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主要特征-基于两轮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

·政治发展研究·

新时代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主要特征
——基于两轮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麻宝斌1,杜 平2,刘欢欢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2.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 民众的公平正义要求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且会对相关政策产生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亟须深入了解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基于2014年和 2017年两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表明,新时代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偏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中,民众更为关注养老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安全等;民众对于社会总体公平正义状况和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程度评价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实质正义特征,更加关注结果的合理性,但是在具体公平正义原则偏好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观念;价值偏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我国城乡、区域以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差距等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但是,对于“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是合理的”这一问题,不同的群体或个人所给出的答案有着明显差异,其根源在于民众内心对于何为公平正义有着不同理解,只有深入了解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转型”应该是用来概括这些变化最贴切的词汇。社会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体现在制度安排、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同层面内容,其中也包括社会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社会的现代化必然会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都从自身的视角对社会转型进程中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和持有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1]。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的“这种转型带来了各方面的嬗变,当然也带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嬗变”[2]。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是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状况进行评价时所遵循的价值原则和标准,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会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这也使得目前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元素并存的特征。

“医学内分泌、泌尿外科疾病数据库”是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围绕本校国家重点学科网络平台建设的系列特色数据库之一。它以本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发展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网络特色资源开发与收集为核心,以网络特色资源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推进重点学科特色资源的有效应用为落脚点,达到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目的。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变化也对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前提就是系统了解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变化状况,发现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与社会不公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政策体系优化的建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应当如何进行测量?我们认为,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可以理解为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状况主观认知,可以从感受和观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偏好,即公平正义价值在多元的社会价值中处于什么样的位次?在多样化的公平客体中更为关注何种客体的公平分配?当前社会公平的总体感受如何?对不同公共政策的公平程度评价是怎样的?倾向于按照平均还是应得的原则来进行分配[3]?这些内容构成了对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分析框架。此外,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会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考察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状况的变化离不开纵贯数据的支撑,尤其是对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本文主要根据两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问卷调查数据来分析目前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状况的主要特征以及发展变化情况。其中,第一轮调查数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现状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7—8月采用分层分阶段抽样方法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内蒙古和陕西八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25份,收回有效问卷2400份;第二轮调查数据是课题组于2017年7—8月在北京、广东、山东、河南、湖南、内蒙古和陕西七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0份。由于两轮调查的内容稍微有些调整,因此,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本文重点选择了两轮问卷调查中一些“重叠”的内容,通过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重要性认知、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等方面的系统比较来揭示新时代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主要特征以及变化情况。

二、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重要性认知状况比较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多元价值的共同作用,这些价值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公平正义、效率、信任、秩序、和谐、安全等都是重要的社会价值。其中,效率与经济发展有关,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随之持续提升;公平与权利和义务、合作收益的分配问题相关,合理的分配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诚信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关,社会诚信程度高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为人的社会交往提供稳定的行为预期。在现实中,民众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会具有不同的偏好,这也就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在社会成员的心目中呈现出一种罗尔斯所说的“词典式”序列问题,不同社会价值原则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次序,但是这些社会价值偏好之间的排列顺序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变迁而持续发生变化。无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我国古代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等话语,反映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们也注意到,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原则偏好状况都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是具体的体现;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具体的体现。

既然社会价值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那么在多元的社会价值中,民众更倾向于哪些类型的社会价值?围绕这一问题,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项目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个县(区)604个社区完成了10268份个人问卷。该调查要求受访者就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包括的特征,从备选的19个社会价值观(平等、民主、文明、公正、和谐、富强、尊重人权、尊崇宪法、团结、爱国、诚信、法治、自由、创新、包容、崇尚科学、友善、敬业、集体主义)中选择5项。按照规定只选择5项的一共有7065人。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5位的选择依次是:平等、民主、文明、公正、和谐。其中,平等的选择比例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0.96%[4]。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民众关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重要性认知的相关问题,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一个由15个选项组成的多项选择题(收入分配公平、养老和医疗保障、经济发展、诚信友爱、社会安全、政治稳定、环境优美、官员廉洁、国力强大、权利平等、公民参与、机会平等、民族团结、新闻自由和其他),由受访者根据自身实际从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三项社会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在2014年进行的第一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调查中,养老和医疗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是受访者选择最多的三项社会价值;而公民参与、机会均等和新闻自由则是受访者选择最少的三项。在2017年进行的第二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调查中,养老和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依然是受访者选择最多的三项社会价值;而新闻自由、公民参与和诚信友爱则是选择最少的三项社会价值。比较两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民众的社会价值原则认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是选择最多的三项,不仅人们所选择的内容相同,而且这些内容之间的排序也是一致的。此外,选择最少的三项社会价值的内容和排序均略微有了一些变化。通过比较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可见,在2014—2017年间,我国民众的社会价值原则偏好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平正义、效率和社会安全等几个方面,人们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但是对公民参与等社会价值的重视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提高总体的养老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效维护社会的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民众最为关心的内容,也是相关政策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问题。

