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高校党的建设思想。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眼光,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围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论述了高校党的建设问题。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邓小平历来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并积极探寻党对高校的领导体制。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党要过问学校教育工作,领导机关一定要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执行。那么,如何实现这种领导?邓小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曾先后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两种领导体制,它们在实行过程中都暴露出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如前一种体制容易使学校脱离党的领导,后一种体制容易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因此,1961年7~8月,邓小平主持总结了两种领导体制的经验教训,适应当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该条例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委员会和学校的经常工作;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这既强调了校长的行政负责作用,又突出了党委的领导作用,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又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对高校的领导体制进行了探索,这种探索先是从科研机构和部分高校开始的。7月27日,邓小平在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方毅、李昌谈科研工作时提出,要肯定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9月19日,邓小平在同方毅、刘西尧等人谈话时指出,科研机构已经确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教育部门要紧紧跟上。10月30日,邓小平在审阅教育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周林关于北京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请示报告时,在“关于北大试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项上作出批示:“我非常同意,这是一个重要改变”。[1](P231)在此基础上,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导修订了“高教六十条”,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有时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者“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有时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或者“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旨在强调党委和校长(所长)的职责权限要分工明确,不能以党代政,更不能不要党的领导。
实际上,邓小平对于高校中党委和校长的关系,亦即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思考之中。如1978年3月22日,邓小平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谈话,就如何办好北京大学发表意见时强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就是校长应当真正有权。”[1](P286)1980年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在肯定“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又提出:“共产党实现领导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是用这种组织形式,还是别的办法,比如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包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各种专业的内行,并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比一般人负担更多的工作。”[2](P270)1990年7月17 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1998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把这种领导体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3]实践证明,尽管这种领导体制也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但仍是目前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最好形式。
二、“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通过领导班子实现的。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可以确保高校的领导班子由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组成,为党对高校的领导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邓小平历来重视高校的领导班子建设。
高校领导班子在学校中处于“中枢”地位,因而需要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1975年初,邓小平在狠抓各个方面的整顿时首先抓的就是领导班子建设。他指出:“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2](P9)对于高校,邓小平同样非常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多次强调领导班子应由“三套马车”组成,即一个是书记,一个是管业务的,一个是管后勤的。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有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部门调整当中,第一位的是配备好领导班子。关于高校领导班子的成员,第一个是党委书记,第二个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第三个是管后勤的人。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条件下,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最主要的职能,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高校后勤工作的任务是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所以,这两个人也很重要,必须选好。“有了这样的三把手,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下面单位的调整,计划的执行等等,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了。”[2](P53)
邓小平还结合高校的特点,要求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钻研管理业务,研究教育规律,努力成为懂教育会管理的专业人员。“他可以不是教学人员,但至少应该是懂得教育的有管理学校专长的专业人员,会管某一类学校”[2](P263);负责学校教学或科研的领导同志“要内行,至少是接近内行或者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2](P53);负责后勤的领导同志,应当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热心为大家服务,同时,也必须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学会管家,学会少花钱多办事,因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2](P56)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关键是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党对高校的领导也体现在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及其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方面。所以,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素质,使他们成为党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成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一直是高校党的建设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方面。
根据这些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是政治上坚强,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熟悉学校工作规律,结构合理,团结合作,联系群众的领导集体。党委书记和校长应该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家,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驾驭学校局势,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据此,1991年5月17日,中组部、中共国家教委党组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从高校领导班子的配备,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培训和考核及领导等方面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其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邓小平始终强调高校的政治方向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从科研和教育着手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主要靠大学。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事实上,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确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动力,同时教学又推动科研进步,正是这种相互促进,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和基地。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坚定地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P104)高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邓小平还要求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统一起来,指出,学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2](P104)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和《高等教育法》都把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领导职责。
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了教师在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P108)事实正是如此,教师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及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更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教师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要积极地在优秀的教师中发展党员”。[2](P109)
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党和政府的有关部委制订和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以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如,1987年5月29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如何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作出了具体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就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12月20日,中共国家教委党组发出的《关于加强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工作的意见》,对高校青年教师入党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四、“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大力改善党的领导,“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P365)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高校党的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所以,邓小平始终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2](P369)这里自然包含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历史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等等,其中,邓小平尤其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邓小平在接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就强调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青年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民主”的现象,邓小平尤其强调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4](P190)理想信念是人们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的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就能够充满活力地顽强拼搏,朝着理想目标努力进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团结广大人民不屈不挠地向共同目标奋斗。因此,理想信念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大大加强,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刘达关于清华大学情况的汇报时,肯定了“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
邓小平还就高校党组织及其党员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学校也要扩大民主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总之,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四有”社会主义新人,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师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实践证明,在邓小平关于高校党的建设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保证了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正在并将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政治论文; 党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校长负责制论文; 大学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