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生的“品质教育”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中论文,小学生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的青少年“品质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 )或“道德品质教育”(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活动始于八十年代末,是美国中学校长协会首次提出的,其目的是在公立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品质教育”。当时这个说法还鲜为人知,实验活动也局限于少数学校。从九十年代初起,“品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其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如,1996年的美国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 年的总统《国情咨文》均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美国教育部部长赖利也指出:“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什么是美国“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呢?据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的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应建立于六大支柱之上,它们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这六大支柱应超越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局限性,是每位青少年务必遵循的道德准则。具体地说,“信赖”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忠于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责任”包括干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公平”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不推委过失、倾听别人意见;“关怀”包括善良、热情、宽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尊重年长、保护环境。今天,上述提法已得到了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州政府的广泛认可。
近几年来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青少年“道德品质”研究中心和试验基地,积极推行青少年“品质教育”,其活动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各级政府重视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自1996年起,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270 万美元,资助全美数十所中、小学创立青少年“品质教育”的样板,以示效仿。美国教育部还专设“蓝带奖”,对每年在青少年品质教育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约有260 多个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各州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要求所在地中、小学试行“道德品质教育”课程,不少州政府还设立专项经费,培训政府官员、校长和家长,协助推进青少年“品质教育”实验活动。目前,约有二十多个州的立法机构颁布了有关法规,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青少年“品质教育”课程。纽约、亚拉巴马等10多个州还设立了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周,如“勇气周”、“诚实周”、“友爱周”,华盛顿州设立了青少年“荣誉墙”(Wall of Fame),每年将该州230 多名荣誉青少年的姓名刻在墙上,以示表彰。
二,广泛建立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形成了有效的联系网络。为了积极推行“品质教育”活动,从九十年代初以来,各地纷纷建立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师范学院也设专人研究青少年“品质教育”课程。在上述众多的研究机构中,“重视品质同盟会”(Character Counts!Coalition,简称CC!。见 www.charactercounts.org )和“品质教育联合会”(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见www.character.org)属全美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前者建于1993年,总部设在加州,约有370多个会员,其中包括全国教育机构、青少年组织、卫生、 警察组织等, 主要功能是评选“美国青少年品质奖”, 举办各类研讨会,建立资料库,出版书刊和教材。后者创建于1993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是一个无党派非营利的民间服务机构。它的董事会成员有大公司基金会、地方教育基金会、著名教授和作家,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夏皮罗、摩托罗拉公司总裁高尔文等社会名流也是其顾问委员会成员。它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地方学区和社区开展“品质教育”活动,每年与美国著名教育机构联手举办青少年“品质教育”论坛,评选、表彰“品质教育”活动中的先进学校。
三,提供有效的网络咨询服务。如上所述,“重视品质同盟会”和“品质教育联合会”均创办了青少年“品质教育”资料库。他们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布各州对青少年“品质教育”的政策及研究报告,报道各地实验项目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在网上设立10多个青少年“品质教育”咨询项目,组织专家分类指导,解答疑难;对各校试行的“品质教育”实验项目,组织专家进行有效评估,协助整改;设立“纵横谈”栏目,让公众对青少年“品质教育”实验项目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上述网站信息量大,服务有效,深受社会欢迎,也得到了不少大公司的赞助。
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维护良好道德准则。从历史上看,美国道德价值观念源于基督教教义,所以宗教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走访美国私立学校时,时常观察到各校开设宗教课的情况,少则每周2—3节课,多则4—5节课,传统教会学校的宗教活动相对偏多,每天还要举行礼拜活动。“宗教课”教育孩子行善积德,为社会多作贡献。如,以“助人为乐”为例,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各国饥荒、灾情,希望孩子捐献零花钱,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应该说,宗教对美国青少年“品质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主流上教导西方青少年积善抑恶,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五,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据美国多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文体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促进其学习进步,又能培养他们协作精神,所以美国政府和学校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将此活动列为必修课,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全美约有8300所),游览历史名胜,进行野外训练,寓教育于各类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平日,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俱乐部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校文体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身心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如,纽约市著名的史蒂文森中学就设有40多个课外俱乐部,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交响乐团、辩论队和游泳队,绝大多数学生参加2—3个俱乐部活动。由于全美各校高度重视学生文体活动,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 1997 年 11 月“全美教育进步评估委员会”(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对初三学生的抽样调查,美国约有32%的学生能演奏乐器,33%的人掌握绘画技能,观看“百老汇”戏剧的人数也比 30年前增加了3倍。纽约州教育厅副厅长卡罗女士说:随着21世纪高科技迅猛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发展更强调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水平、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而文体活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洛杉矶地区的多项试验表明:当学校文体活动活跃时,学生出勤率与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成绩逐步改善,行为趋于规范,反之则会导致青少年逃学率、犯罪率的上升。
六,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美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让孩子通过学习各民族语言,更多地了解各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寻求共识,克服偏见,减少种族间的文化冲突。据福特基金会 1998年对2万多名家长调查,有94%的美国人认为:随着人类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66%的人以为:中小学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跨文化课程。为此,近几年开设跨文化课程的学校也日益增多,其中包括那些历史上曾反对过校园文化多元化的教会学校。如,纽约市著名的Horace Mann School 是一所犹太人创办的传统教会学校, 以往学校只招收纯白种人孩子,教室里看不到一个有色人种的学生。近几年,为了推行校园文化多元化,该学校专设了少数民族奖学金项目,提供给纽约市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尤其愿意招聘成绩优异的亚裔学生,促使白人孩子加强与其他有色民族孩子的交往,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优秀的东西,以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目前,该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已占该校学生总数的18%。该校校长怀斯先生说:通过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学生学会了“宽容”、“互敬”、“合作”等优秀品质。随着美国新移民的不断涌入,美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势头日趋强劲,开设跨文化课程,或组团出国访问的学校与日俱增。
美国“品质教育”活动的特点基本上属自发性的,自下而上,从公立学校扩展到私立学校,从地方走向全国,主要依靠民间组织开展有关活动,至今已覆盖了1500多个学区,涉及2400多万名学生,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教训。纵观它的发展历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美国“品质教育”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美国教育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去单枪匹马、孤胆英雄的工作方式将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型项目的实施更需要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美国教育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美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一面,更愿意从东方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第二,青少年“品质教育”不再属于学生家长、教师的“专利”,大学、工商界愈加关心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如,美国大学在招生时,不再满足考生的成绩,而更重视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经历,更关心教师对考生的品德评语,以了解考生是否合群,是否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著名大学更加注重领袖人物的素质培养,不会将眼睛只盯在考生的优异成绩上,往往还要对考生增加面试,观察其交际能力、进取精神和责任心。工商界人士也认识到:成绩优异而品质败坏的学生只会损坏企业的形象,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为此,多年来美国微软、福特汽车等众多大公司始终是推动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成员。
第三,建立有效咨询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如上所述,美国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覆盖一千多个学区,实验基地和研究机构也遍布四方。为了克服地域障碍,及时掌握各地试验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而共享教育资源与科研成果,各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并通过网络手段得到有关专家对实施中的项目进行评估与指导,其效果显著,社会反映良好。
第四,各地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均衡。虽然此项活动正在全美渐渐升温,但部分学校因受各州政府极力推行中、小学标准化考试的压力,忽略了此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美国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历时10多年,原意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展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艺术修养、身心素质和创新思维等。从长远来看,此项活动对提高美国全民3综合素质,增强其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能力, 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虽然从浅层次上来看,它是针对“应试教育”现象,目前还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但是从深层次分析,“素质教育”具有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竞争能力的深远意义,是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美国有些好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