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信息内容_会计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信息内容_会计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信息含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制度论文,会计信息论文,含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会计革命”的推动下,会计科学化的进程发展迅速。这场“会计革命”的焦点正在于推动会计由传统的计量工具向决策工具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微观基础则在于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含量按决策有用的原则重新架构。

一、扩大会计信息含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使用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转的一个基本的微观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体现在其产权结构的变化上,即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其产权结构能够为节约交易成本提供内生性的激励机制,使外部性较大程度地内部化。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的内在化激励。而这种激励机制的生成与运行,离不开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交流或信息传导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管理者按照分工的原则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投资者以委托人的身份将自己的财产投资于企业,委托经营者代理资产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有效地解决了资产分布与经营能力分布的不对称性,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合理选择。但这种资产经营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代理风险,即资产所有者的财产增值保值主要是依赖于代理人的“道德自律”诺斯称之为“第一方监督”(the

First-

PartyEnforcement)。这种代理风险主要是指代理人为增进自身利益时, 往往采取不利于委托人或投资者的经营行为。而要防范代理风险的产生及其扩大,单纯的“第一方监督”显然是不足的,还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代理风险产生的根源。

代理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 其中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核心信息,即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计信息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投资者不能够象经营者那样及时地、充分地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从而不能够准确地判断经营者的行为,这使得投资者的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信息不对称造成投资者的决策困难,表明代理人存在一定的信息优势,特别是会计信息优势。会计信息优势相当于阿罗所说的“隐蔽知识”(Hidden Knowledge)优势。隐蔽知识是指代理人对随机事件或自然状态行为之后,才将有关自然状态的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而且,即使传递了这种信息,投资者或委托人仍然无法判定代理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所期望的利益。不难看出,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隐蔽知识”道德风险的形成,其根源在于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障碍。由此,我们便得到两个基本结论:

一是所有者对其资产经营风险的防范取决于代理人能否及时地传递资产经营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必须是迅速地、灵敏地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新动态。一方面,会计数据应对已经出现的生产经营信息及时识别和描述,另一方面,使所有数据化的经营活动现状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发展趋势迅速地传递到所有者或投资人方面。这是保障会计数据信息决策有用的基本条件。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这种时效性是与其所经历的时间长度成反比例的。减少会计数据流程对信息传递速度的时滞作用,是保障会计数据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二是会计信息含量的完备性。会计数据能否具有较大的信息含量,不仅反映了会计数据的市场功能,反映了会计数据的生命力,而且,对生产经营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着市场的有效性。会计数据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会计数据作为一种信息,不同于普通信息的地方在于,会计数据的功能不单纯是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它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发展趋势的反映,是经济活动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作为决策依据的前提,是会计数据转化成为使用者所能运用的会计信息,这便是会计数据信息化的主要含义。

但是,会计数据具有很强的离散性。所谓离散性,意味着这些数据集是对经济活动各个部分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描述,反映的是投入——产出的相对变化及其变动规律。因此,投资者及管理者必须全面掌握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会计数据,才能对投资环境及市场潜力作出合理的判断,或者说,孤立的会计数据往往不能产生其导向作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要求的是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各方面状况的会计数据集。这就是说,从现代企业制度特征来看,企业会计数据信息不仅要及时,同时,还必须扩大其信息含量。在委托代理的治理结构中,不仅滞后的会计信息无法产生对代理人的行为监督作用,而且残缺的会计数据同样将削弱对代理人的控制能力,并为代理人的投机行为留下空间。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特征,扩大企业会计信息含量,就成为保障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

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多寡,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所提供和披露的会计数据能否为多种经济成份“共享”,能否为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我国会计模式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经济成份趋向于多元化,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现;同时,投资形式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的出现,对会计数据集产生新的不同要求。因此,扩大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对于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的发育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会计数据信息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二、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实质

传统的会计理论所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对经营活动变动规律的反映,是决策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改变这种不对称性所造成的矛盾,就必须扩大会计信息的含量,即增强会计数据对未来经济活动可能发展的预期能力,从而必须对传统的会计数据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扩大会计信息含量并不在于会计数据的“增容”,其实质是会计数据结构的调整。而会计数据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会计信息模式的转换。