初步检出文献672篇,Note-Express软件剔重后浏览文题和摘要获得与本研究相关文献49篇,阅读全文,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查,最终获得27篇文献[1-27],经质量评价,27篇文献虽均未阐明研究的哲学基础及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但考虑其他方面评价较好,故将其全部纳入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见表2。

三、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状况比较

1.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状况比较

现实中的不公平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有的体现为分配结果不合理,有的则体现为分配过程不合理。如果将这两个维度的内容整合起来,那么相关研究就需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多一些,还是过程不合理的现象多一些?我们根据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对民众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的变化情况作了比较分析(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2014年的第一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调查中,有76.7%的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中结果不合理的现象要多于过程不合理的现象,有5.2%的受访者认为两者一样多,有18.1%的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中过程不合理的现象要多于结果不合理的现象。总体上看,调查结果表明,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具有鲜明的结果导向特征,更能够感受到一些结果不合理的现象。那么,从动态的视角看,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的重心是否会发生变化?在2017年的第二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调查中,共有74.4%的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中结果不合理的现象要多于过程不合理,有7.1%的受访者认为两者一样多,有18.1%的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中过程不合理的现象要多于结果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两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2014—2017年间,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均呈现出较强的结果导向特征,也就是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结果不合理现象要明显多于过程不合理现象。但另外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在第二轮问卷调查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结果不合理现象多于过程不合理现象的选择比例略有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认为过程不合理现象多于结果不合理现象的比例略有上升。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会逐渐从结果向过程过渡,所感受到的过程不合理现象会越来越多,而且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是推动这种变化的重要影响变量[6]。那么,两轮调查数据是否说明目前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正在发生这一变化?要真正回答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而且需要我们保持长期的跟踪研究,通过多轮次的问卷调查来进一步验证。

表1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状况比较

将2014年和2017年的两轮调查数据作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在13项内容中,除了受访者对于高考制度公平状况的评价略微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各项内容的公平性评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结果表明,在2014—2017年间,我国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总体上是提高的。其原因在于,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强化公共服务的提供、有效打破了城乡和部门之间的差别,相应地,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因此,近年来受访者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从现代分配正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公平感受是人们对收入、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基本善的分配是否合理作出的主观评价。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平感受与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就业等不同领域的公共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当前社会公平感受状况调查题目,其中包括1个社会公平总体感受问题和12个具体社会政策公平感受问题。这12个具体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包括:收入差距、就业机会、高考制度、选拔干部、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司法与执法、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待遇的差距、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在调查实施过程中,由受访者根据自身的感受从1~10分由低到高对具体选项的公平程度进行评价,1分为很不公平,10分为很公平,如果某一选项的得分较高,那么就意味着受访者对该选项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公平感受,反之则表明受访者对该选项内容的公平感受较低;若受访者对相应的问题不了解,可以选择“不清楚”选项。基于两轮问卷调查数据,我们以民众对社会公平总体状况的感受为基准,将其与12项具体政策或问题公平感受的均值和标准差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见表2)。

表2民众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状况比较

现代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正义的原则因具体领域而有所不同。例如,在市场交易中和在家庭内部所遵循的正义原则就是如此,在市场交易中人们遵循的是应得原则,而在家庭内部所遵循的则是需要原则。为了比较民众社会正义原则偏好的变化情况,我们基于两轮问卷调查数据从机会平等原则、结果平等原则、政府再分配、家庭中的需要原则、政府对住房市场的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见表4)。

