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言说成分”研究进展综述论文_郑奕贤

“未言说成分”研究进展综述论文_郑奕贤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市 200240)

摘要:从广义上讲,“未言说成分”是句子所传达的命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未经句子的字面成分所呈现。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关于它的一些问题悬而未决:(i)如何准确定义“未言说成分”? (ii)“未言说成分”究竟属于语义学的范畴,还是语用学的范畴?(iii)“未言说成分”这一概念是虚妄的还是真是存在的? 该文梳理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代表性意见,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未言说成分;语义不充分决定性

引言

自“未言说成分”被提出以来,关于它的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语言学家们更是争论不休。什么是未言说成分?这一概念究竟属于语用学抑或是语义学的范畴?它到底是一个从未存在的虚妄的概念,抑或是真实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提供了对“未言说成分”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此外,本文指出了在现在和将来的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即对自由充实的限制问题,一旦这个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关于未言说成分的主要质疑便不攻自破。

1“未言说成分”的定义问题

“未言说成分”最早由John Perry在1986年提出。他指出一些句子由于缺少某些成分,无法构成命题,不构成命题则这些句子就不存在所谓的真值需要我们去判断。他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1)It is raining.

(2)It is raining here.(Perry,1998 :10)

我们对这样的句子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在John Perry看来其实暗藏玄机。在句子(2)中,“这里”明确指出了下雨的地点。然而在句子(1)中没有任何提供地点信息的成分,如此一来,该句便可以有多种解读。在这个例子中,地点就是所谓的未言说成分。“它是(命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下雨是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除非提供一个地点,否则该句没有真值可供评价。这一成分(地点)是未言说的,因为没有语素指出某个地点” (Perry,1998)

然而,有人对“未言说成分”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Borg (2005) 就给出了2种不同的定义:

i.未言说成分是句子所呈现的思想中的某个元素,但是与句子的语义分析无关(即,它不存在于句子所表达的命题中)。

ii.未言说成分是掌握句子S所表达的命题(即S的显义)所必需的成分。但该成分未经句子的字面表征。

真正威胁传统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是第二种定义,因为在该定义下,传统语义分析的输出不被视为最终解释,而是需要语用充实来达到句子表达的命题。因此,当前学术界的争论更多是基于第二种定义。然而,即使是在第二种定义下,“未言说成分”的存在也不仅只有一种情况:

(1)对于一些句子,只给出句子的字面成分无法得出可以判断真值的命题(若不提供未言说成分,句子缺乏真值条件)。

(2)对于一些句子,只给出句子的字面成分,得到的是错误的真值条件(基于句子表面成分得出的真值条件不符合我们关于句子是真还是假的情况的直觉)。(Borg,2005)

在Bach’s(2012)看来,第一种情况里的句子命题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无法从真值条件的角度去做判断。Bach认为这些句子需要借助语境对其进行补充,而这个补充的过程将为句子提供额外的语义内容,从而相应产出最精简的却也是完整的命题。完整的命题才能够被赋予真值。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不同,第二种情况中的句子命题虽然是完整的,但与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不符,因此这些句子还需要被扩充。对句子进行扩充的语用过程将使句子的表面意义得到丰富,从而得出与说话者的意愿相符的命题。(Huang,2018)

2神话抑或实体——最小语义论与语境论之争

总体来说,目前国外学术界关于未言说成分的研究可以被视为语境论和语义最小论这两种立场的争论。当然,采取同一立场的学者之间也可能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意见相左。

一些学者坚定地守护语义学的范畴,并不承认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未言说成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从未存在。例如“语义最小论”在句子意义的问题上采取传统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立场:即句子的字面意义,加上一些模糊词语或指称词语的确定,便能使句子意义得到确认。Emma Borg,Herman Cappelen 和 Ernie Lepore 都属于这一阵营,他们都拒绝承认未言说成分的语义相关性。Borg认为赞同未言说成分这一概念的人夸大了语义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的范畴。“我们没有理由将理解交际行为所需的所有信息涵盖在语义理论的范畴内。秉持着使语义学更加规范的立场,对存在未言说成分的说法自然无法接受。”(Borg,2005)Cappelen和Lepor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我们不能要求语义理论可以解释我们关于说话者意图的直觉,否则确定语义内容将变得十分复杂。(Cappelen & Lepore,2006) Jason Stanley 的观点则略有不同,他认为所有言外语境对真值条件的影响都可以被追溯到句子的逻辑形式当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Stanley,2000)对于那些依赖语境得以确认的成分,他建议在逻辑形式中假设变量,变量的值便会对句子命题的真值条件产生影响。如此一来,所谓的未言说成分便不是“未言说”的了。Marti(2006)也同意设置变量,但他不赞同在句法/逻辑形式中设置变量。

