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园林管理处 辽宁 122000
摘要:园林景观的环境主要由山石、植物、园林建筑及水体等要素所构成,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说,植物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从风景的角度来说,植物又扮演着美化风景的角色;而从园林的角度来说,除了带来生态平衡及美化风景的功能,它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等价值,所以其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许多的现代化建筑物也繁荣起来,但是在相关园林方面的建设却和当下繁荣的建设现状不符。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只停留在植物种植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上,而没有放在整个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上,其关注点主要是植物的生长特征、生长规律等自然属性。
关键词:现代园林;园林植物设计;发展方向
引言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环境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自然要素,承担着美学、生态、经济等更多样、更重要的功能。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空间环境的艺术性要求,更要体现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性。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植物种植设计相关内容简析
(一)植物种植设计特点
植物种植设计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景观重要性的逐渐认识,特别是生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后,植物种植开始更多的应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植物种植设计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随着文人园林的兴起,植物种植更加注重按照其文化生态环境意蕴进行种植,呈现出自然式、象征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种植设计先后经历了“绿化”、“植物配置”、“种植设计”、植物造景等发展历程。此后,80年代后期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开始了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从绿量的角度分析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且对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种植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种植设计在科学性方面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植物种植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浪潮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等负面效应的凸出,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植物景观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的功效日益突显,其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受急功近利、形式上的感官享受等“城市形象”、“政绩工程”等影响,植物种植设计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规律,在繁华的城市现代园林建设背后出现了不科学、不理性的现象,甚至盲目的“跟风”、“模仿”,使得植物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独创性缺失,人为割裂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在一些城市园林建设项目上继续单纯地延续着追求形式美,不讲科学性的“大树热”、“草坪热”,大兴“形象树”、“功利树”,或选植名贵树种,或求大求洋,只顾形式上的视觉冲击,片面追求植物种植“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植物附属于城市园林建设而成为“装饰品”,随挖随种或南北随行,“千园一面”。对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认识,还只停留在概念上的重视,而植物景观所固有的科学属性,为追随时尚或理想化的景观形式,盲目放大了植物的观赏功能,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环境适应性、种类多样性。
二、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发展方向分析
(一)优化整合,实现植物景观功能多样性
园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营建、叠山、理水和植物种植等四大部分,植物作为其中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不仅具有美学、生态及经济等功能,且还能从系统的角度,优化整合园林各组分优势,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现代意义。首先,体现整体性。植物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没有形成整体景观结构,更多的是作为配景,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表现形式与建筑、山石、水体等配合形成局部景观,这于大尺度的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是相悖的。作为构成现代园林景观的重要组分,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在尊重地域、尊重基址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园林景观整体性,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要实现多样性,应由形态、功能不同的绿地类型组成,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植物种植设计方法,主张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植物种植设计。如在系统研究园林景观其他组成的特点、优势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植物的形态、功能、物种多样性,通过版块、廊道、基底等形式,将建筑、地形、水体等有机整合,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另外,体现地域性。不同地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种类以其特有的形态、质感、色彩,在竖向上所表现出来空间范围和围合感是不同的,不但具有丰富和分割园林环境空间的作用,还能营造场所精神,体现地方文化、民族风格。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二)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配置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模纹形式,按照一定的图案纹样,利用矮生植物的组合形式,组成不同的图案;另一种是雕塑形式,以植物为雕塑素材,通过精致的修剪造型,进行不同形体的塑造为植物雕塑形式配置。不同科属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形态、生态特征[1]。植物配置上不但要注意不同植物之间的合理配置,更要关注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建筑、山石、水体地形等要素。必须因地制宜依据一定配置原则才能发挥植物景观的最佳观赏价值。植物景观设计配置原则如下:首先,功能性原则。园林绿地应具有景观、生态、经济、卫生等多功能,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绿地性质或类型选址合适的植物树种发挥其主要的功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居民区植物造景要满足居民的日常休憩、安全防护等需要;工业区植物造景要满足降低噪音、吸附灰尘、有毒有害的物质等功能;街道绿化要考虑行车安全、行人遮阴等;医院、疗养院植物配置要重点考虑选用具有杀菌、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水体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只有选择合理适用的植物,才能满足不同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的需要,体现不同的功能,创造与适应环境并与之相协调的美的景观效果。另外,生态性原则。任何植物个体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进行生长发育,植物生长的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间接、直接的影响。植物长期的生长发育形成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植物要健康的生长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也就是说必须根据立地条件的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是植物配置必要条件。
结论
简而言之,植物种植设计要在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树立系统设计理念,利用所学学科知识,将植物种植设计良好结合,进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和价值。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参考文献
[1]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31~133.
[2]赵羽西.中西方园林中植物配植的分析与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6(21):5551~5551.
论文作者:李金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植物论文; 园林论文; 景观论文; 环境论文; 功能论文; 园林景观论文; 水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