其一,从机会平等原则上来看,在第一轮调查中共有1969位受访者认可机会平等原则,占全部受访者的76.7%;在第二轮调查中共有1407位受访者支持机会平等原则,占全部受访者的82.1%。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受访者对于机会平等原则的支持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可机会平等的分配原则。其二,从结果平等原则上来看,在第一轮调查中共有696位受访者选择支持结果平等的原则,占全部受访者的29.0%;在第二轮调查中共有378位受访者选择支持结果平等原则,占全部受访者的22.7%。这表明,在2014—2017年间,受访者对结果平等原则的支持程度有所下降。其三,从家庭中的需要原则偏好来看,在第一轮调查中,共有2329位受访者选择了支持家庭中的需要原则,占全部受访者的97%;在第二轮的调查中,共有1403位受访者选择支持需要原则,占全部受访者的84.3%,比第一轮调查有一定程度下降。其四,从政府再分配偏好上看,在第一轮调查中,共有1974位受访者选择支持政府应当救助生活有困难的人,占全部受访者的82.3%;在第二轮调查中,共有1282位受访者选择支持政府应当救助生活有困难的人,所占比例为77.0%,比第一轮调查略有下降。其五,从政府在住房市场上的功能定位来看,在第一轮调查中,共有1700位受访者认为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做得还不够,所占比例为70.9%;在第二轮调查中,共有978位受访者认为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做得还不够,所占比例为58.7%,比第一轮下降了10个多百分点。上述结论表明,如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共识的形成依然是相关政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训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包括硬度测试、冲击韧性测试和拉伸测试等,可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观摩和操作。对于材料的铸造、热处理和机加工过程,可安排学生到工程实训中心进行课程实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特性及选用原则,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及工艺规范”。

2.民众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状况比较

四、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状况比较

由此看来,在分析新闻语篇时,光注重语篇内部衔接是远远不够的,应把语篇置于社会语境中加以人际意义的分析注解,这样才能完全吃透文本。

现代社会正义理论可以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提出,就民众的社会正义原则偏好重心来说,传统社会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重心是结果导向的,即认为结果的合理性明显高于过程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一重心逐渐从结果合理性向过程合理性过渡,从而呈现出明显的过程导向特征[6]。本文基于两轮调查数据对民众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的重心作了比较,尝试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情况(见下页表3)。其中,在2014年的第一轮调查中,共有70.0%的受访者认为结果的合理性要高于过程的合理性,有21.6%的受访者认为过程的合理性要高于结果的合理性,有8.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说不清楚。而在2017年的第二轮调查中,共有69.9%的受访者认为结果的合理性要高于过程的合理性,有18.9%的受访者认为过程的合理性要高于结果的合理性,有11.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说不清楚。通过两轮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在两次问卷调查中,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几乎完全相同,这再一次证明,目前我国民众的社会正义原则偏好重心所呈现出的“结果导向”特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进一步来看,这也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动民众社会正义原则重心的现代转型。

表3民众社会公平正义原则重心状况比较

2.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状况比较

公平正义是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所回答的问题之一是人们基于何种资格来获得一些社会资源的问题。若从这一点出发来审视公平正义内涵的发展变化,可以将公平正义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传统社会的公平正义理论与美德相联系,即人们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基础是其“天生”的美德,这些美德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现代的公平正义则与权利相联系,社会所形成的共识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获得一定数量的资源,尽管不同的社会成员在个人才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来看,社会公平的客体可以分为基础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等三个不同的层面,这些不同的层面所对应的内容也具有明显差别。其中,基础价值主要包括尊严、权利和机会;内在价值主要包括幸福和能力;外在价值主要包括收入、资产和资源[5]。也就是说,收入、资产、公共服务等“有形”的价值是依托在权利等“无形”的社会价值之上的。那么,当前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客体的认识具有哪些特征?在同一层次的各项内容中倾向于哪一种?在不同层次的内容中又更加倾向于哪一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专门从社会价值原则偏好的调查结果中抽取了与公平正义价值相关的四项具体内容(养老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平、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2014年数据显示,受访者的选择从多到少依次是养老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平、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在2017年的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调查中,受访者的选择与2014年完全一致。比较两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客体认知状况同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在不同层面的社会价值中,人们更关注养老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有形”的社会价值,而非权利等“无形”的社会价值。

在2014年的调查中,从不同类型公平感受得分均值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社会公平总体状况的均值(5.99)在13个问题中居第六位,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社会总体上是基本公平的。其中,平均值高于社会公平总体状况均值的有5个:义务教育(7.49)、高考制度(7.03)、公共医疗(6.47)、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6.33)、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6.17)。这说明当前民众对这些领域的公平感受要明显好于总体的社会公平感受。平均值低于社会公平总体状况的有7个:司法与执法(5.59)、就业机会(5.35)、选拔干部(5.11)、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待遇的差距(4.89)、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4.79)、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4.79)、收入差距(4.39)。这意味着,当前民众对这些领域现状的评价低于总体社会公平感受。从公平感受得分标准差的比较来看,社会公平的总体状况的标准差最小(2.178),表明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评价在13个问题中共识程度最高。在12个具体的公平感受得分中,标准差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拔干部(2.743)、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2.627)、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2.579)、司法与执法(2.574)、公共医疗(2.464)、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待遇的差距(2.426)、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2.4)、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2.395)、收入差距(2.387)、就业机会(2.376)、高考制度(2.354)、义务教育(2.299)。这表明当前民众对选拔干部、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等问题的公平性评价的不一致程度最高;与之相反的是,对义务教育、高考制度、就业机会等问题的公平性评价的一致程度较高。将这些不同选项公平感受的均值与标准差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义务教育、高考制度等的均值较高,标准差较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待遇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收入差距等的均值较低,标准差也较低。尽管民众对这些领域公平程度的评价有高有低,但对这些领域公平性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却是较高的。受访者大多认为当前的义务教育和高考制度是公平的,而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则是不合理的。