会计信息结构的扩大或展宽,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无法套用现成的模式,而涉及到会计信息体系的重新构造。重构企业会计信息体系微观基础,则主要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制度的创新。财务报告的创新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结构的调整,二是企业财务报表的改造。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确立会计报表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这一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非财务信息就是专门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也就是客观地向投资者和消费者反映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市场效果和远期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通过这类经济信息的传递,促使社会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作出自动调整。在财务报告信息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财务报表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财务信息,总是要通过一定指标和报表形式,才能加以规范式的反映和传播。为了向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当局、企业职工以及消费者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耗费、经营的机会与预期的风险等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会计信息,企业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的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效应。但从我国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因素来看,非财务信息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环境责任类指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出现污染这种“外部性”,意味着企业虽然没有直接消耗环境资源,但它损害了环境源,必须接受监督并加以治理。同时,应能反映出企业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二,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护责任类指标。尽管大量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已进入市场,取得价值形态,但对土地等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有效控制,除了市场机制外,还需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引起生产者、管理者以及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为消费者消费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这是保护不可再生性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降低能源消耗责任类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已日益尖锐化。通过会计信息传递,引导生产者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改善能源消耗结构,是缓解能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措施。第四,雇员收入与增长责任类指标。为了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激励机制,决定雇员取得什么种类的技能和知识以获取最大限度的报酬,应该制定反映制度矩阵中雇员收入与增长等的激励因素指标。保证正确的利益激励机制,使用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雇员都能得到正的回报率,诱导雇员选择努力工作的行动,促使企业获得高效率的绩效。第五,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类指标。社会劳动力资源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进步。建立这类指标,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投资者确定其投资的行业、地区提供依据。因此,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总之,财务报告信息结构的调整和会计报表制度的创新,则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在强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双重创新的同时,要扩大会计数据信息含量,还必须考虑会计数据的使用。会计数据的使用效率是决定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认为,同样的一组“会计数据集”,其信息含量的大小,既由会计数据集的性质给定,但其实现程度即这种信息含量的作用程度,却同会计数据的使用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数据的这一信息特征,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为此,有必要将会计数据集的信息含量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潜在信息含量;二是现实的信息含量。

所谓潜在的信息含量,是指某项会计数据自身所包容的信息量,它是由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所决定的。例如,关于环境保护费用的支出情况,如果仅仅反映项目的分类、帐目的设置等,则只能反映环境费用的会计处理。如果会计数据中不仅反映环境费用的分类、帐目设置,同时反映内部环境审计结果、投资环境项目的评估结果以及与环境项目有关的税费交纳情况等,那么,这种数据集的信息容量就得到扩增。然而,不论会计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是多还是少,这仅仅是会计数据隐含的信息量。这种会计数据信息含量能否在实际的投资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实现,则是另一回事。因此,“会计数据现实信息含量”的概念是更为重要的。“现实信息含量”是指会计数据使用者从会计数据集中所能接收到和挖掘到的信息量。信息与信息量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与使用者能力不可分割的东西。容量再大的会计数据,对于一个不熟悉会计数据的经营者来说,仍然是“信息闲置”,从而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无信息量。因此扩大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另一方面含义,就是要提高经营者、投资者或会计数据使用者对会计数据的使用能力。这是扩大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这一条件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具体要求:一是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层人员的会计数据知识,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会计语言和会计表达式。二是推动更多的会计人员参与经营活动决策和管理活动,直接推动会计数据在决策活动中的使用,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产权权能的社会分工,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优化组合,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会计信息功能的扩大,其本质也正在于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提供基本的信息保障。没有会计信息结构的重新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剩余分配也将面临扭曲的风险。

三、扩大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主要对策

会计数据信息化既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扩大会计数据信息含量,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经济信息量的需求在不断上升。经济活动越是趋向于复杂化、大型化和快速化,则对会计数据信息的需求量也越高。

