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探析-以《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为例论文

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探析
——以《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为例

李滟桐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学校 重庆彭水 409600)

摘 要: 2018年,同为网络自制综艺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都有不俗表现。且从开播前的“预热”到节目播出结束,两者获取了较大的关注度和话题度。近年来,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成为打造偶像团体的常见方式。两者作为偶像团体类节目的典型代表,在商业价值与热度获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使以这种模式打造偶像团体具有更大可行性。本文以《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为此类综艺当前的代表进行考察和分析,通过比较其差异、共同点、与早前综艺的差异及发展,探析总结国内偶像团体真人秀类节目的发展之路,分析这种发展模式,展望未来发展态势。

关键词: 偶像团体;真人秀;电视节目;发展模式

真人秀这一概念源于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我国最早的一部真人秀是广东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青春浪潮》。我国真人秀不断发展,渐渐涌现出如《快乐女声》《爸爸回来了》等广受好评的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真人秀出现了明星真人秀及素人真人秀的界定。“素人”即普通人,在偶像选拔类真人秀节目中的“素人”[1],并非传统含义的“素人”。而当下比较流行的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则是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的的真人秀节目[2]

一、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特点分析

(一)导师的选择:强调“年轻生态”与粉丝基础

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在2018年备受关注,《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的热播掀起了pick热潮。pick作为动词,其含义为“挑选”。除了打造国内偶像团体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之外,导师本身所带来的“粉丝效应”也使综艺节目具有较为庞大的粉丝基础。而从最近几年的同类型综艺节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导师的选择趋于一致,其主要特点为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或者能带来庞大的“粉丝效应”。不仅如此,导师还体现出年轻化的倾向。一方面,《偶像练习生》在导师选择上考虑了导师是否具有团体发展的经历,如程潇、周洁琼有过女团练习生的经历,能对节目练习生给予指导,但知名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创造101》的导师分别在唱跳、唱歌、舞蹈、制作等方面各有侧重,都具有相应的较为丰富的经验。罗志祥多次担任偶像选拔类节目导师,而陈嘉桦(Ella)也是国内成功女团S.H.E成员之一。导师数量较以往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相比有所增加,更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迎合受众心理。

(二)参赛选手:“素人”到成熟艺人的转变

早前的练习生主要是素人,增强了偶像团体的打造感。当前的参赛选手多为成熟的艺人。这些选手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了偶像所需要的素养。这种“素人”到成熟艺人的海选变化实则是偶像团体输出制作的成熟表现。节目中的练习生大部分本身作为偶像团体在隶属的经纪公司接受了培养与打造,将偶像团体出道作为梦想,或者不排斥该形式。其曾经接受过一些较为专业的训练,练习生的相应技能与偶像素质都较之“素人”更好,在当下的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中能在较短时间内脱颖而出[3]

2.4 标记物种亲缘关系和进化距离 细胞核线粒体假基因(nuclear mitochondrial pseudogenes, Numts)是线粒体DNA转移到核DNA中的片段,是研究细胞核内外两套遗传物质的桥梁。因为Numts的进化速率慢于线粒体基因,常被看做是线粒体DNA的“分子化石”,可以根据Numts中保留的原始基因信息确定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距离。例如,在人类起源问题上,Zischler等[15]使用核基因组中的一段D-loop区的Numts序列作为外群,证实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结束了很久以来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地的争论。

(三)选拔机制:更具全民参与感

偶像团体类综艺具有全民参与感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养成”的应用与“全民制作”是增加全民参与感的主要形式。养成,即陪伴成长。较为熟知的运用“养成”打造的偶像团体有TFboys、SNH48等。“养成元素”其实在早前的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就有应用。《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对“养成”的应用主要是便于增进观众对练习生的了解,增加粉丝基础。增加全民参与感的关键其实在于“全民制作”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投票增加了大众参与度,相比于早前的互动方式也更为便捷。较之早前,偶像团体的打造主动权交付于大众,全民参与感联动性趋向增强。

很多偶像选拔类综艺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每期节目的播出时长较以往都有所增加。时长的增加让节目的播出内容更加充实,也不可避免地会使观众产生疲惫感的风险和可能性更大。《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在取得出色的成绩和较大影响力的同时,应该规避雷同的节目内容,避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就目前看来,挖掘节目练习生的个人属性,可以使节目具有持久的新鲜感。

(四)价值观导向:倡导积极向上

临沂市预测远期城市用水量62万m3/d,规划取用地下水9万m3/d,根据各区片污水处理回用条件安排污水处理回用14.7万m3/d,尚需保证城市供水能力38万m3/d。城区水资源虽然有76万m3/d,但由于部分水质条件和取水条件不适合作为城市水源,且要考虑地面稳定并留有后备水源,规划考虑以市域范围内的大型水库作为城市水源。

中国早前的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与当下相比有明显不同,如表1所示。

其中,i为组合序号,Si为第i对组合之间的连接状态,N为局部区域内所有节点对组合的数量,计算公式如(4)所示.

