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技术溢出效应机理研究_溢出效应论文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机制论文,技术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6)04—0040—03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FDI (外商直接投资)已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Coe & Helpman (1995)、Eaton&Kortum(1996)、Keller(2001)等人的研究均指出,一国技术的进步不仅来自于本土的研发,同时也是以FDI为渠道的国外技术转移与扩散的结果, 并有许多的实证研究表明FDI 的流入的确对东道国产生了一种用传统的两缺口模型所无法解释的外部经济效应,即技术溢出效应。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包含的知识、 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在投资主体非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非市场渠道扩散到东道国,促进当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增长,而投资主体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无意识的技术扩散效应。通过技术溢出效应,FDI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 组织效率和管理技能有新的提高,推动东道国的经济增长。FDI技术溢出产生的途径主要有示范、竞争、关联和人员流动等四种,效应的大小是这四种路径综合性、交互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组合性的本质属性。

一、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对跨国公司和东道国都是外生的,而东道国内外资企业初始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技术溢出的大小。跨国公司不仅将新设备、新产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东道国市场,还带来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术,使其拥有比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更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并藉此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对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提供了示范,从而使东道国的内资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纷纷模仿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内资企业的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销售方式和管理理念等方面。

产品技术。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较东道国的内资企业而言一般更为先进,东道国的内资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或通过对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的研发,或雇用在跨国公司工作过、接受过培训的员工,间接获取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和工艺,以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并通过“边干边学”进行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1]

销售方式。跨国公司在与东道国的内资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东道国的内资企业会亲身体验到跨国公司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理念。这些从跨国公司那里得到的“溢出产物”对于东道国国内企业提升营销水平,转变经营管理机制等都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管理理念。跨国公司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有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设计和管理理念,这为东道国内资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东道国的内资企业大多数是依靠以往的管理惯性进行管理,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落后于跨国公司,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特征。跨国公司的进入为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提供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其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东道国的内资企业优化管理、提升效率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总之,当跨国公司以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率先在东道国取得超额利润后,就会诱导东道国的内资企业竞相模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削弱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竞争优势,促使其带来更为先进的技术以保持相应的竞争力。通过示范——模仿——创新——再示范的循环螺旋式上升,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FDI此类型的技术溢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有许多案例的研究成果支持这种效应的存在,如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半导体工业的技术示范作用(Tilton,2000),以及跨国公司对香港制造业成长的示范作用(Riedel,1975)等。

二、竞争效应

这一效应多发生于产业内的厂商间,其溢出的强弱取决于市场环境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厂商间的相互影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等众多复杂的因素,通常存在一些具有较高进入壁垒、较高集中度的垄断性行业,东道国的新建企业往往很难进入这些行业并打破这种创新停滞的状态,必然的结果是导致这些行业竞争程度低、经济效率差、技术水平落后。东道国为了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并逐步向跨国公司开放一些高壁垒、高垄断的行业。在东道国政策的许可与鼓励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资金与规模经济的优势,能够迅速介入这些行业并有可能逐步打破这些行业的垄断。其结果是:一方面东道国该行业的垄断行为受到遏制,从而改变市场竞争结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迫使东道国企业建立“赶超意识”,更新观念,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资源配置,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

国外许多学者通过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溢出渠道。Wang & Bimstorm(1992)构建了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博弈的基本模型,证明由于溢出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而跨国公司为在竞争中维护其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溢出。在我国,跨国公司竞争产生的压力是我国通讯设备、汽车、工程机械、电站设备等许多行业中的内资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电信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这些行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进程明显加快。

三、关联效应

关联效应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与当地供应商和客户等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一般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s)是指在产业链中处于跨国公司下游的东道国厂商为跨国公司提供成品市场营销服务,或半成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维修服务等;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s )指在产业链中处于跨国公司上游的东道国厂商为跨国公司提供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相关服务。东道国的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前后向关联的过程中,通过技术、管理与信息等要素的流动,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后向关联。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销售产品,市场力量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长期的高效率,而东道国的企业(供应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国公司在当地子公司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通过与东道国企业(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联系、合作,不仅可以节省原材料、零部件等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另外,通过将业务非竞争性地分包或转包给东道国的当地供应商,还能够增强生产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从而使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集中于其核心活动方面,并且还可以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趋势及时调整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东道国供应商达不到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此时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确立新的技术标准,甚至共同开发某种技术。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后向联系中产生溢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帮助有潜力的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第二,为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协助或相关信息;第三,提供或帮助供应商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第四,为供应商的管理和组织提供培训和帮助;第五,帮助供应商寻找更多的客户。这些活动将促进当地供应商队伍的形成,使当地供应商有可能从跨国公司的先进产品、工艺技术或市场知识中通过“边干边学”获取溢出效应,有利于东道国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并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早在1993年就开始为供应商、分销商、客户进行培训,并将其先进的管理方式TFE(共享卓越)在供应商中推广,帮助供应商优化产品设计、 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当然,作为零部件的生产供应商,当地企业不可能只向跨国公司提供产品,还要向同行业的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产品,通过这一过程,国内其他企业便间接地获得了跨国公司的技术,使跨国公司的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扩散。截至2000年,摩托罗拉在中国的700多家供应商中,有400多家是中国的内资企业,在中国国内配套产品的产值达75亿元人民币以上,[2] 中国与之配套的内资企业的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前向关联。尽管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子公司大多数是以出口导向为起点,但是当地市场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之中。跨国公司通过对当地下游企业提供产品性能、使用及服务方面的技术指导与帮助,使得下游企业可以从跨国公司那里得到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及优质的服务,并积极学习、模仿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自身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另外,FDI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东道国有关技术设备维修业务发展的促进也被认为是前向联系的表现之一。通过这些活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会沿着产业链实现纵向扩散,甚至转化为下游企业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虽然Ariken和Harrison(1991)认为来自前向关联的溢出在大多数行业都很重要,但其效果相对于后向关联而言要小得多。

四、人员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所设立的子公司的技术流动与溢出往往以在该公司系统接受培训和工作过的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为载体扩散到东道国的本土企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完全固化在设备之中,可以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而溢出。由于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水平相对较低,从事高新技术生产与研发的跨国公司需要对当地雇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而且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常比当地竞争对手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培训程度经常与母国相似。与此同时,培训的人数与层次会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水平的提升、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或提高。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经常性地将新聘用的中国本土的技术工程人员派往香港、新加坡甚至美国总部受训,并定期轮换安排其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到世界各地半导体企业受训。[3] 1994年,摩托罗拉在华子公司中的中国本土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占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比重仅为12%,而这一比重在2000年已经达到72%。[2]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东道国的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与跨国公司的专家一起工作,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甚至合作从事R&D活动, 同时有机会了解和参与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创新网络的运作,可获得先进设备的操作技巧与应用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组织模式。当一些拥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员流动到本土企业或者自创企业时,其在跨国公司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也随之外流,并通过模仿对本土的技术进行改进、对现有的设备与工艺进行改良、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产生溢出效应。Parente & Prescott(1994)针对外资进入后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能培训投资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对亚洲四小龙经济体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技能培训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4] 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私营或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中,很多曾供职于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他们在跨国公司得到了良好的培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

标签:;  ;  ;  ;  

FDI技术溢出效应机理研究_溢出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