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新的科学理念,正确认识和界定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把握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抓住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环节,对于明确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我们组织了专题调查和研究,现将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执政能力的基本含义
能力是指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表示具备某种本领,并且能够达到某种程度和效率。能力具有实践性,是从实践中造就和积累的,并运用于实践,受到实践的检验。作为执政党,坚持长期执政、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而且这种执政能力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由执政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能力、经济能力、社会能力、文化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系。由此可以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作出概括:执政能力是执政党以国家机器为杠杆,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综合运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表达和整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引导社会整体进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执政环境、执政目标和执政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取得长期执政的合法性,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保持执政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直接涉及党的思想理论、执政理念、执政主体、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制度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概念。执政能力从其思想理论形态看,表现为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强烈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的实现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各级领导集体、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执政能力的依托载体是党的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和健全有效的机制。因此,评价党的执政能力根本上要看整体,首先要看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基础要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最后还要看是否具有科学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对党的执政能力得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二、党的执政能力包含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有不同的含义,同时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
科学判断形势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性要素。科学分析判断形势,是执政党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创造性、永葆执政党生机与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科学判断形势,我们党才能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真正做到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使执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立于不败之地。
驾驭市场经济是党的执政能力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善于驾驭市场经济是我们党执政能力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需要进行长期的开创性的探索。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把握机遇的本领,善于抓住短暂的历史大转变时机,推进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表率作用。
能够应对复杂局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界的挑战和考验接连不断,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我们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只有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我们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沉着应对,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才能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始终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协调、整合各种不同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实现党的执政意图,是现代政党执政的基本特征。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善于把党的意志通过立法机关上升为法律意志,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这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关键性措施。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自觉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
善于总揽全局的是党的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总揽全局是综合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求各级党委要坚持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集中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效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要求执政党必须善于协调各方,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与职能划分。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机关工作的领导,各级国家机关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作为执政党,只有把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
三、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执政能力建设这一课题,我们在党校学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从调查情况看,90%的领导干部认为目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然是执政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分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简单陈旧,不能适应长期执政的需要。从总体上看,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依法执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依法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保持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一些法律制度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存在直接的矛盾和抵触,许多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领导方式,实际工作中以党代法、以权代法,侵害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
2.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与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问卷调查表明,有59%的领导干部认为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其中58%的党员干部认为自身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较弱;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薄弱的占67%;缺乏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占43%;依法执政能力较弱的占44%;总揽全局能力薄弱的占20%。从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比较看,呈现逐级下降的态势。从问卷情况看,认为省部级干部领导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32%;市厅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0%;县区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6%,较差的占6%;乡镇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1%,较差的占21%。从这种纵向比较看,越是基层,干部队伍执政能力薄弱的问题越突出。这种状况是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许多基层难以有效落实的直接原因。
3.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党的执政基础正在受到消蚀。从基层组织的情况看,目前国有企业数量减少,大批职工下岗分流,青年党员数量锐减,巩固党的阶级基础面临新课题;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明显滞后,目前仍有90%的企业是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在已经建立党组织的私营企业中,党组织家族化、附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党员作用难以发挥;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推进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两委”关系问题又成为新的矛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宗教、宗族势力以及一些私营、外资企业等与基层党组织争夺群众、争夺影响力的问题日趋激烈。
4.对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不力,党群、干群关系令人堪忧。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各种社会矛盾和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回避和推诿态度,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导致矛盾激化;有些党员干部不是真心为群众服务,而是对群众发号施令,与群众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有些党的干部甚至走到了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地步,为群众所痛恨和唾骂。此外,党内腐败现象的严重滋生,以及这些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执政党的整体形象和威信,败坏了党的声誉。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从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发挥的主观因素来看,主要是缺乏对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问卷调查显示,有44%的领导干部提出目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长期执政规律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执政党建设理论滞后于党的建设实践。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形态、社会阶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仍然固守着许多传统的、夺取政权时代的思维方式,由夺取政权的党向执政党的理论转型还没有根本完成。这是导致目前执政理念落后、执政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思想,缺乏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对执政党自身的改革缺乏应有的认识,不能从丧失执政地位的高度认识执政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不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地维护党的形象,而是有意无意地损害着党的形象。
从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发挥的客观因素来看,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存在着弊端,问卷调查显示,有63%的领导干部认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存在的弊端是影响和制约执政能力发挥的重要原因。在党的领导体制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模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以权代法等弊端严重存在,这是导致官僚主义和特权等陈腐现象出现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在干部制度上,64%的领导干部提出干部制度的弊端是影响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原因。具体说就是曲解党管干部原则,把党管干部变成为少数人管干部,导致目前干部工作中“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现象盛行,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问题严重。在监督制度上,还没有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拒腐防变机制。中国共产党法定的执政地位,使得我们党是在一种缺乏竞争和外在压力的状态下长期执政。历史的发展已经反复证明,如果缺乏对执政党的监督和制约,政党的发展动力和自我约束都会出现明显的缺陷。目前党和政权机关中官僚主义现象的滋生、腐败问题的大量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等,同对执政党以及党员干部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三个重点环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增强执政意识为前提,以不断强化执政主体的作用为关键,以健全制度体系和形成有效的机制为保证,从整体上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1.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增强全党的执政意识。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即围绕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形成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倾向。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真正使我们党能够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执政意识是党在执政以后对自身状况、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增强执政意识,主要包括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等。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警惕,最终走上脱离群众、重蹈历史“周期律”的覆辙。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执政党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只有具有强烈的执政意识,党的建设才能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寻找执政党自身状况和执政党地位之间所存在的差距,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2.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但核心是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针对目前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必须重点加强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完善干部学习培训机制,形成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训体系;要把严格选拔、教育培养、实践锻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和能力素质,形成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执政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必须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执政基础有机地统一起来,要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员动态教育管理的新途径;要逐步拓宽基层党的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加快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强堡垒。
3.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国家政权,领导着各种经济文化组织。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发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针对目前党的领导体制存在的弊端,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明确党与人大、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组织的关系,使党的领导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要按照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有效发挥各级党委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执政党的民主监督机制,从制度和体制上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尽可能减少决策性失误,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内在动力。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和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形成一种以法制权、以权制权的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使党员干部的权力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围绕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选举制度、任期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罢免制度等,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一种择优进入、严格监督、有效激励、正常退出的良好环境氛围,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从制度和机制上使“提高能力素质”成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推进党的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