1.社会正义原则偏好重心状况比较

表4民众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状况比较

在2017年的第二轮调查中,社会总体公平感受的均值为6.57,在全部13个评价中位于第4位。这一结果反映出,在2014—2017年间民众的社会总体公平感受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首先,从相关公平感受均值的比较来看。平均值高于社会总体公平感的一共有3个:义务教育(7.59)、高考制度(7.00)、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6.64)。平均值低于社会总体公平状况的一共有9个:公共医疗(6.52)、司法与执法(6.44)、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6.37)、选拔干部(6.01)、就业机会(5.86)、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5.33)、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5.33)、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待遇的差距(5.08)、收入差距(5.04)。从相关公平感受标准差的比较来看,社会公平总体感受的标准差是最小(2.202)的,这也说明受访者对社会公平总体状况评价的一致程度较高。在12项具体的公平感受中,标准差从高到底依次是:选拔干部(2.697)、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2.650)、高考制度(2.544)、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2.537)、收入差距(2.465)、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待遇差距(2.454)、公共医疗(2.438)、司法与执法(2.430)、就业机会(2.401)、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2.381)、义务教育(2.330)、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2.322)。比较不同评价的标准差可以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义务教育等公共政策的公平程度是比较高的,同时也普遍认为当前存在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等问题是不合理的。

结 论

公平正义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价值,而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又会不断对相关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深入了解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状况。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了解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状况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情况离不开纵贯数据的支撑,为此,本文根据两轮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问卷调查数据,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重要性认知、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等方面对当前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正义需求状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重要性认知方面,总体而言,民众的社会价值原则偏好较为稳定,主要是集中在社会公平正义、效率和社会安全等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对公民参与等社会价值的重视程度要相对低一些;更为关注收入分配等“有形”的外在价值,而不是权利等“无形”的内在价值。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提高总体的养老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效维护社会的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民众最为关心的内容,也是相关政策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对比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假阳性率,18例阳性标本经市艾滋病确诊实验室确认后,17例为HIV感染者,酶联免疫法检测假阳性率为0%,胶体金法检测假阳性率为5.56%。通过比对可以看出 酶联免疫法准确性相对更高,胶体金法敏感性更好。

其二,在社会公平正义感受状况方面,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受重心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结果导向”特征,感受到的结果不合理现象要明显多于过程不合理现象,对于社会总体的公平感受以及义务教育等具体政策的公平感受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民众普遍认为城乡、区域以及部门之间的差距问题是不合理的。因此,如何有效打破城乡、区域以及部门之间的限制,促进更高层次的共享应当是今后相关政策应当关注的重点。

其三,在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偏好方面,民众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重心偏好呈现出明显的“结果导向”特征,更为看重分配结果的合理性;民众对于机会平等原则的认可程度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民众对于政府再分配以及家庭中的需要原则的支持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局限在描述层面,仅仅比较了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变化情况,并没有对促进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塌陷主要形成于2017年10月16~17日的降雨期间和11月20日的人工降雨期间,短时间较强降水导致第四系土层含水量大大增加,土体重度增加,地下水补给径流加快,水位变幅频繁,在上覆土体自重、动静水压力及土洞真空吸蚀(负压)等共同作用下,产生地面塌陷。降雨前后,天气比正常年份雨水偏少,出现较明显的干旱,不仅改变了地下水动力条件,也造成土壤干裂,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良好通道。

参考文献:

[1] 孙伟平、陈慧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2] 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 麻宝斌、杜平:《关于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的调研》,《理论探索》2017年第6期。

[4] 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5页。

[5] 麻宝斌:《社会公正测量的五个维度》,《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6] 麻宝斌、杜平:《从公平到公正:转型期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变迁路径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462X( 2019) 07-0046-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实证研究”(18AZZ004)。

作者简介: 麻宝斌,1973年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杜平,1981年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巩村磊]

标签:;  ;  ;  ;  ;  ;  

新时代民众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主要特征-基于两轮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