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621000
【摘要】选修课在语文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选修课,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选修课 文化素养 审美意识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8-026-01
一、选修课教材与教学适合现代语文教育文化性特征
1.语文教育的语文过程是文化过程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个文化的过程,所谓“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就是人文化陶冶的训练过程,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加强语文素养的过程就是个文化过程。比如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经典,有人被打动了而产生情感共鸣,这过程就是对人的情感世界进行陶冶和文化建构的过程,被一篇文章感动得欢欣、流泪,这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个最佳效果。
这里讨论的“文化”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学修养及相关的情操方面的修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一种内因学习、因循学习,它是文学环境、语言环境等各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感知,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往往不好的,关键还得靠自己多读多看。扩大语文的知识面,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阅读视野,由此涉及审美情趣等情操方面的修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选修课符合近年中学生语文学习缺乏文化含量现状的需要
最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语文素质下滑,原因很多,重理轻文的思想以及俗滥的文化垃圾流行,再加上高考升学的压力等等,与十年前的中学生明显不同,现在有些学生离开教材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高一、高二两年的阅读量极其有限,很多重点中学的学生写作中也是充斥着来自网络的所谓“新人类”语言和自编的离奇虚幻的故事,很少能见到语言扎实体现文化思考的内容,甚至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文素养。
以文学板块为例,必修课教材从近两年教学实践看,只能说是完成了文学对学生在“点”上的教育,能形成有力的“线”的也还不多,体现文化的“面”更是不宽阔,很局限,比如教材所选最经典作品也都是一二的列举,对此点局限,选修课的产生正所谓大张旗鼓、以解燃眉。
新课标设计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选修课系列,所占的比重大、模块多,且大多数是以前中学生未曾尝试过的课程,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中双翼中的一翼,着力体现和构建了高中语文的文化特征。
二、通过选修课来延伸文化语文教育——以《史记》为例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文学素养带来好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里以苏教版《史记》为例谈文化教育教学在选修课中的主导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了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1.加大文学拓展,拓展文化视野——参照比对整合阅读
作为“无韵之《离骚》”,《史记》确实为古代文学的优秀经典,必修本中出现的几篇史记作品都被教师作为重要的文学载体向学生细细剖析,一本选读内容较广泛,包括本纪四、世家三、列传九,书、表等也都有展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也是由此才窥见史记的一个相对完善的面目,文学的崇高华美也在这一完善的面目呈现之后越发清晰了。于是,之前学生在必修本中接触到的文学人物长廊骤然间有些拥挤了,秦汉大帝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文学形式走进了语文课堂。
如何去整合这丰富的资源并把它有效渗透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呢?参照比对并进行内容分类整合的优异特征在这个时候就明显超过其他阅读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把文学人物的形象通过多人多面展示并加以对比,梳理关系,读《项羽本纪》时,有了《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学生对项羽的理解更加成熟,参照比对阅读将会使得广阔的文学更加立体,时间如果有限,可能同时对这几篇传记合并,比如先从三篇作品中列出整个楚汉战争的发展脉络,然后在不同时期对相关的重点人物进行分析研讨,效果会更直接,学生得到的也将更多。对《史记》兴趣浓厚的学生,完全可以搜罗整套《史记》以及有关评论《史记》的书籍在课外进行研读。同样,司马迁的详略得宜、纵横、白描、铺陈、渲染等繁美多变的文学笔法对以前的必修本也是一次深度的拓展和强化。
2.个性、团队和主体意识——合作、探究、沟通
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的语文选修是对必修课程的开掘与延展提高,要防止把中学选修当作大学语文去讲授,也要防止“将必修课进行到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弘扬学生个性、团队和意识,也是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除了像《太史公自序》等文史知识复杂的篇目可由教师讲授之外,《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完全可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朗读,以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和感受,重视主动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火花的迸发。
3.不过分偏于人文性,不忽略实用知识教学
语文知识及训练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性情陶冶的过程,也是人格建构的过程,要把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过程看成文化的过程之一,这样能体现语文的本质和特点。我们强调工具性,仍旧是一个活的语文;我们强调人文性,仍旧是一个扎实的语文。没有必要把“文学”与“实用”构成对峙的局面,所以选修教材也有了新闻与传记,这既是文化语文观的体现,也正是学生应对选拔人才的考试需要。
精选的优秀篇章作为课堂讲授课,一样可以和学生研讨重要的文言现象,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在必修中扎实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选修中认真继续进行,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李云《中学语文》 2015
[2]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沈晓燕《新课程导学》2013.
论文作者:王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史记论文; 文化论文; 选修课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文学论文; 语文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8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