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李华论文_李华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和影响。方法:采取随机的方法从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110例为对象,并根据给予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患者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78.18%;观察组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危急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表现为持久性、压榨性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以及休克扥个,对患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有一定威胁[1]。临床治疗坚持镇静止痛、改善心肌缺血情况、缩小梗塞范围、保护及维持心脏功能以及积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避免猝死基本原则。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等特点,除了要给予患者积极的临床治疗以外,还需要辅助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对机体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改善其生存质量。本次以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患者的影响。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的方法从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110例为对象,并根据给予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患者5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5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6.38±5.6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最小年龄41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6.16±5.2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②不存在心、肺、肾等严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③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协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需要结合医嘱对患者实施急救,密切监测入院患者的各生命体征的变化,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模式优化。并在送往医院途中对患者基本情况和病症史进行了解,综合多方因素后制定急救方案,确定急救流程,且要提前准备好所需要的各项检查设备,最后在即将到达医院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联系接诊[2]。可建立绿色通道,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人员需要与家属保持良好交流,指导其挂号等操作。②急救流程优化。在接到入院患者后,确定患者病情评估结果,快速将其送往抢救室内及时给予氧疗、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处理,全程护理人员需要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看、触以及问等观察,记录患者嘴部、唇部颜色、各生命体征以及触摸感受等。明确诊断后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认是否有并发症发生[3]。另外,责任护士应帮助患者调整为舒适体位,进入介入治疗时需要选择良好的血管做穿刺,留取血标本用于检验,且要对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确保可以在30min内获得检查结果。③运转交接流程优化。各专科之间应密切协作,提高配合效率,争取利用最短时间来给予患者急救。保证运转流程的安全性,途中需要对患者做持续心电监护,预防各种管道出现问题。搬动患者时要万分小心,指导并叮嘱患者不要用力,以免产生心颤、心脏骤停等严重事件。⑤等级责任制模式。需要对急救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实现人员优化配置,对每位急救护士进行岗位认证考核[4]。另外,科室定期进行考核检查,根据结果来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各项用时时间,包括入急诊室时间、分诊时间以及球囊扩张时间[5]。

评估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即患者护理干预后,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明显改善,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正常即患者护理干预后,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指标显示轻度异常;无效即患者护理干预后,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未有任何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n(%)]

2.2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各项用时情况

观察组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各项用时比较(±s,min)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在不断提高,而抢救时机的把握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6h内给予有效的抢救可以将病死率降低到5%~6%,尤其是在发病后1h内实施抢救,更是能够将病死率降低到1.2%,这对患者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6]。为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本次以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研究分析了急救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和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缩短抢救过程中各项时间所用时间,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以及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宁创举,陈泽宇,耿美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2):161-162.

[2] 刘霞,钟海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心理月刊,2019,14(21):122.

[3] 曾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352-353.

[4] 冯超如.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0):139-141+173.

[5] 马贞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90-291.

[6] 郝鹏.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观察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1):58+61.

论文作者:李华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20年1期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李华论文_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