我国传统的会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并得到发展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体制,企业生产的产品,从数量、品种到规模,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企业产品的销售由国家统一分配和统购包销。因此,会计数据的信息功能被框定在为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方面提供服务。随着企业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投资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从而由投资者自身承担保值增值的资产责任。因此,会计的信息化职能的扩大,就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数据的信息功能至少包括:(1)为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以便企业管理者及时作出经营决策,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2 )市场体系的发育,必然包括要素市场的形成。因此,企业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这就需要会计数据对社会投资群体“决策有用”,向社会各界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客观反映企业财务变动趋势。(3)市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因而会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还必需满足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需要。

既然是讨论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也就是说同样作为会计数据,其信息的数量(含量)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种数量差别大体上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数据集的大小。会计数据集的容量不同,标志着会计活动对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的程度存在差异。较大容量的会计数据集,是对已发生的生产经营过程较为全面的反映。因而,其信息含量是较大的。(2)会计数据的披露, 包括披露的程度及披露的方式。会计数据集的披露程度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传递的规模;而会计数据集的传递方式,关系到会计数据的传递方向,并影响着会计数据对决策者的有效性。(3)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程度。 解读会计数据的能力是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量的决定性因素。但事实上,人们对会计数据的解读能力,同会计语言的通用性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制约了人们对会计数据集的理解力。由此可见,会计制度是决定会计数据集信息含量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我们也因此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会计数据集的信息含量,既同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有关,也同会计数据的使用有关,是由会计数据的传递者、传递过程及使用者共同决定的。而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主要对策应当包括:

1.从会计信息的形成来看,防止“内部人控制”是一个基本条件。在委托代理的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一般认为,内部人控制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由于内部人掌握较高的经营管理技术,并拥有企业经营信息优势,内部人控制对企业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代理人的行为动机与所有者投资动机存在错位和矛盾,代理人则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在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过程中的行为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形成必须防止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这实际上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机构及其流程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保障会计信息形成具有中性特点。中性的会计信息形成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的扭曲,并按照投资者、经营者及政府部门对会计数据的要求,形成会计信息流。

2.从会计信息含量扩大的区界来看,其基本原则应当是在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形成信息对称关系。委托方与代理方的信息对称性,既有利于防止企业激励机制与监控机制的失衡,也有利于委托方与代理方的行为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含量的扩大,首先必须保障投资者能够获得与代理方相等的会计信息,避免代理方凭借信息优势滋生“隐蔽知识”的道德风险,以增加代理行为的透明度。同时,会计信息扩大还包括政府部门对代理人监控的信息需求,也即满足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行为所必需的会计信息需求。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含量的扩大,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将随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动而相应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核心是使得同企业剩余分配与剩余控制相关主体,在会计信息的获得上是对称的,因而不存在凭借会计信息垄断优势而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3.严格会计核算,以保障会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规范性。我们知道,会计数据是会计核算的产物,要保证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会计假设”的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前提。例如,在货币计价和币值稳定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实际成本计价的会计准则,如果币值稳定的会计假设不存在,那么,实际成本计价准则也就不存在。因此,会计数据的科学性,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价等4 项基本假定的客观性为基础的,同时,会计数据的有效性,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规范密不可分,运用复式记帐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大会计数据集的效用。会计规范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经济活动对会计数据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会计规范的形成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新的会计规范替代旧的会计规范,是保障会计数据客观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4.提高会计数据集的质量,是保障会计数据“决策有用”的必要条件。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反映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就必须把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同其有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否则,所形成的会计数据就不具有真实性,难以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原则。从根本上说,会计数据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企业完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措施,也有利于国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而虚假或失真的会计数据,包括滞后的会计数据,对于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政府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既要便于厂商统一调度资金,真实地反映投资动态,同时,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反映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不仅要正确地反映经营成果,为正确地评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还必须合理地反映企业投资损益状况,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趋势,例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工业企业不设负债科目,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负债科目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就成为企业财会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就需要建立资本金制度,运用资本金保全原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各类会计报表是不规范的,为此就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将企业的各类财务报告分解为会计报表和附注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附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际经济循环流程相耦合,就必须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以便为会计调和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标签:;  ;  ;  ;  ;  ;  ;  ;  ;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信息内容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