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梅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云南 德钦 674400)
【摘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妊娠妇女人工流产中的效果作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人工流产的80例瘢痕子宫妊娠妇女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行人工流产术,观察组则术前施加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比较两组妇女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等各项指标均少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且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妊娠妇女人工流产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瘢痕子宫;人工流产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263-02
前言
人工流产术在妇产科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并且在终止早期妊娠得到大量使用,主要包括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有数据认为,采取手术流产终止妊娠,具有风险大、并发症多等特点,继而对瘢痕子宫妊娠妇女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2]。为此,我院采取了正确、有效的方式,如术前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药物,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80例瘢痕子宫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妇女经B超检查后均确诊为宫内早孕,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等系统疾病的妇女。随后采取随机形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年龄19~32岁,平均年龄25.15±3.27岁;孕周5~10w,平均孕周6.34±1.27w。观察组40例,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5.19±3.31岁;孕周6~11w,平均孕周6.50±1.23w。两组妇女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直接进行人工流产术,即术前禁食8h,给予常规消毒后,使用静脉注射0.1mg芬太尼联合50mg丙泊酚泵注实施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完成手术操作。②观察组术前施加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03)和米索前列醇(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96)药物,即术前第一天在空腹状态下口服75mg米非司酮,12h后再次口服相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术前第二天晨服600μg米索前列醇,3h后方可实施人工流产术。
1.3 评价标准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妇女的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等各个方面。②观察两组妇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疼痛、子宫穿孔、宫颈裂伤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等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SPSS15.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差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妇女的各项指标
经统计得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以及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共发生3例并发症,包括1例术后疼痛、0例子宫穿孔、1例宫颈裂伤、1例人工流产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对照组共发生10例并发症,包括4例术后疼痛、1例子宫穿孔、2例宫颈裂伤、3例人工流产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由此得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5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导致意外妊娠的孕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剖宫产是形成瘢痕子宫的主要因素,若再次妊娠,极易引发子宫穿孔等严重现象,因而促使大多数瘢痕子宫妊娠妇女要求终止妊娠[3]。当前,人工流产术是终止妊娠的主要方式,包括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虽然手术流产效果较为明显,但因其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及术中出血量多的特点,容易产生较多的术后并发症,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及再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与手术流产相比较,药物流产更具安全性,更有利于保障手术的有效性。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主要主用于子宫肌层、宫颈等部位,并能释放内源性前列素腺,增强宫缩效果,从而进一步软化宫颈,有利于妊娠组织的完全排出,降低并发生发生率。此外,米索前列醇是兴奋子宫肌细胞的一种药物,不仅能够抑制宫颈的胶原合成,加强子宫肌层兴奋作用,还能促使药物作用的稳定,释放多种酶蛋白,进而使得宫颈组织成熟并促使宫颈软化[4-5]。结合本次研究发现,术前施加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这两种药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妊娠妇女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继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妇女的子宫完整,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说,在终止瘢痕子宫妊娠妇女人工流产中,于术前施加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能够提高减轻术中疼痛,避免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并且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子宫损伤等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保证整体手术效果,具有较高的医学使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红云.小剂量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96-3197.
[2]梁永风.联合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对早期妊娠的孕妇进行人工流产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8):136-137.
[3]吴淑梅,张志红.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200例临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03):273-275.
[4]由春玲.利多卡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1):133-135.
[5]王红梅.无痛人工流产术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终止早孕的临床应用[J].海峡医学,2013,25(05):51-53.
论文作者:郭福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人工流产论文; 子宫论文; 前列论文; 并发症论文; 瘢痕论文; 手术论文; 妇女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