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引论、文献资源整体布局、文献资源共享、国内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实施五个方面,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文献资源建设 宏观理论
4 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本世纪20年代就已涉足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1924年3月30日,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1925年6月2日,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北京成立,均旨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促进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成效甚微。解放后,国家开始重视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1957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方案规定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图书小组,负责全国科学研究服务图书馆的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方案规定图书协调进行两项工作,第一,建立全国的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第二,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方案明确规定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有关中心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合作,包括图书采购、调配、交换、互借等方面的业务问题”、“研究编制联合目录、新书通报方面的问题”。在方案的要求下,北京、上海分别成立了国家第一、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武汉、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天津、哈尔滨等九个城市建立了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从方案公布至1962年,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要是开展了采购协调、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书刊交换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1963年至1978年,虽然在国家科委和文化部联合制定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中,对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也提出了一些设想,但由于十年动乱及其他原因,我国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国家及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宏观文献资源建设。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在提纲中指出“图书资料是一种国家资源,必须统筹安排,把它们组织起来才能合理使用”。1987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在给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由文化部牵头,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开展“协调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搜集和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布局,组织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的工作。1987年10月,我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次年3月,在北京成立了该委员会的文献资源专业组,由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5个部委(局)的有关人员组成。在文献资源专业组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从1988年开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是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良好开端。这次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最大的成绩就是为我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再付诸实践。之后,虽然在全国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合理布局没有开展起来,但地区和系统的文献资源协调建设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高校系统图书馆在在“八五”初就曾提出,在全国高校建立30多个学科文献情报中心。目前国家教委正在组织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目标是建立高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的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可覆盖全国高校,计划1996年就完成第一期工程,使100所高校入网。1980年成立的“全军医学文献共享网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先后进行了文献采购协调、资源共享等活动,目前还建立了该网的小型卫星数据通讯主导网络及通过微机联网的地面通讯网络。1994年3月,“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网”成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将公共、科研、高校等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联合起来,开展了文献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等工作,成效明显。另外,还有某些地区和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也分别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文献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编制馆藏文献联合目录等项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均处于自发和分散的状态。
5 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实施
宏观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认真吸取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现时社会对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去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同时要采取周密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这项工程才能实现。
5.1 实现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条件
5.1.1 思想条件
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同样也要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应把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看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把本单位的文献资源建设当成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应服从大局。其次,要树立开放观念,要把整个图书情报机构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要超出自身、系统和地域界限,自觉地开展大范围的横向纵向文献资源的协调建设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思想基础。
5.1.2 宏观控制条件
实践证明,如果不健全宏观控制机制,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就难以进行。首先是领导体制,要建立跨地区、跨系统的有权威的国家行政领导机构,全面组织和领导全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和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其次是法律机制,其核心是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图书情报事业法,使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规划,对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模式,文献资源共享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去创造实现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条件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作为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行动指南。
5.1.3 组织条件
图书情报机构的网络化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条件。要按一定的原则把星罗棋布的不同类型的图书情报机构组织成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图书情报机构网络。图书情报机构网络有直线性网络、分立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分布式网络等,结合我国地区分散、系统复杂、图书情报机构繁多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各系统和各图书情报机构的积极性,可采用分布式网络。它是以分布于不同地点的网络区作为基本单元,由通讯网络彼此相联,构成网络结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中心,并具有负责本网区的协调功能,各网络区之间,各成员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通过本网区中心的协调,共享网络中的文献资源。这样的网络具有可靠性和兼容性,同时,也符合我国文献资源三级布局模式的要求。
