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来生活_图书馆论文

以读书来生活_图书馆论文

用阅读成全生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终身阅读者”是我校语文组所确立的学科宣言,这一宣言是对学校提出的坚守教育“成全人”的终极价值追求的具体落实,旨在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努力使学生成为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

      为了把“培养终身阅读者”这一学科宣言转化为生动的、可持续的实践,我们在教师教育、语文课程制度调整、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让教育者成为阅读者

      教师是学校育人理念的执行者、实践者,“成全人”及“培养终身阅读者”的教育价值追求只有通过教师的劳动才能落地。毋庸讳言,当下有些教师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在学生时代大多没有被培养成终身阅读者,而让那些基本不读书或没有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师来培养终身阅读者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是我们必须面对也必须走出的现实困境。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要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要成全学生先成全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就必须让教师先读起书来。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处,并把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作为发展教师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2011年秋,学校开始了面向全体教师的“百万百卷读书活动”:学校在五年内投入100万元用于教师的读书,五年内每位教师人均阅读100本书。与此同时,学校将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列入各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常规考核内容;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并对各教研组评选出来的“读书之星”进行表彰奖励。此外,学校还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额外”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每学期学校举行的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读书,即凡是学校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语文教师至少要选择其中的一本进行阅读,并要对学生对应的阅读征文进行评判。

      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学校的读书氛围更加浓厚,教师的阅读示范,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调整语文课程制度,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1.把阅读课写进课表,用制度保障学生的读书时间

      关于学生阅读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概念,即我们不是给学生读书时间,而是把本属于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此外,学生阅读时间包括课内与课外,不能一提阅读就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外“挤”时间读书。也就是说,千万不能指望在保证现有语文应试训练的数量和强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缩短本就不足的休息时间或是通过减少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来读书。

      为了保持学生读书的时间,学校对语文课程制度做出重大调整。具体地讲,即将高一、高二语文课由原来的一周5节改为“4+1”节,拿出1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鼓励少数班级语文课实行“3+2”课时制。

      阅读课总体原则是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阅读。之所以让学生自由阅读,是因为没有自由的阅读就难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就不可能成为“终身阅读者”。同时,开设阅读课毕竟是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框架内的调整,因此,不能把“阅读课”当成语文自修课——学校和语文教研组对“阅读课”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划。比如,学生在不同阶段阅读内容的确定,教师在阅读课该有怎样的作为等,都有基本的“说法”。以高一年级阅读课为例,学生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与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二是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三是教师为学生筛选编印的文章——2014年,我校与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合作,出版了面向高中生的人文读本《阅读,让我们有话可说》。阅读课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指导,而是示范、分享、服务。

      2.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用“评价”激励学生寒暑假读书

      寒暑假本是学生读书的最佳时段,可一直以来,许多中小学生的寒暑假都被作业练习和家教补习占据着。就目前的格局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切不能等待这种情况改变后再组织学生假期读书,而应从语文自身做起,在各高考学科的作业竞争中率先“裁军”,最大限度地压缩学生寒暑假语文作业量,以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语文作业时间减少了,很多学生却没有用这“多出来”的时间读书。这个问题尖锐而尴尬,但并非无解。我们的解决之道是:开展全校读书征文活动,用“评价”激励学生寒暑假读书。

      要让读书征文活动扎实有效而又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对活动进行课程化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读书征文活动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寒暑假语文作业,是学校行为。其次,明晰读书活动开展的“技术路径”以及做法、要求,并逐步使之制度化:第一,所推荐图书要切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可以选择(推荐3~4本书,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阅读)。第二,教师必须将学生撰写的读书征文在新学期报到时全部收上来,并在批阅所有学生征文的基础上,把优秀征文推荐到教研组;教研组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开学后两周以内)评定好教师推荐的征文。第三,以学校的名义公布获奖学生名单,并对这些学生公开进行颁奖表彰;校报校刊及时刊载读书征文佳作。第四,学校在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北大清华等高校自主招生时,将学生在读书中的表现作为重要的依据。

      三、创建语文课程基地,营造一流的读书环境

      学生阅读既需要时间的保障,也需要空间的支持,而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的创建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校学生阅读的“空间问题”。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我校申报的语文课程基地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在创建课程基地的过程中,我们把重点落在营造一流的读书环境上。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我们建起了班级书屋、匡园书屋阅览室、校园浅阅读区、电子阅览室等场馆,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学生阅读的软硬环境。

