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平平 吉林省集安市实验小学 1342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理念,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并且,课堂是情感归属、师生交流的平台,要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学形态下,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个性应得以尊重,让师生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下,共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内容,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元素,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内容古板,不能掌握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量,不能将语文知识限定在课本中,要把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但是这种融汇的尺度却是不好把握的,如果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将语文课变成社会课程。举例来说,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作《太阳》,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大自然。讲课时老师问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顿时鸦雀无声。老师紧接着又换种方式询问学生:“太阳经常被我们比喻作什么?”个别学生回答:“共产党。”老师听到回答后很高兴地说:“说得对,太阳就像党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要更加爱党和国家。”这样的对话让我们听着就感觉别扭,仿佛上的根本不是语文课,而是社会课程。这样的教育虽然说是创新,却是脱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含义,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2.课程过于形式化。
在很多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所谓的创新教育很多是不需要学生思考的,他们更多的是将学生当作观众,然后展示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教师应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师把所需提问的一环扣一环地提出,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却不继续从思维方式上诱导学生作答,而是以课件动画为基准,让学生了解所谓问题的答案。其实这种形式化的授课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加强是没有推动作用的,学生在初受教育的时候就过多地以图画来诱导思维,会让学生在今后失去思考的能力,这种形式化的创新是不可取的。
3.错误的创新认知。
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学生的大胆质疑就是创新,然后就将原本秩序井然的课堂变为单一的章节讨论,一堂传授知识的语文课瞬间变成了一堂辩论课。于是,课堂上有的不再是琅琅读书声,而且此起彼伏的辩论声。这种变化的原因很简单,机械的创新让教师失去了判断能力,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本质,也失去了语文课堂原本的层次性。其实这种辩论的方式并不是不可取,而是不应放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小学生本身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加杂乱无章。
二、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应对策略
1.加强教师知识储备。
创新教学能够推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对知识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这样,才能让创新型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熟悉教育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适时予以鼓励。
2.掌握教学本质。
小学语文学科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读是针对语言接受能力进行强化,说和写是针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行强化,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才是一个人的思维进程。语文学科不光要研究文字,还要研究文字在文章中的应用逻辑,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营造创新型学习氛围。
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与创新性的课题相关联的,至此,为学生创造创新型学习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可采用一些相对轻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学习知识。举例来说,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作《但愿人长久》,教师可以采用诗朗诵的形式或者是歌曲演奏的形式来将学生带到情境中,改变学生认为语文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这一传统观念。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是在不改变学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敢于挑战新问题。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创新是要建立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连贯的思维逻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来引导学生逻辑思考。教师要尽量在教学思路上加以改变和创新,开阔学生的眼界,营造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用更创新的教育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论文作者:顾平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语文论文; 思维论文; 小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