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基本方略论文

新时代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基本方略论文

新时代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基本方略

秦在东1唐佳海1,2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 文化育人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系统。文化育人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以及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环境等诸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文化育人过程,同时也制约其质量生成。文化育人运行质量受到宏观、微观多个层面因素影响,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文化育人主体资格和资质不明晰、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运用不充分、方式方法的艺术性不足等。文化育人的关键在“化”,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宜从以理化人、以情化人、以器化人、以事化人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文化育人 过程 质量 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关于文化育人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思想文化战线和相关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化育人重要论述,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开创了文化育人工作的崭新局面,但在文化育人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战略意义、质量管理及其提升方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化育人重要论述精神,抓好文化育人过程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处工作,破解当前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过程从其学理视角来看,有阶段、环节的意蕴,是若干活动与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文化育人过程包含着不同类型、阶段和环节,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环境诸多要素,其要素结构十分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化育人重要论述具有二维结构,蕴含着文化育人过程重要的两个阶段,即育人为本和文化育人;也包含两大关键要素,即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如何以文化人的问题。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产生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的影响,就是化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对人类进程的影响有很多论述,他们在回答“人类何以有文化”这个基本问题时指出,文化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和对象化活动中介的有机统一体。这也从根本上奠定了以文化人思想的理论根基。以文化人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以先进的文化为内容、通过文化的载体和方式来教化人、教育人,其实质就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文化为人所创造,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又以文化的内容、方式和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对人之所以成为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马克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进一步把这种规律概括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精神的现象,人的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人类是物质世界的万物之灵,那么人类自由创造文化,反过来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科学认识文化育人过程的关键要素。

(三)寄生虫性腹泻 主要由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通常呈慢性经过,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伴有体温略升高,病猪因发育不良、瘦弱、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文化育人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以及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环境等诸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文化育人过程同时也制约其质量生成。其中,文化始终是制约文化育人过程质量的核心问题,是最关键的要素。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但从根本上说,化人也就是育人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文化与教育不可分割,教育的实质是文化育人,就是化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讲的是潜移默化的重要性,揭示了授受传承就是化人这一本质。当然,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厘清育人的文化机理,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科学思维,扫除育人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的“文”即文化,但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而是指社会主流文化,既包括本国的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或主流社会所倡导的文化是主流文化,特别是文化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是文化育人的基础,决定着化人的方向和效果。文化育人强调“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文不成立,育人的方向、育人的结果、育人的质量就会存在问题。所以,文化和育人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当代中国,用什么“文”来化人和育人,谁来育人,怎样把握文与育人的内在关系,确保新时代文化育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需要我们优先考虑和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比如,对于文化育人主体的资质、资格,是有一定制度、岗位和质量要求的。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育人之“文”、化人之“文”,更好地提高“文”之质量和效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保证“文”的方向。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二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来滋养“文”的生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领文化建设和社会风尚,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三是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脉,来传承“文”的基因。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播开去、传承下去,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必须以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为借鉴,来丰富“文”的涵养。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对待各民族和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

二、理性面对影响新时代文化育人质量的突出问题

文化育人的关键在“化”,在于“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化人。在我国整个教育体制中,文化育人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但是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文化育人质量关键又在于以文化人方法及其质量——这是影响整个文化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把握文化和人的发展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以文化人的本领,使先进文化更好地浸润人心、铸魂育人。

二是文化育人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运用不充分。我们有五千年延绵不断、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于运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来化人、育人,从有效性的角度来看,文化育人的潜力和效应的发掘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要真正发挥“化人”功能,感染人、感动人、感召人,必须注重文化的平行影响,将相关价值观念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通过民众身边的环境、故事、精神来影响人。也就是说,育人之“文”在体现民族性、科学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大众性的特点,服务于大众并融入大众精神生活、日常生活。我们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都要真正转化为化人之文,转化为育人优势,关键是要将这些文化纳入文化育人的体制、制度和机制。此外,还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面向世界,吸收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研究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哪些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值得我们去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我们要有这种胸怀,这是一种大的视野、大的情怀。

一是文化育人主体资格和资质问题。当前对文化育人主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明晰,对文化育人主体资格和资质问题认识还不到位。比如,尽管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很多高校还没有落实,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文化育人主体资质和资格问题还没有很清晰的主体意识或管理意识,还没有从战略高度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准入条件问题。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文化育人的主体是谁?是教师、家长,还是自我?因此,总体来看,文化育人主体资格和资质内涵是不明晰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不够深入的。

土壤因子 植物生长在土壤之上,因此,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等都会对生长在上面的植物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不同的土壤类型都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打交道的人排序依次为品德高尚的人、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人、诚实坦率的人、虚心尊重别人的人、风趣幽默的人、聪明有才华的人、自信心强有毅力的人和乐于助人的人,其平均选择系数均超过了1。

第一,以理化人。过去我们讲以理服人,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看,是以理化人。理论是文化的知识形态,是文化育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旗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在今天也是如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加强理论武装。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以理化人的内容保证。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上要有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其次,耐心说服的民主方法是以理化人的作用方式。对待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的一些思想新困惑、文化新现象,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工作者要有战略耐心,要不停地、耐心地去说服,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持续提升。再次,解决思想问题是以理化人的实践价值。以理化人就是要解决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标在于落实其实践价值,即解决思想问题。人的思想问题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不能体现。

