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50例临床分析论文_唐江丽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目的:探讨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雷贝拉唑)和对照组(奥美拉唑)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恢复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92%>76%,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1.3±0.9)d<(3.5±1.3)d,P<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82%,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0%,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治疗当中,雷贝拉唑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幽门螺杆菌转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雷贝拉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同时与患者不健康、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关[1]。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治疗当中,主要应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而言,雷贝拉唑的临床疗效更好。本研究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雷贝拉唑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2.3±4.8)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1.9±5.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克拉霉素(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25)500mg+阿莫西林(吉林省金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558)1000mg。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39,)20mg,2次/d。观察组则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292)10mg,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周[2]。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为痊愈、好转、未愈等3各标准。痊愈与好转例数之和为治疗总有效例数,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②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③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④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和(%)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通过t值和检验资料,结果满足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痊愈和好转46例,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痊愈和好转38例,治疗有效率为7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的平均缓解时间为(1.3±0.9)d,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3.4±1.3)d,对比差异具显著(P<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8%(49/5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82%(21/2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用药治疗后出现头痛、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黏膜损伤的主要原因,其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反酸等症症状,同时伴随有上腹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3]。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治疗当中,主要采用抑酸、抗幽门螺杆菌以及保护胃黏膜的治疗药物,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奥美拉唑对于抑制胃酸分泌和H+/K+-ATP酶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效果,增强患者防御能力,促进幽门螺杆菌转阴[4]。但是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而雷贝拉唑的活性强且解离迅速,可避免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其稳定性良好[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其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更短,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更高,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效果十分显著,提高了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有效促进患者的治疗与恢复,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珍月.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4):3362-3364.

[2]甘育林,刘银生,张清河.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临床效果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0):47-48.

[3]杨甜.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2):3-4+7.

[4]黄锦浪.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2):116-117.

[5]陈章秀.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8):131-132.

论文作者:唐江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  ;  ;  ;  ;  ;  ;  ;  

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50例临床分析论文_唐江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