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文山州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现状,总结分析中小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为云南省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山州;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实践思考
1 基本概况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下辖1个县级市和7个县,国土面积31456km2,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流域。其中珠江流域面积17309km2,主要河流有南盘江汇流区、清水江、驮娘江、西洋江、普厅河、那马河;红河流域面积14147km2,主要河流有:盘龙河、八布河、南利河、郎恒河、咪糊河、那么果河。全州河流分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和红河流域泸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139条,其中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41条。受区域地势的影响,单点暴雨集中,河道洪水峰高量大,大部分地区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处于无工程防护状态。部分中小河流水土流失严重,加之管理滞后,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降低,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设施的安全。全州大部分中小河流未经过系统治理,已成为防洪保安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防洪安全的最大隐患。据统计,2011年~2017年,文山州洪涝灾害频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41亿元。
2 文山州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
“十二五”以来,文山州共实施了文山市德厚河德厚镇段、砚山县公革河公革段等23条段中小河流治理治理项目,设计治理标准为10-20年一遇,设计治理长度157.89km,批复概算投资4.4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3亿元,其中中央3.51亿元,省级0.46亿元,县自筹0.34亿元。项目实施后,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水质和水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河段已成为水清、岸绿、河美的绿色生态通道,有效保护了河道两岸农田、村庄防洪安全,保护人口54.96万人,保护耕地面积46.32万亩,防洪和生态效果较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存在问题
3.1生态意识不强、造成河道生态功能退化
(1)湿地减少。河道的截弯改直,使得河滩、湿地面积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减弱。
(2)堤坝硬化。仅简单地开展直立墙、硬底化等措施取代块石堆砌和土质等生态护坡,使得部分河流整体渠道化,人为阻断了河流与两岸区域的水力联系,进一步破坏了水体自净功能,使得河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3)断面规则化。挖砂采石导致河道自然断面形态消失,破坏水生物生存环境。其次,毒鱼、电鱼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也进一步破坏了水生物的多样性。如西畴县畴阳河新街段治理一期工程,设计采用M7.5浆砌石挡墙护脚,据周边群众反映,项目实施前河道内鱼比较多,项目实施后破坏了鱼类等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导致鱼类大幅减少。四是
(4)河岸林木毁坏。建设过程中由于生态意识不强,为便于施工,甚至不惜将河流两岸丰茂的树木伐掉,未加以保护,工程完工后,沿河树木较少,成为河道治理的一大缺憾。
3.2开发治理不合理,造成河道防洪能力弱化
(1)城镇河段过度开发利用。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特别是城镇及城镇周边河道滞洪区基本被开发利用,河道截弯取直和河床硬化,人为地改变了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也使得分洪滞洪作用大大削弱。如文山市盘龙河城区段,在80、90年代为加快行洪,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将部分河段截弯改直,原有蜿蜒河道填埋后用于城市建设,占用了老河道,个别河段保留的老河道由于过流有限,成为“天然纳污河”,每年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清理,降低了河流的滞洪能力,破坏了河道的自然属性。
(2)河道选择护岸型式与河道本身实际不相符,达不到治理效果。如富宁县普厅河支流挡阿河治理工程,设计采用M7.5浆砌石护脚,C20生态混凝土护坡、护岸。由于河道底坡较陡,流速较大,挟砂石较多,生态混凝土抗冲刷能力有限,在2015年“8.25”洪水中大部分被冲毁。富宁县各浦河治理工程设计采用格宾笼护脚,EM5型土工网垫植草护坡,部分河段未充分考虑到河道凹岸抗冲刷情况,项目实施后,在2017年洪水中部分河段河堤损毁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河道管理水平低,造成部分河道生态环境恶化
部分河道治理工程完工后,由于管理人员落实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洪功能,因此造成洪涝灾害。如西畴县畴阳河治理(二期)工程,由于无专人管理,跨河桥桥墩漂浮物堆积,导致上游水位雍高,影响河道行洪通畅,淹没两岸农田地。部分镇村河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中,造成生态环境恶化。2016年文山州监测评价河流14条,功能区控制评价河段总长1473.9km,Ⅳ类水质的河长2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1.90%。
3.4 部分项目建管水平低,生态效果不理想
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及时核算工程投资,项目完工审计后结余资金超过上百万元,但是河道本身的生态不能得到充分修复,堤顶道路坑凹不平,且树木很少,河道生态效果较差,达不到“岸绿、景美”的目标。如丘北县北门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时,工程结余资金达376.9万元,但是堤顶几乎未种植一棵树木,结余资金由于结余时间较长被财政收回。
4 对策建议
4.1 维护河流的自然状态,强化生态治理
河流生态治理是要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需求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性、协调性、亲水性”的原则,水利、生态和景观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1)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不随意截弯改直,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深潭、浅滩和湿地交错的完整性,以减缓流速,提高滞洪补潜能力,避免人为改变河势走向或对河流进行裁弯取直。
(2)禁止毁坏河道现有林木,特别是一些树龄较长的树木,应采取如格宾笼护脚围挡、防冲等措施加以保护,充分保留现有生态并结合实际加以完善,如增植树、草等措施,目的是利用植物根系固结堤岸土体,绿化河岸。
(3)护脚型式选择上要充分保留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优先选用抛石、格宾笼、混凝土桩、木桩等生态护脚,以塑造多样性的地貌与水域环境。
(4)护坡形式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确定,优先采用液压喷播植草护坡、人工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被护坡、蜂巢式植草护坡。
4.2 把握要点,提高设计质量
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建立完整的河道生态系统。可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如当地大块石干砌护岸,石料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河道生物、苔藓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改善河道自净能力,维持河道水生态环境。护岸材料尽可能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增加河流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受条件限制必须硬化的护岸,应种植诸如藤蔓类植物,以增加岸坡绿化效果。
4.3多部门联运,共同推进河道生态治理
按照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要求,充分调动水利、市政、环保、园林等相关部门,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进河道生态治理。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清淤、堤防修筑等工程,确保防洪安全;住建部门完善市政管网系统,截流工业、生活污水,避免污水入河,建设滨河生态景观;环保部门进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改善河流水质等。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应相互协调、融合,如滨河缓冲带既是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同时也可打造成靓丽的滨河生态景观带。
4.4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业务水平和责任感,管理中注重阶段工程量和投资匡算,尽可能做到工程量准确,投资差异较小,项目资金得到合理有效使用,确保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5 结语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可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本文通过分析了文山州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现状,总结分析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治理过程中要积极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充分结合河道属性、当地属性,因地制宜开展设计,避免过度治理和不切实际的治理,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确保项目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简介:邹加勇(1976—),男,工程师,文山州河道管理局,先后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及建设管理、规划计划、工程运行管理、防汛抗旱等工作,现主要从事河道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
论文作者:邹加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河道论文; 河流论文; 生态论文; 护坡论文; 河段论文; 护岸论文; 亿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