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中的“两个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版中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据近日新闻媒介报道,199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03630种,新版书60575种,出书总量比上年减少了0.2%,新书品种比上年减少了13.2%;而与此同时,去年重版书品种达到43055种,比上年增长了26.4个百分点,总印数达到62.34亿册,比上年增长了3.8个百分点。您认为,这四个出版指数的“两减两增”说明了什么?
刘杲: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苗头。这十多年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仅以“八五”期间为例,出版社由1990年的501家发展到1995年的563家,年出版图书由7.9万多种扩大到现在的10万多种,总印数62亿多册,比1990年增长11.1%,平均每年增长2.1%,我们的出版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近几年,我们的图书出版业品种数量增长迅猛,而总印数、印张数却徘徊不前。品种数量增得再多,印数、印张数(也就是用纸量)没增加,说明书的效益没有相应增长,也说明国家人均占有图书水平没提高;新书出得再多,再版率不高,读者面就有限,这说明图书的生命力不强,经济效益也无法增长。1995年出现的“两减两增”现象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图书总品种和新书品种是10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图书重版率达到41.6%,这个水平对许多国家的出版业来说都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一个时期以来出版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已开始得到遏制,我国出版业确实已从规模数量增长转向以优质高效求发展,中国出版业正在发生可喜的结构变化。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说,我国出版业也存在“两个转变”的问题?
刘杲:是这样,落实中央关于“两个转变”的要求要结合出版业的实际,反过来看,“两个转变”也确实是我们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界反映强烈的“散”和“滥”两大问题。一方面,按目前的市场状况,出版社发展过快、数量过多,一些出版社靠分散承包到编辑室甚至个人维持生计,把一个单位搞得破碎不堪,根本形不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同时,也有一些出版社盲目追风赶潮,重包装轻内容,出了精选出精编,出了文库出宝库,上了甲译本又上乙译本,甚至出一些格调低下、污七八糟的东西,产生了大量低层次、重复出版的现象。要治理这种“散”“滥”状况,一方面要求我们尽快建立新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完成出版单位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另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宏观调控和出版单位自身的努力,推动出版业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
主持人:如何使出版业由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
刘杲:新闻出版署在1994年初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不仅落实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出版社自身的调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就图书业目前的问题而言,只有控制品种,才能将有限的人财物力用到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上;只有优化选题、调整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避免一窝蜂、盲目求大求全;只有提高图书的内容、编校、印刷、装帧等质量,才能保证图书的效益;而只有前三者做好了,才可能最终实现增进效益的要求。
主持人:一些出版社近年来不断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而苦恼。您认为在图书出版业的“两个转变”中,两个效益的关系能处理好吗?
刘杲:图书出版业和经济部门“两个转变”中的相同点在于,都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集约化经营。不同点则在于,经济部门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出版业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各种图书肯定会出现有盈有亏的情况,根据许多出版社的经验,只要统筹安排,以盈补亏,求得两个效益的统一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人都知道,以盈补亏是出版业的规律,大多数出版社赔钱的书只占少数,印数少的书和新版书可能赔钱,但如果质量好、能再版,就可以转亏为盈。两个效益的统一,不能一本书一本书地来计算,它是出版社在一系列以促进优质高效为目的的工作基础上,改善经营、统筹安排的结果。所以回过头来说,实现两个效益统一的根本出路,还取决于“两个转变”能否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