全省仍有大约650 万人口未能真正实现城镇化,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户籍仍在农村,享受不到与户籍挂钩的城市服务,人口“半城镇化”现象依然突出。
2.1 城市功能单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弱
D-Max方法是由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开发的一种搜索筛选模型,用来评价淡水、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辐射效应。可以计算特定生态系统中任何生物和组织的最大允许剂量。该方法没有考虑生物的种类、形状和习性。
2.2 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半城镇化”现象依然突出
贵刊编辑老师自己给自己加重工作量,把读者、作者真正当“衣食父母”来尊重,换来读者、作者真心把贵刊称呼为“咱们《杂文月刊》”。衷心祝愿咱们的刊物越办越好,作者、读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ca1,ca2,ca3{font-:ize;l6px;list-style:none;width:300px;padding:12px;b a c k g rou n d-color:#ddd;border:1px solid#2ffd63;}
山西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在区域规划、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2018 年末,山西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0.85%。但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依托资源优势,山西省的发展形式主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在山西省22 个城市中,11个市属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高碳且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另外,这些城市大多数都不具备一般城市对社会经济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县城和建制镇服务能力弱,存在着大城市不大、小城市不强等问题。
2.3 城镇化进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发展
在智能建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隔音效果不佳,智能系统操作受限等。为降低这些缺陷的发生概率,除严格管理和把控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之外,还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工程项目的有关施工规范,并按预先设计好的施工图纸施工[4]。一旦出现实际操作和施工图纸有出入的情况,不得随意篡改项目,应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在征得其批准后再做修改方案。
在山西省的农业结构中,传统农业占比较大。而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大量使用薄膜和化肥等生产资料造成白色污染和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流入河流,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另外,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同时会带来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单一的产业结构对山西省的环境、生态造成了较大影响,再加上城市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量修建及重复拆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3.1 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辐射力
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做好转型发展;支持服务创新,增强第三产业的经济带动效应。通过调整和重新布局产业结构,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各大中城市的辐射力。
3.2 合理规划城镇群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力
政府要合理规划城镇化建设,制定“一核一圈三群”协调发展与重点城镇组群的规划,使城镇群建设一体化和谐发展。首先,支持省会城市太原率先发展,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使其能够担负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和核心职能。其次,积极培育其他城市的主导产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聚集能力。
3.3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乡村生态。另一方面,改进乡村居住环境,处理好农村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加速宜居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生活品质。
3.4 统筹发展城乡公共服务资源
发展城镇化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首先,以发展乡村产业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城镇化过程中户口在农村,但实际居住在城镇的这部分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城镇居民应有的待遇,让农业人口变成享有福利待遇的真正市民。另外,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和市民一样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凌.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3):74-78.
[2]孟晓迪,许如玉,顾晓霞.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演变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40(S2):10-12.
[3]郭红星.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9.
文章编号: 1004-7026(2019)19-006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19.031
作者简介: 赵 钰(1987—),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编辑:周宏燕)
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山西省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