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顺差”下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_流动性过剩论文

“双过剩”下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国有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能过剩及其度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日益过渡到过剩经济。产能过剩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和最重要表现。

产能过剩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适度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产能过剩是大多数行业的正常现象,比如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在70%-90%之间;严重产能过剩则是该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产品库存增加,设备利用率下降,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严重产能过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经济危机则是全社会普遍的产能过剩扩张到经济无法承受的程度后,经济体系崩溃,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将出现大量破产的局面。

当前西方国家普遍都建立了一套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体系。日本利用产能全预测景气体系来综合反映产能利用和短期景气,衡量指标有以生产指数、销售指数和库存指数为主体的11组指标:(1)生产指数——生产者加权;(2)生产指数——生产率加权;(3)生产者成品增长指数;(4)生产者成品在库指数;(5)生产者成品在库率指数;(6)开工率指数;(7)生产能力指数;(8)原材料消耗指数;(9)原材料在库指数;(10)原材料在库率指数;(11)未来生产预测指数。日本产能预测景气体系按月计算,每月公开发布。欧美及香港地区主要利用产能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指标来衡量是否存在产能过剩及过剩程度,也就是考察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比。

我国尚未有一套成熟而完善的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家统计局主要采用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能力利用率指标,指标的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还有所欠缺,指标的及时、连续发布也还做不到。

当前产能过剩与银行信贷风险

(一)产能过剩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部分行业过剩严重。发改委指出,目前中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有潜在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已经造成了这些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回落,利润下滑。2005年水泥全行业利润估计只有35亿元,比2004年减少了68亿元,5148家成规模水泥生产企业中,有43.5%是亏损的。2005年前11个月,中国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1%,其中亏损企业达56家,亏损面65.1%,亏损额超过10亿元。

(二)产能过剩的原因

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经济的周期性规律,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生产过剩的出现是一种客观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能过剩将越来越普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产能规模过度扩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产能增长非常平稳而缓慢,比如美国的产能增长基本保持在5%左右,波动很小。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产能增长速度惊人。我国自2002年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2004年投资率更是达到44%。第三,需求放缓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中,投资一直是主体,绝对占比最高;出口增长最快,占比也在不断提高;消费则比较稳定。但是,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导致投资需求急剧减少,频繁的贸易摩擦又导致出口增长速度日益减缓,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长期以来增长缓慢,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居民消费谨慎,消费需求一直不温不火,难以在短期内大量提高,因此,需求放缓的情况日益明显。去年以来,国内需求减弱,钢材、水泥、电解铝等重要生产资料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局面。以钢材行业为例,2005年1至10月,全国钢材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82%,而国内市场钢材消费量同比只增长了19.25%,消费增长率落后产量增长率6.57个百分点。在11个行业中,除纺织行业的过剩直接与出口外需不足有关外,其余的行业都与内需相关。第四,高额利润吸引了市场上的大量资金流入。从当前的过剩行业看,有一个共性,就是行业利润都非常可观。

从表现看,我国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是全社会总供需基本平衡下的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布局不合理。比如,一些行业供不应求,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大众化、低附加值产品严重过剩;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率过高。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是产业政策没有地域限制,造成地方产业政策趋同;二是国家发展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宏观调控无力;三是投资主体不理性;四是中国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易被模仿,产能过剩集中在技术水平低、门槛低的下游企业。因此,调整产行业布局,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方面。

(三)产能过剩的信贷风险

2002年以来的新一轮投资狂潮及其引发的信贷投放猛增让很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一些外资投行人士甚至预言,一旦宏观调控后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再度大幅反弹。目前来看,由于宏观调控的高度艺术化处理,我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迅速变冷的局面,而是连续三年保持了9%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2005年更是达到了9.9%,从而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总量和结构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商业银行也没有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反弹的局面。

但是,对于目前出现的局部产能过剩,商业银行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首先,由于目前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往往是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随着效益的下滑,部分企业还贷能力下降,可能会拖欠贷款。其次,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国家将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等手段来压缩产能,而压缩产能将可能导致部分企业整合,部分项目下马,从而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再次,某行业如果产能过剩严重,将给上下游行业企业的经营带来重大影响,使银行在上下游行业的贷款面临风险。最后,如果产能过剩大面积扩散,将给整个宏观经济和银行贷款带来不利影响。

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

2005年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流动性过剩。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末,商业银行储蓄达到14万亿。相比于存款的高速增长,贷款增长步伐相对缓慢。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存款余额之比已攀至47.28%,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就有47元滞留于银行间市场或央行。

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商业银行在存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的同时,信贷投放步伐放慢,跟不上存款增长速度,从而形成大量的闲置资金。可以看出,贷款增速放慢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贷款增速放慢,除了受资本约束监管加强、银行改革及“宽货币,紧信贷”货币政策影响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和企业效益下降导致企业的贷款需求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都趋于下降。

