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价值观论文,透视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17-43029-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青年价值观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梳理,分析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特点,介绍研究成果,评析研究内容,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拓展思路,提供平台,开阔视野。
一、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视角与学科分布
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思路大多以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为切入点,沿着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引起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并从多个视角切入,如:唯物史观视角、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比较研究视角和哲学价值论视角等。从哲学价值论视角和唯物史观视角来研究青年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占主流的研究视角,从比较东西方青年价值观视角来研究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建构,也是近期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特点。学者们不仅从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角度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的价值观,他们还从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角度加以研究,深入关注价值主体的需要、情感,挖掘价值认识的规律,探讨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更具实证基础,也更具科学性和时效性。但相比较而言,从哲学角度研究青年价值观的文献最多,然后依次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1]。
(二)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近年来,青年价值观就其研究内容取向而言,呈现出综合研究与单项研究并存的格局,其中综合研究明显多于单项研究。综合研究既包括对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成才价值观、婚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性价值观等的研究,也包括对价值主体观、价值客体观、价值标准观、核心价值观等的研究。单项研究主要是聚焦于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成才价值观、婚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性价值观等某一个方面的研究,也包括对东西方青年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这种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却具有深刻性特点,有利于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深入。就研究内容而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变迁、评价以及青年价值观的建设问题上。
在研究对象上,学术界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上,但更多地集中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上。这是因为,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是在青年期,而青年中期(大学时期)则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青年中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同时,还蕴含着比较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的成果明显多于实证研究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基于经验事实进行理性分析、总结概括和加工提炼,从多学科、多角度以事实判断为基础进行价值判断。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学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年龄特征、地区特征、职业特征的青年群体,并且以青少年群体、大学生群体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青年群体为主。问卷调查法是价值观研究中最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统计学方法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如程世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动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就运用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检验金融危机前后青年政治价值观结构的变动特征(2009)。
二、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基本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国内环境全方位变革的运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变革的运动,但同时它也对我国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社会转型则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2](17)的社会变革运动。这三种研究背景和分析框架各具特色,以改革开放为研究背景,抓住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主线和显著特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抓住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和中国社会青年价值观变化的最深层次原因;以社会转型为基本的研究背景和分析框架,则抓住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趋势,涵盖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全貌,对中国社会青年价值观变化原因的把握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3](23)。社会转型既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的变化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社会转型推动价值观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也促进社会转型的深入;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变化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的内在方面,价值观的变化正是社会转型的实质内容。因此,把青年价值观研究“放在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这一社会发展的总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无疑使问题的思考更具厚重的社会现实感”[2](7)。把社会转型作为青年价值观研究的观察背景和分析框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作用,这两大视角应该作为研究的辅助视角[3](24)。
(二)以“价值冲突”、“价值失范”、“价值整合”为基本的理论支撑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粉墨登场,价值多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多元价值的存在必然引起价值冲突,存在不同价值之间的对立与冲撞,甚至导致社会主导价值缺失,价值导向缺位,从而导致价值失范。学者们以“价值冲突”、“价值失范”、“价值整合”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研究青年价值观,表达了对青年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的理论期盼和现实诉求。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冲突的日益加剧并非偶然,它有着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为多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在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为多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参照,在于价值主体的多元和价值客体的匮乏等”[2](85)。传统与现代并存、东方与西方汇流,形成了今天青年价值观冲突的奇特景观。“价值冲突”、“价值失范”、“价值整合”有着现实的和逻辑的内在关联。
(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立论基础和研究立场
学者们在研究青年价值观问题时,都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学者们研究青年价值观立论的依据和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要求我们准确把握青年价值观多元性与冲突性现状之前,必须首先深入研究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科学分析社会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经济利益格局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着力探讨这种变化所引起的人们在价值心理、价值观念方面的震荡和冲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青年价值观自身的本性和价值观自行运动的内在逻辑,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特定时空坐标,以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等为理论参照,以青年价值观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为研究重点,增强青年价值观分析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
三、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青年价值观的产生与形成
