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业婷
南京六合人民医院 2115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剂量奈达铂联合放疗对疗中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分别为其采取单纯放疗、小剂量奈达铂联合放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奈达铂联合放疗对疗中晚期食管鳞癌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小剂量;奈达铂;放疗;中晚期食管鳞癌;临床疗效
食管癌是我国死亡率排第四位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16%左右,放疗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是单纯放疗难以获得理想疗效,患者五年生存率仅10%左右[1]。为了提高对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应该在放疗的同时联合使用奈达铂等化疗药物。本文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试探究小剂量奈达铂联合放疗对疗中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40例。两组患者资料如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3岁~77岁,平均(60.11±12.31)岁。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岁~76岁,平均(60.27±12.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差异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对比可正常进行。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三维适形放疗,取仰卧体位,选好放射野,以体膜固定,开启放疗治疗,每次剂量2Gy,一周5次。
研究组除了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三维适形放疗,另加用小剂量奈达铂,即将20mg的奈达铂溶于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续6次,同时还要为患者采取抗过敏、止吐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具体判定标准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肿瘤治疗效果诊断标准,即:
(1)完全缓解:症状消失,病灶直径明显缩小;
(2)部分缓解:症状有所缓解,病灶直径明显有所缩小但不明显;
(3)稳定:症状未加重,病灶直径无变化;
(4)进展:病症加重,且病灶直径加大。
总有效率(%)=(部分缓解例数+完全缓解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所有数据使用19.0版的统计学软件包SPSS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形式表示,检验卡方值。两组的数据若统计计算为P<0.05,那么则有统计学意义存在于分组结果中。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疗效的对比(n,%)
3 讨论
放疗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是仅采取放疗则容易出现失败结果,其原因首先是局部未得到有效控制及放疗后复发,其次则为远处转移,这些局限性限制了放疗对中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效果。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食管鳞癌肿瘤细胞中约有10%到15%为乏氧细胞,这类细胞缺乏对化疗辐射的敏感性,若是在治疗后再次增殖,便会导致肿瘤复发与转移。而奈达铂等铂类药物则能提高乏氧细胞对放疗辐射的敏感性,将复发与转移的危险因素扼杀,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本文中研究组联用的奈达铂是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其疗效高、抗肿瘤谱广,肾毒性和胃肠道毒性都比较低,小剂量应用更是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患者用药后奈达铂将会和核苷发生反应,形成新的产物——核苷-铂结合物,其通过与DNA的结合可以阻断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使肿瘤细胞无法继续复制与增殖[3]。见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80%vs55%),原因正是其在对照组放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小剂量奈达铂,提高了对中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效果。
结语:
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若行单纯放疗不仅疗效不理想,还容易发生复发、转移等结果,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奈达铂,其可以提高肿瘤乏氧细胞对放疗辐射的敏感度,从而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实现对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董俊青.替吉奥与奈达铂加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100-101+125.
[2]明帮春,骆志国,胡江,等.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同期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03):559-562.
[3]张胜,马兆明,张建国,等.小剂量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5):41-42.
论文作者:陆业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食管论文; 晚期论文; 患者论文; 食管癌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