      1.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谈到学校读书环境的硬件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可是,当下不少重点中学的图书馆都有硬件过硬但使用率过低的“特点”。在一些学校,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借阅过图书甚至从未进过图书馆,少数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实际上成了报刊收发员和场馆、资料看护人员。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我校部分年级曾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但这种限定时段的集中阅读,存在着不连贯、效率低、不能照顾到学生在阅读上的个性需求等弊端。三年前,学校对全校70个教室进行了改造,将原来为进行“走班制教学”而建的“小教室”,全部改建为班级图书馆(室),并为每个班级配置了500本左右的图书——书目由教师、学生推荐,高一、高二按年级统一配置,高三分文理科配置;根据书市信息和学生的需求,将班级图书每学年更新一次,从而实现了把图书馆“搬进”教室的目标。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不但方便了学生阅读,也渐渐改变着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把图书馆“搬进”教室表明了学校对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支持,也就是说,学生课外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是学校倡导、鼓励的行为,少数教师即使一时不能理解,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去干涉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图书馆“搬进”教室,同时优化了学生读书的软硬环境。

      2.把新华书店引进校园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跟学校图书馆一样,“馆藏图书”无法与书市保持一致——和书店比更新永远滞后。也就是说在服务学生读书的功能上,图书馆即使“搬进”了教室也无法取代书店。

      为此,我校与无锡市新华书店合作,在教学楼底楼创办了带有公益性质的校园书屋:在近500平方米的店面中,一半为学生自由阅读书屋。书屋环境宽敞舒适、精致优雅,屋内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张桌椅,每张桌子上方垂吊着两只球形装饰灯,暑寒天有冷暖气开放。书店以经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类以及适宜学生阅读的期刊为主,教辅资料不超过经营种类及所占经营面积的1/4。校园书店的开设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在,学生在课余时间到书店阅读已成为校园亮丽一景。

      3.让浅阅读区无处不在

      在学生应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短且零散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在校内更多的时候只能进行一些浅阅读。基于此,我校在校园内建立、“营造”了若干个浅阅读区,以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以趣味为主的浅阅读。

      在校园里,真正被命名为浅阅读区的只有一处——图书馆底楼大厅,这里摆放着上百种的以散文及短篇小说为主的文学书籍,以及各类报纸、青春及时尚杂志,另有上百本可以带走的校刊。而没有被命名的浅阅读区则到处都是。比如,学校在教学楼底楼建了两个咖啡吧,供师生休闲、交流,而咖啡吧又是一个浅阅读区,师生可以带书来此阅读,也可以随手翻阅学校专门为咖啡吧征订的报刊;学校在校内乐群湖边安放了桌椅,在学校校围河植被茂密的绿化带内修建了可供读书的亭阁,安放了近十张条形石凳,等等。可以说,校园里的浅阅读区无处不在。

      4.把学生的阅读笔记编成书籍

      经过几年努力,一批得到保护、激励的读书种子抑制不住地发芽结果:他们在各种读书活动中崭露头角,有些还写出了厚厚的读书笔记;他们的作品不但发表在校刊校报上,而且还频频在国内众多校园文学刊物上亮相。

      2013年2月,我校将学生读书的“成果”选粹出来,编辑出版了《一所高中的学生阅读笔记》一书,该书是全国第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高中生读书笔记,被新华书店推荐为图书馆馆藏书目。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两次印刷均告售罄。2014年春学期起,《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开辟专栏,全文连载了该书内容。

      文章被收集在正规出版的书里,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持续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些学生从此走上文学道路的起点;同时,这也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高质量”的读者队伍中来。

      就现实而言,用阅读来成全生命是崇高的也是理想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来自人们对“阅读对学生应试有什么用”的质疑。在原则上,我们不能屈从于现实的压力而向现实妥协,但在策略上,我们又必须与现实和解,即在把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促进其精神发育的同时,兼顾学生升学的现实需求,尽可能地把学生的阅读优势转化为他们考试的现实“生产力”。总之,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学生的阅读以及阅读的效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忍受学生阅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相对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慢的艺术,这在用阅读来“成全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标签:;  ;  ;  ;  

以读书来生活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