5.1.4 技术设备条件
现代图书情报事业建设的实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图书情报机构网络,用现代化的传递手段,进行各种信息沟通,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传统的人工的传递手段,只能解决局部范围的文献信息传递,且传递速度缓慢,已不能适应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只有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才能实现大范围的高效的文献信息传递。因此,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必备条件。技术设备现代化的关键是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这是因为图书情报机构网络的功能,要靠建立起来的具有迅速、准确性能的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去实现。技术设备的现代化,需要国家和各图书情报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联结网络的通讯主干线因耗资巨大,只有国家投资才能建成,计算机及终端设备可主要由各图书情报机构来解决。
5.1.5 业务条件
业务条件是技术设备现代化的配套条件,主要是指实现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这是因为,如果业务工作没有实现标准化,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要想使业务工作标准化,必须严格实施我国自1984年以来正式颁布的各种文献著录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有《文献著录总则》(1984)、《普通图书著录规则》(1985)、《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1989)、《书目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1989)等。这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建立馆藏文献数据库和进行文献数据交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我们只有严格实施这些标准,才能建立全国通用的文献数据库,在实现联机联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效益,更好地进行馆藏文献的报导、交流和利用,为实现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创造业务条件。
5.1.6 用户条件
要想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还取决于用户对于文献的需求程度。因此,为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要从增加用户的需求意识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用户教育。首先,要大力宣传文献资源的价值,以激发用户对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的兴趣,其次,要组织不同的用户到图书情报机构参观,使他们了解其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再次,举办各种讨论和编印读者指南,向用户介绍馆藏文献的分布情况、目录体系和排序方法、文献的计算机检索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别馆的文献资源等,为用户利用馆藏文献提供各方面的方便。
5.1.7 工作人员条件
进行宏观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承担。在思想素质方面,工作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外,还要破除重藏轻用、闭馆锁库、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信息意识,主动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业务素质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不但要熟悉图书情报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不但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1—2门外语;不但要有手工检索文献的技能,更要掌握自动化技能,尤其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技能。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太少。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尤其缺乏自动化技能和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技能。因此,今后除要通过多种途径加紧工作人员的全面提高外,重点应放在工作人员自动化技能和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技能的提高上。
5.2 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5.2.1 确定发展战略目标
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应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我国“九五”至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纲要》要求在“九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将有较快的发展,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与图书情报事业有关的社会发展方面,《纲要》强调要积极发展“同步数字系列通讯技术”,“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加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纲要》要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并要“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因为国家在确定这些奋斗目标时都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所以实现这些目标是可能的,这些目标也就代表了我国今后15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也就成为确定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为此,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可确定为:在“九五”期间,要从宣传图书情报机构的重要地位和文献资源的重要作用入手,大力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并利用已有的现代通讯技术实现局部的文献资源协调建设和文献资源共享。到 2010年前,充分利用已经初步建成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国范围的文献资源整体布局和文献资源共享,并与世界文献资源建设接轨。由此看来,真正实现我国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大约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5.2.2 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步实施
为了实现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目标,根据国情,我国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可分两步实施。第一步,选好突破口,首先实现地区、系统内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这是因为,某一地区内的图书情报机构,虽然其性质、任务差异较大,但由于交通和通讯方便,就有利于建立本地区的协作网络,有利于进行文献资源的协调建设和文献资源共享。一个系统内的图书情报机构,虽跨地区,交通不便,但由于便于组织,就容易使本系统内的文献资源建设得到协调发展。第二步,在实现地区、系统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系统的图书情报网络联合起来,纳入整体的文献资源整体布局和文献资源共享的网络,最终实现全国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
5.2.3 进行更加全面的全国文献资源社会调查
全面了解我国文献资源的现状,是制定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客观依据。为此,要在吸取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于1988年开始进行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全国文献资源的现状作更加全面的社会调查。同时,还要对各图书情报机构的现代技术设备、专业人员状况等与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相关的条件作详细的调查,以便为制定我国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和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全面的客观依据。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cro Literature Resources
Zhang Yuli(Yantai University Library)
〔Abstract〕 From five aspects:introduction,overall arrangement ofliterature resources,shared literature resources,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macro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enforeement of macro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ummariz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cro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