当代青年是在求新与守旧、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价值行为。学者们普遍认为:1.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两大环境影响,一是内部环境,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二是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特点和变化是价值观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青年期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而青年中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3.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接收机制与接受者、接收对象(信息)和接受环境有关,因此,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加强青年价值观建设。
(二)青年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的交融和冲撞,价值观念的一元性、绝对性已经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多元性、相对性的价值观图景。青年价值观被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这两极张力揪扯着,使他们在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心理与表象、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表现得很不协调。学者们认为:1.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境遇下青年价值观的现实表现主要是:人生目标上,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人生价值评价上,评价标准的矛盾性和双重性;人生态度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人生价值手段与途径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个人奋斗、自我完善意识相矛盾冲突(马向真,2007)。2.青年价值观中普遍存在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取向冲突,价值主体中个体的主体地位凸显;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取向冲突,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高雅文化价值观与低俗文化价值观取向的冲突,价值主体的个体价值观念取向模糊(李琳、邓飞,2009)。3.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具有二重性特征,即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二重性。当代青年价值观还具有未定性、先锋性、自我性、二元性、边缘性与中心性特征。未定性表现在其价值观的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开放性;先锋性是指对新的价值现象反应的敏感性和付诸行动的率先性;自我性是指自我肯定性、自我否定性和自我超越性特征;二元性为理想和现实取向上具有二元性特征;边缘性表现在不论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意愿上,青年价值观都有一种与主流价值观相分离的趋向和倾向,而中心性则表现在青年所主张和奉行的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已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因而越来越取得中心的地位[4]。4.青年价值观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是由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人本存在的二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为我性与为他性)、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当代青年的理性能力欠佳和网络时代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三)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及其规律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必然引起思想的变革。青年的思想特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背景,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价值的多样化,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变化。学者们认为,1.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变迁经历了复苏与困惑、冲突与分化、重建与发展等三个阶段,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反思与觉醒、多元分化与价值冲突、理性与世俗化、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等四个时期,并形成了不同的特点。2.社会变迁特别是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原动力,多维价值冲突以及社会主导价值整合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次生动力和外在表现形式,外来文化的辐射和本土文化的浸润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催化剂[5](6)。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价值观演变的最终根源,国家政治权力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哲学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种观念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为其演变的内在动力”[6]。3.青年价值观变迁的规律:价值观的演变与时代变迁具有相依共振性;价值观的变迁与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交相辉映;价值观的变迁具有双重性;价值观的变迁将在公正的基础上寻求多维价值间的动态平衡[5](11-13)。4.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将促进青年思想意识不断走向成熟;青年价值观将从多样分化逐步走向整合;青年价值观将存在世界趋同性与非均衡性特点[7]。就整体发展轨迹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进步是显见的,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青年价值观的评价与建构
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经历着价值观的冲突与裂变,不同的群体和社会阶层都在进行自己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践,而其中,青年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最令人关注。那么,到底应该以何种准则去评价青年的价值观?学者们认为,1.评价青年价值观应立足于不同时代的变迁宽容地对待青年价值观的变革;应立足于青年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视角其理解变革,而不是以成人世界的评价来代表对青年群体的全面判断;应立足青年群体全面辩证地审视其价值观体系,而不是以个体的不良表现代替整体的主流行为[8]。2.评价青年时代特征的基本方法,包括跟踪的动态分析、全方位的整体分析、多维度的具体分析、联系时代背景的比较分析等[9]。青年价值观需要教育和引导,除了要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培育外,还要重视青年自身的力量,青年对社会价值的建构更多地表现为新生价值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成功融入和对上一代人的“价值反哺”。
(五)青年价值观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经历了由“隐”到“显”、由“显”到“热”的发展过程。这其间,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青年价值观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和规范,在教育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发展。可以说,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真实回应和贡献[10]。学者们普遍认为,1.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培育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强调“价值引导”和“自助建构”;2.培育文化载体,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重视网络传媒;3.以青年现有的价值内化层次为教育的生长点,以满足青年的发展性需要为教育的着力点,以关注青年的自主需求达到价值引导方式的自然化[11];4.加强社会实践,促成青年从强制性价值认同和教化性价值认同转向生成性价值认同,即主体在实践中自觉能动地建构生成的价值认同[12]。
四、当前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不足与方向
当前,学术界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论文、论著、调研报告显著增加,“问题意识”更加明确,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也越来越贴近青年价值观的实际。但是,关于青年价值观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推进,有些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1.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各个影响因素仍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如,当代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具体有哪些?这些社会因素中哪一种因素是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与变化的最根本因素?如何使这个最根本因素在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2.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青年价值观思想的文本研究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文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指导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3.对青年价值观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青年中的不同群体,如青年军人群体、青年农民群体、青年工人群体的价值观研究还不够,应该提炼不同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以上这些都是值得学术界和学者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