语境论则坚持“未言说成分”的存在。在确定某些句子的意义时,语用过程被认为是必要的,而未言说成分正需要经过这样的语用充实。Recanati是真值条件语用学的捍卫者,他认为语用的解读对于获得命题的真值条件是必要的:

(i) 语用过程对于解读一些依赖语境的表达是十分必要的。换句话说:“饱和”是一个充实的语用过程。

(ii) 许多话语的真值条件也受到像“自由充实”此类自上而下的语用过程的影响。(Recanati,2010)

语用过程不仅帮助确定说话者想通过话语表达什么,也帮助确定句子本身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上述的(i)指的是“饱和”这一自下而上的语用过程,它是由句子成分触发的,而(ii)指的是自上而下的“自由充实”过程,该过程不由句子成分触发。而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体系下,未言说成分被认为是句子“显义”的一部分。“显义”是结合句子的逻辑形式,句子成分和语境因素所推理出来的结果,而结合显义和语境假设则可以推理出句子的“隐含”。Yan Huang虽然也承认语用过程对于句子意义的影响,但他采取新格赖斯主义的立场,认为对于未言说成分的语用充实就是新格赖斯主义中的会话含义。(Huang,2018)

3“自由充实”的限制问题

在众多反对未言说成分的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于“自由充实”的质疑。他们认为“自由充实”没有得到明确的限制,很可能导致句子意义的过度生成。Carston和Hall曾经针对这一质疑提出看法。Hall(2008a,2009)认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语用过程和语用原则的本质,那么自由充实实际上是受到严格限制的。Carston和Hall (2012) 指出语用过程必须应用在解读子命题的某个部分,更准确的说,是应用于解读句子逻辑形式的某个部分。不过总体来看,关于“自由充实”的限制问题还是没有十分详细的说明,进一步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答,那么对于未言说成分的主要质疑将不攻自破。

4结论

未言说成分这一概念虽然在80年代就被提出,但关于它的争论仍然非常激烈。总的来说,存在争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未言说成分,它们是否真的存在,以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范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不同语言学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将他们划分为语义最小论和语境论两个阵营,并指出了在未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对“自由充实”的限制问题。

参考文献

[1]Perry,J.Indexicals,contexts and 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A].In D.Westertahl et al.(eds).Computing Natural Language [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8:1-11.

[2]Borg,E.Saying what you mean: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and communication [A].In R.Elugardo & R.J.Stainton (eds).Ellipsis and Nonsentential Speech [C].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5:237-262.

[3]Bach,Kent.2012.Context dependence.In Garcia-Carpintero,Manuel & Kolbel,Max (eds.),The Continuum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153–184.London:Continuum.

[4]Huang Y.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and neo-Gricean pragmatics[J].Language & Linguistics,2018,19(1):1-31.

[5]Récanati,F.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2 (25):299-345.

[6]Cappelen,H.& Lepore,E.The myth of 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A].In O’Rourke & Washington (eds).Essays in Honor of John Perry [C].Cambridge,MA:MIT Press,2006.

[7]Stanley J.Context and logical form[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0,23(4):391-434.

[8]Martí L.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Revisited[J].Linguistics & Philosophy,2006,29(2):135-166.

[9]Récanati,F.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0]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11]Hall,A.Free enrichment or hidden indexicals?[J].Mind and Language,2008 (23):426-56.

[12]Carston,R.& Hall,A.Implicature and Explicature[J].Cognitive Pragmatics,2012:47–84.

[13]Crimmins,M.Talk about Belief[M].Cambridge:MIT Press,1992.

作者简介:郑奕贤(1994.10-),女,福建省漳州市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语义学,语用学,语言哲学。

论文作者:郑奕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未言说成分”研究进展综述论文_郑奕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