表1 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主要特点与发展对比表

二、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考察

(一)节目广告元素自然化融入:生硬感减少,“透明度”增强

《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都体现了广告在节目中较为成功的应用,使品牌本身的特性更加突出。“农夫山泉”一改以往广告投入传统综艺节目的风格,更多地使品牌成为节目的自然元素[4],如练习生在训练口渴时喝农夫山泉品牌的水,让节目的广告投入十分贴近生活,不容易磨光观众对广告的耐心,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观众对广告植入的厌恶心理,甚至激发消费欲望或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更多时候,节目中穿插的广告都非常自然,通过多种形式的穿插,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减少了僵硬感。节目的“小剧场”环节很好地增加了节目的热度和练习生的曝光度。而且,节目广告都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质,与综艺节目本身契合[5]

(二)节目主题渲染增强:“梦想与努力”是当下的主题

偶像生命力的延长需要“刷存在感”。《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如“可爱”的陈立农、“山支大哥”孟美岐、“逆风翻盘”的王菊等。贯穿节目始终的是“梦想与努力”的主题:为了不断突破自己,练习生常常练习到深夜;他们一起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追寻着共同的梦想。正能量的气氛渲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而“锦鲤”杨超越在节目剪辑中被更多地“营造”出自带幸运光环的特性,能够使节目更加“戏剧化”,保持观众的新鲜感,消除疲惫感。电视剪辑给观众营造的视觉效果和节目氛围的相互融合给大众带来了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大众。

(三)交互性增强:“竞演”+“养成”打造“全民制作”

另外,“养成”[7]也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每个偶像都在节目中表现自己的性格、特长。而“小剧场”的应用以及节目中不断曝光的偶像的生活和训练增强了练习生对观众的吸引力。“养成”是对人设的很好体现,使关注该节目和偶像的相关人群增强了“代入感”。《偶像练习生》中一些比较生活的内容,如练习生抓取娃娃、在鬼屋的不同表现等,使得练习生更具有“亲切感”,也是偶像们博取大众好感的常用方式。

“全民制作”的概念在《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中都有深入的应用。全民制作是在综艺节目不断演化中出现并开始向成熟方向发展的一个概念,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综艺的交互性,尤其是在偶像选拔类综艺节目中。早期的《超级女声》观众是通过发送短信来支持喜爱的偶像,也有偶像选拔类综艺节目采用现场投票和导师投票相互融合的形式。而节目本身“全民制作”[6]对塑造偶像团体的决定性作用使得节目呈现出“竞争残酷”的特点,能够引发大众、粉丝对偶像团体塑造的关注,增强参与投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现存的问题

(一)时长过长:易导致疲惫感

施工程序:组装模板、爬架→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爬架提升固定→模板提升固定(修补墩身)。循环进行直至墩顶。

偶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心理。从节目的表达观来看,其积极向上的思想传达一方面具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使大众对练习生的性格考察比例增大。

(二)“小剧场”应用:公平性待商榷

小剧场的应用能使观众产生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感觉。但小剧场大多会选择更有人气的练习生。这样,人气较高的练习生在增加与观众互动和曝光度的同时,使广告节约了成本,具有多赢的效果。但显然,未入选练习生增加人气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减少短期曝光中“颜值”与“人设”对练习生的影响能更加有力地打造偶像团体。“小剧场”对于“养成”元素的应用很大意义在于让粉丝参与偶像塑造的过程,从而形成稳定的粉丝群。

(三)创新不足:模式同质化仍是顽疾

就当下而言,两个综艺节目的应用模式是成功的,在引发比较大的争议的同时,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如果接下来的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只是一味不断地模仿和照搬,就一定会桎梏综艺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是长久之道。

四、结束语

就现在而言,对偶像团体类的消费仍然是小众的消费,有待进一步扩大偶像团体的大众接受度。交互性的增强也许还会承担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通过此类节目推出的偶像团体的续航能力还有待观察[8]。网络平台增强了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的联动性。目前,这两个综艺节目已经推出了一些关于练习生的视频剪辑等,与节目本身的养成属性连接在一起。未来,网络平台仍然会是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的主要推出平台。如果能将每位练习生的相关视频以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整合与推出,就将使“养成”元素的应用更为成熟。

随着偶像经济的发展,仅靠“颜值消费”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网络平台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稳固的粉丝基础和消费群体。现在看来,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还不具备发展为品牌的条件,仍然将以带有新鲜感的综艺节目为切入点取胜。节目应不断考虑推出的团体的后续发展和续航力,形成网络平台推出优质偶像团体、偶像团体作用于偶像团体类综艺节目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翟灯文.素人真人秀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

[2]曾晖.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流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娅.歌唱类选秀节目”选”与”秀”的变化:以《超级女声》与《偶像练习生》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12):94-95.

[4]陈伊歆.《创造101》背后的品牌营销逻辑[J].企业研究,2019(1):38-39.

[5]丁珂玥.网络综艺的广告品牌选择及传播效果研究:以爱奇艺自制综艺《偶像练习生》为例[J].新闻传播,2018(13):28-30.

[6]刘果果,东堃.对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热播的分析:基于传播游戏理论的视角[J].中国报业,2018(23):104-105.

[7]高翔.偶像养成节目《创造101》的消费文化审视[J].视听,2018(10):62-63.

[8]孙传云.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开启全民制作新模式:以《偶像练习生》为例[J].今传媒,2018(10):1.

标签:;  ;  ;  ;  ;  

偶像团体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探析-以《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