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剖析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用中药药浴的价值。方法:随机分组4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分成试验与对照两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同时加用中药药浴疗法。观察两组的退热效果,比较解热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解热时间为(36.17±1.15)h,对照组为(49.52±1.56)h。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用中药药浴疗法,能缩短退热时间,增强疗效。
【关键字】小儿外感发热;中药药浴;退热疗效;风热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接收的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4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理,将40例患儿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7例;年龄为0.5~4岁,平均(1.65±1.04)岁;病程为3~32h,平均(13.4±6.8)h;体温为38.0~39.9℃,平均(38.74±0.49)℃。对照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6例;年龄为0.7~4岁,平均(1.69±1.01)岁;病程为5~36h,平均(13.8±6.9)h;体温为37.9~39.8℃,平均(38.72±0.51)℃。两组体温、病程与名族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1)咽部充血且扁桃体肿大。(2)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异常。(3)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发热;流鼻涕。
1.3 方法
两组患儿都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详细如下:静注炎琥宁,5mg/kg,1次/日。针对体温超过38.5℃的患儿,肌注泰诺林,0.1ml/kg。连续用药3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疗法[2],详细如下:(1)中药方剂:薄荷,30g;青蒿,20g;甘草,5g;连翘,30g;川芎,10g;柴胡,20g;炒牛蒡子,10g;荆芥,20g。(2)用药方式:加适量清水煎煮约5min,静置、过滤,留取清液。将清液浓缩至生药量,规格:2g/100ml。药浴时,维持药液温度为38~40℃。20min/次,1次/日。维持治疗3日。
1.4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记录解热时间。
1.5 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3]
本研究疗效等级分为3级,分别是:治愈;有效;无效。各等级判定标准详细如下:(1)治愈,用药3日内,外感发热症状彻底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且无回升趋势。(2)有效,用药3日内,外感发热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且未回升。(3)无效,体温无变化,亦或者是病情恶化。总有效率计算法:治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调查的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的解热时间
实验组的解热时间为(36.17±1.15)h,对照组为(49.52±1.56)h。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比为:100.0% vs.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小儿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发病机制为病毒亦或者是细菌感染,可经常规西药治疗控制病情。但因西药疗法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儿的机体组织造成损伤,所以临床医师在采取该疗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还应结合其病情状况明确西药的使用量以及使用时间。研究发现,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不明显,且不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快速改善。对此,我们还需为该疾病患儿另选取一种更具退热疗效的治疗方法。实践表明[4],中药毒副作用轻,可经不同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再加之中药还具备用药灵活这一特点,故我们可考虑采取中药疗法对外感发热患儿进行治疗,比如:中药药浴疗法,该法可借助浴水温热之效,让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并由此达到如下几方面的目的,即:调和气血;疏通腠理;温经散寒;发热退汗;祛风除湿[5]。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解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之比为:(36.17±1.15)h vs.(49.52±1.56)h。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用常规西药+中药药浴疗法,退热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
参考文献:
[1]侯江红,单海军,王晓燕等.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318-320.
[2]毛梅,陈波.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1):2446-2447.
[3]胡宛平.评价中药药浴治疗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6759-6759.
[4]郝淑芳.药浴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3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7):39-40.
[5]何森辉.药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临床疗效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2.
论文作者:魏闻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外感论文; 药浴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儿论文; 两组论文; 中药论文; 小儿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