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高校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现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三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模式。
模式一:核心模式,即二元模式,其逻辑形式结构为AR=<F,R>
在上述模式中,AR为审计结果报告系统,F为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R为责任界定(下同)。
从F与R的关系来看,二者在审计结果报告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F是R的基础,R是由F推演出来的审计结论。F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三性”问题,包括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个人违法违纪问题。所谓“三性”问题,是指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在财务收支中的不真实问题、资金使用效益差问题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个人违法违纪问题,是指领导干部个人在其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中侵占国家、学校、集体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等问题。所以,问题F具有二元的要素,即:F=<部门、单位的“三性”问题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个人违法违纪问题>。
这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模式是一种简式模式,其结构框架比较简单,使报告的接收者能掌握主要信息,抓住关键事项,但这种模式由于过分简单,从问题F到责任界定R跳跃性较大,缺乏从F到R的分析与解释,因而逻辑性较差;此外,这种模式所包含的信息较少,不利于报告接收者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模式二:分析模式,即三元模式,其逻辑形式结构为AR=<F,C,R>
同模式一比较,该模式引入了一个中介元素C(原因),它通过原因元素C作为中介,在问题元素F与责任元素R之间建立了一种比较严密的逻辑联系,不仅列举了部门、单位所存在的“三性”问题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以及领导干部个人违法违纪问题,而且对部门、单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分清和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提供了有力的说明,因而,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推演力和解释力。
模式三:全信息模式
全信息模式,也可称为组合模式、公文---附件模式,它是由审计公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和附件---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组合而成,其形式如“题图表”。
题图表
×××大学校内公文
审计处[2002]年×号签发人:
审计处关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
×××校领导:
我处接受组织部的委托,于××××年××月
××日至××月××日对×××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了
审计,现报告审计结果。
附件:审计报告
二○○二年××月××日
主题词:××××××××
抄送(报):组织部,纪委,监察处,×××
×××大学审计处2002年××月××日印发
全信息模式将审计报告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系统,而审计报告既包括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报告)、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和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和相关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职责范围和财务收支报告)、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报告),又包括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责任报告)、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纪律、法规、规章和规定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意见)。因此,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会造成信息损失,这对于学校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全面了解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它所反映和报告的一部分内容,如基本情况报告、审计意见等,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一种新的报告模式---完备模式构建一种比较理想的报告模式,不仅需要遵循一些方法论原则,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其逻辑构造。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该是客观的、中性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组所取得的审计发现,既不能夸大或缩小,也不能多报、少报甚至不报。
2、可靠性。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保证报告过程的逻辑合理性,先报告什么,后报告什么,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保证所报告结果的确定性、可检验性。
3、清晰性。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1)采用谈话式的写作方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技术语言;(2)词汇清楚、句子简短、段落短小;(3)使用不同形式的小标题;(4)适当运用图、表。
4、简约性。简约性既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构建的美学标准之一。所谓简约,并不是仅指报告要简单,而是指既简单而又充分有效。
5、总述与分述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既要有总述、总结,以便让报告接受者抓住主要信息,又要有分述,便于报告接受者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逻辑构造
1、导言---报告的逻辑起点
(1)报告的主要接收者,如×××校长。
(2)引言,主要包括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如我处于××××年××月××日接受组织部的委托,对×××(领导干部的姓名)所在部门、单位---×××(部门、单位名称)××××年××月××日至××××年××月××日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我处的审计目标是在审计的基础上,分清×××(领导干部的姓名)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问题应当我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的姓名)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学校、集体资产,违反廉政规定,以及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
2、概述或总结
一些报告接收者通常对审计结果报告的具体细节缺乏兴趣,而更关注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应负担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报告具体的审计结果之前,对主要的审计发现和责任界定作一个概述或总结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3、审计发现详细说明(1)条件:指审计的对象---财务收支。(2)标准或期望:审计人员或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对“条件”进行判定,将其确认和归属为某一“问题”时,需要通过引入一种被审计双方所共同认可的对应物来刻画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在财务收支中行为的合法性,也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或期望作为量度。这种标准或期望是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以及其个人应当遵守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也是审计人员或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衡量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及其个人是否遵守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准绳。(3)影响:审计人员应指出由于条件与标准或期望不同而使部门、单位将遇到何种风险。(4)原因:指“条件”偏离“标准或期望”的原因,即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4、责任界定
财务收支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领导干部个人问题,包括领导干部个人在财务收支中侵占国家、集体资产、违反廉政规定以及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二是部门、单位问题,是指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等问题。对于第一类问题,责任界定比较容易,也不会引起审计和被审计双方之间的冲突;对于第二类问题,责任界定则比较困难,关键是要审计人员取证并认真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肯定或否定“问题”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因而,上述审计发现的第四个步骤既是审计发现详细说明的逻辑终点,同时又是本步骤的逻辑起点。对上述审计发现的详细说明和责任界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既可以采用文字叙述,也可采用图、表方式,如采用图、表方式,其形式如下:
根据上述逻辑构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模式为:
模式四:完备模式,其逻辑形式结构为AR=<A,S,D,R>
其中,A为报告的主要接收者,S为概述或总结,D为审计发现详细说明,R为责任界定。在上述逻辑形式结构中,D和R为模式的核心,D具有四元要素,即D=<条件,标准或期望,影响,原因>,R为D的逻辑结论,它通过D的“原因”要素推演出来。
(三)完备模式的优点
核心模式、分析模式和全信息模式各有优、缺点。核心模式简单、明了,但审计发现要素残缺不全,信息含量不大,因而逻辑推演力不强、解释力较弱;分析模式尽管具有一定的逻辑推演力和解释力、但因缺少“标准或期望”项而使其判定依据不足;全信息模式的信息量虽较大,但其部分内容与所报告的要求缺乏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以上三种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报告模式,而完备模式既克服了上述三种模式的缺点,又保留了它们的优点,具有相关程度较高、信息较完备、逻辑推演力和解释力较强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