三、新时代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有效方法

文化育人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系统,其运行质量受到宏观、微观多个层面因素影响,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育人主体资格和资质不明晰、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运用不充分、方式方法艺术性不足等三个方面。

三是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艺术性不足。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还具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形态,为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方法,创造出全息式、沉浸式的文化场域,使人们的知情意信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文化育人尊重受众体验,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育人之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进人们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心理认同、行为认同。因此,文化育人是一门技艺高超的艺术活。但是当前对文化育人载体和方法的发掘利用还远远不够,艺术性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重理论教学轻文化教化、重认知认同轻行为认同等现象,制约了以文化人的有效转化和良性运行。首先,方式方法简单化。文化育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养成过程,应该以渗透式、生活化的方式为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一些教育者偏重文化认知层面的教育,在深入推动文化实践和文化制度创新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其次,方式方法形式化。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照本宣科、不求甚解的情况,有的单位组织几场学习报告会后就当完成任务,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难以达到理论说服人、武装人的目的。再次,方式方法同质化。比如,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上大同小异,除了参观故居、红色旅游这些方法,在如何彰显地域特点、与现实文化对接方面做得还不够。最后,方式方法低俗化。比如,抗日题材电视剧是红色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但是近年来不少抗战剧中出现了大量夸张、恶搞、空想的内容,被网友称为“抗日神剧”,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的严 肃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③。十八大结束后,各级党组织在党务公开方面作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了突出成就。

第二,以情化人。我们经常说“以情感人”,在文化育人中就是要以情化人。首先,情感能增强育人主体的角色魅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较容易忽视审美的思维和教育。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价值是很高的,需要情感因素来体现,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备课环节中进行专门设计,在课堂上主动运用。教学名师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接地气”。心中有学生、有真情、有大爱,学生感受得到,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光辉伟岸,所传播思想观点就容易被接受和认同。其次,情感能增加育人的可信度。情感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自然流露,是价值信仰的感性形态。在文化育人中,教育者自身对所宣扬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会表现为相应的语言、情绪和体态等情感方式,是对其所传播文化价值的一种确证,可以无形中增进受众的信任和认可。再次,情感能增强育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情感因素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还有很多是文盲,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和交融来传播思想、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增强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育人,更要注重以情化人、以德服人,形成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的良好氛围和精神风貌。

第三,以器化人。文化产品、文化学习、文化生活等,都属于器的范畴,是文化育人的必要中介、载体和机制。从化人的视角来看,这些“器”主要表现为情景体验、社会实践、思想实验和模仿学习等四个方面。首先,情景体验是化人的中介力量。情景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场,是指特定的时空中相关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空间或综合场,[4]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形态和“化人”机制,能够给人一种全息式、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人的认知、情感、心理和行为产生全方位影响。比如,革命文化教育中的听忆苦思甜报告、吃忆苦餐等,都属于情景体验。在化人的过程中,这种中介力量很巨大。其次,社会实践是化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文化是在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真正转化为人的内在力量,归根到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进行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检验和确证这些思想观念,经过反复的知行转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再次,思想实验是化人的精神纽带。作为一个成熟的、有知识的、有一定精神层次的人,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思想实验。也就是说,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思想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和研究方法。不像化学实验,需要输入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是在大脑中输入一定的概念,并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范式对这些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过程进行推演,通过这种“思想实验”对一定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前期检测或预先构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诸多伟大思想和科学论断,也往往是先从思想实验开始的。思想实验是化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人的文化认同或文化创造的心理机制。最后,模仿学习是化人的本体功能。模仿即对特定文化的行为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必经阶段,是化人的重要机制。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获得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模仿学习中不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实现渐进发展。最关键的是,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对象,对所倡导的文化形式、学习榜样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注重受众模仿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四,以事化人。这里所说的“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故事范畴的“事”,是指故事,特别是经典故事,尤其指凝结着中华优秀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故事。经典故事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精神追求息息相关,同时又高于生活,凝集着特定主流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因此讲故事能够很好地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引发受众的兴趣和共鸣,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向全世界展示立体、生动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有效方法。古代的传奇、说书、戏曲,现代的小说、影视大片、网络短视频,其实都是在讲故事。在新时代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学会讲故事,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讲好中国故事、英雄故事、文化故事、世界故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首先,讲好中国故事是化人的基本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要会讲中国故事。要掌握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并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科学设计、主动运用。这是对新时代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其次,讲好英雄故事是化人的看家功夫。英雄故事反映的是历史和现实中英雄人物舍生忘死、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精神的故事,对于唤起人们的崇敬感、崇高感,增强文化育人的感召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教育者而言,也必须在内心对英雄充满崇敬,才可能心潮澎湃、热情奔涌地讲好英雄故事,真正使听众动情动心。这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也是教育者的看家本领。再次,讲好文化故事是化人的本能功夫。教育者都是文化人,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就应该能讲与学科专业有关的文化故事。要立足于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优势,结合教学或管理岗位职责,讲好相关文化故事,增强文化育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这是对教育者岗位职责的要求,也是文化育人的本能功夫。最后,讲好世界故事是化人的卓越功夫。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如此,是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随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渐提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文化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世界故事。要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从时代发展与国际格局两个维度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中国,开拓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来武装自己。这是卓越的以文化人能力的体现,对文化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冯刚.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5-11-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6-0101-05

[作者简介] 秦在东,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SZK064)。

标签:;  ;  ;  ;  ;  ;  

新时代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基本方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