面对源源不断的存款,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却日益疲软,大量闲置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导致银行资金收益率大大下降,一年期货币市场利率甚至一度下降至1.1%,远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而短期内要想通过大量增加贷款来提高银行收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又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狂潮,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表面上看,产能过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流动性过剩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表现,但实际上,两者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要解决流动性过剩,提高收益率,需要大量放贷,这会加剧产能过剩;而要解决产能过剩,必须减少贷款,反过来,又会加剧流动性过剩。因此,“双过剩”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重挑战,必将对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经营效益等带来重大影响。

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的信贷风险的管理现状

对于产能过剩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早做打算,积极应对。但对于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带来的信贷风险,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是没有很好地将企业分析与行业分析结合起来。传统上,商业银行比较注重逐户逐笔贷款的风险分析和防范,在贷前的调查、审查和审批环节和贷后管理方面都建立了明确系统的制度规范,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贷款经营的层次较低,贷款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产行业分析比较薄弱,大多是重微观轻宏观,重感性轻理性,重局部轻整体。时至今日,这种局面仍未彻底改观。

二是对产能过剩状况认识不够。产能过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出现,到90年代开始周期性大面积发生,目前,绝大多数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除了极少数垄断行业外,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大多数行业的产能过剩都是正常现象,商业银行必须适应产能过剩状态下的信贷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高投资拉动高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能过剩有其特殊表现。廉价的资本,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容易一哄而上,盲目投资,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产能过剩,经济过热。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贷款投放往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缩短了经济周期,放大了经济波动,同时,也使自己置于经济周期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但对于这种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没有建立一套产能过剩状况监测分析的预警体系,国内商业银行的产行业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能力和水平甚至还不如券商,多数商业银行对一个行业过热与否、过剩与否的判断来自于国家发改委,但发改委主要是事后分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前瞻性风险预警的要求。

四是对于产能过剩带来的信贷风险,缺乏行之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对于正常范围的产能过剩,或者说对于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商业银行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主要通过在激烈竞争行业中优选客户来达到风险最小,收益最佳。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产行业,商业银行要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第一,在当前贷款利差较高,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压缩贷款,调整贷款结构会影响客户关系,影响短期业绩,因此,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规模扩张惯性,及时控制贷款投放的内在动力不足。第二,对于事实产能过剩产行业,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其中,商业银行害怕造成更大规模损失,甚至全行业“崩盘”,因此投鼠忌器,难以实施主动退出战略。第三,由于缺乏产能过剩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前瞻性地退出潜在产能过剩、风险攀升的行业的要求很高,商业银行还难以做到。第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层级多,链条长,各自面临不同的内外部情况,尤其是各地产行业发展的状况不一样,判断也会不一样,因此,总行的产行业信贷分析与决策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政策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双重过剩,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的二律背反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重大影响。面临“双过剩”,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快战略转型,改善业务结构,提高资产收益,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大风险防范力度,从而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平衡。

(一)“双过剩”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大量增加贷款,而是必须双向疏通,在加快转型步伐、加强金融创新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分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从而既能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又能改变商业银行对贷款的过度依赖,最大限度地规避产能过剩的信贷风险。

首先,要增强主动负债和定价能力,建立效益导向型的负债业务管理模式。一要逐步建立资金运用制约资金来源的机制。要从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营销能力出发,根据资金的有效需求实行预算管理,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二要优化负债业务结构。通过撤并低效无效网点,退出金融资源贫乏地区的存款市场,降低存款成本。三要继续加强存款定价管理。

其次,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创新。要加强投资和保险产品的联动营销,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又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更重要的可以逐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入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

第三,要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

第四,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敞口风险,可以更加主动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加强产能过剩信贷风险的防范

首先,要加强产行业研究。要在总行建立起高层次的组织架构,建立专业化、细分至行业的产行业研究团队,配备相关研究人员。要改进产行业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抓紧研究一套规范、有效的产能过剩分析框架体系。要把行业分析和产能过剩监测作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的任务,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和系统,以全球的视野,对产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要重视内外部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要继续关注国家有关部委,尤其是发改委、银监会、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产能过剩关键数据指标,参考有关研究机构、咨询公司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银行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同时,在银监会的主持和协调下,商业银行之间也要经常交换相关的数据资料,共享资源。

第三,要根据产能过剩的分析和现实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要提高信贷经营管理层次,加强总行对全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控制力,由上而下,做好信贷资产的组合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产业政策来配置信贷资源;要高度关注国家有关部门的预警信号,建立预警信号快速反应机制。

第四,抓紧实施主动退出战略。对于事实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要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减少增量贷款,压缩存量贷款,并采取调整贷款期限、变更担保抵押方式、及时保全等手段,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要改变传统上的“发放贷款并持有到期”的经营方式,把握时机,抓住重点,在企业风险还没有既成事实的时候,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中的高风险企业,力争做到信贷结构调整步伐领先于经济结构调整。

标签:;  ;  ;  ;  ;  ;  ;  ;  ;  ;  ;  ;  ;  

“双顺差”下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_流动性过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