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番茄酱国际竞争业绩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番茄酱论文,中国论文,国际竞争论文,业绩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番茄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作物,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植物,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在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加工用番茄,尤其是新疆地区,生产能力占了全国的90%以上,并在番茄加工上形成了以屯河、中基、天业为首的3大番茄制品生产企业,其生产的番茄酱远销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加工食品之一,为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应。
由于饮食习俗的差异,番茄制品国内市场狭小,但它迎合了国外许多地区的消费习惯,因此容易与国际市场对接,但是国际市场番茄制品阴晴不定的行情却提醒我们,番茄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一帆风顺。随着中国2001年12月WTO的加入,我国商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随之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番茄产业是否还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及贸易上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以往对番茄产业的同类研究较多停留于现象描述或一般议论,对竞争力的系统研究也还不够,缺乏对评价结果和各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改进。
一、世界与中国番茄酱进出口贸易概况
近年来,世界番茄酱贸易出口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出口量从1993年1171798吨攀升到2004年的2201769吨。意大利、中国、土耳其是世界上3个最大的番茄酱出口国,2004年这3个国家的番茄酱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4.20%,19.87%和8.32%(见图1)。其他主要番茄酱生产国西班牙、美国、葡萄牙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90%,6.67%和6.20%。我国番茄酱出口量在1999年之前增长趋势较为平缓,年增长率14.73%,1999年之后呈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2.29%,并在2001年超过土耳其,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第二大番茄酱出口国。1993年我国番茄酱出口量为47336吨,到2004年已猛增到437398吨,年均增长速度22.40%,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率仅为5.69%。与出口量一样迅速增长的是番茄酱出口额,从1993年到2004年,中国番茄酱年均创汇达9559.48万美元,仅2004年出口额就达到22336.30万美元。
图1 1993年~2004年世界番茄酱出口量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www.fao.org)。
在进口上,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和法国是世界主要的番茄酱进口国。中国虽然也从国外进口,但量很少,产业内贸易程度极低,最高年份仅为0.0118,与国外的番茄酱进出口活动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行为。
二、中国番茄酱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表示一个国家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该指标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
表11993年~2004年世界主要番茄酱出口国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年 1993~1996 1997~20002001 2002 2003 2004
意大利0.7007 0.7159 0.79020.69880.64360.5675
土耳其0.9930 0.9579 0.99980.97880.99720.9932
葡萄牙0.9643 0.9792 0.95360.96720.98350.9645
西班牙0.8654 0.8037 0.76680.82970.84890.8846
美国 0.3826 0.4061 0.70330.71320.80090.8045
中国 0.9036 0.9244 0.94620.92730.90890.9636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www.fao.org)。
表1显示了1993年~2004年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国家番茄酱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意大利番茄酱贸易竞争指数在2001年之前呈上升趋势,此后竞争力一直在减弱;土耳其和葡萄牙番茄酱出口竞争力极强,多年一直保持在0.95以上;西班牙出口竞争力1997年之前保持在0.86以上,之后下降到2001年的0.7668,随后又上升到2004年的0.8846;美国番茄酱在2000年之前竞争力很弱,2000年之后状况得到改善,贸易竞争指数维持在0.80左右。我国番茄酱贸易竞争指数值波动不大,一直保持在0.90以上,弱于土耳其和葡萄牙。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一般人认为,如果该指数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介于1.25~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介于0.8~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
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前,中国番茄酱仅具有中等竞争力;1997年~2000年期间,具有较强竞争力;2001年始,中国番茄酱出口出现极大转折,竞争力急速攀升,并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达到2.52和2.92的极强水平,但此后竞争力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2.39,2004年仅为1.97。
图2 1993年~2004年中国番茄酱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www.fao.org);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www.wto.org)。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额(量)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总量)比例。比例提高说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反之,则竞争力减弱。
表2 1993年~2004年主要番茄酱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国家 计算标准 1993~1996 1997~200020012002 2003 2004
意大利 额
30.3331.08 35.3336.5234.7041.37
量
29.3230.41 33.9733.9828.9734.20
土耳其 额9.29 9.80 6.99 5.50 6.83 7.71
量
10.2610.75 6.86 5.87 7.36 8.32
葡萄牙 额8.75 7.23 6.13 5.74 7.22 6.00
量8.98 7.57 6.34 6.08 7.33 6.20
西班牙 额7.78 7.15 5.99 8.2110.20 9.24
量4.78 5.00 4.24 6.45 7.97 6.90
美国
额7.00 6.91 7.44 6.46 6.47 5.76
量7.83 7.39 6.01 5.96 7.09 6.67
中国
额3.17 5.68 10.9914.7213.9612.87
量4.21 7.38 16.5819.3119.7119.87
说明:“额”指按出口额计算的市场占有率;“量”指按出口量计算的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www.fao.org)。
表2比较了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番茄酱国际市场占有率。总的来说,中国番茄酱国际竞争力在增强。按出口额计算,意大利、西班牙和中国的市场份额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中国,1993年-2004年期间市场份额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3.92%。按出口量计算,意大利、西班牙和中国市场份额呈上升态势,中国在此期间平均年增长15.82%。从表中可知2001年起,无论按出口额还是出口量计算,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提升到第二位,并持续到2004年,成为全球仅次于意大利的番茄酱生产大国,番茄酱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全球具有如此高市场占有率的加工食品之一。但按出口量计算与按出口额计算的占有率之间差距的加大,暗示着中国番茄制品商品结构没有得到改善、番茄酱作为低附加值商品其出口比例继续加大的事实。以下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品种结构测算也反映了这一点。
三、中国番茄酱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番茄酱国际竞争力的变动规律,挖掘和提升中国番茄酱的竞争力,有必要对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加以剖析,本文从成本和价格、质量与育种技术、品种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品牌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本和价格
价格是影响番茄酱国际竞争力的传统性和基础性要素,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价格较低就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而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番茄作为番茄酱生产的最重要中间投入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因此,本文基于可获得的数据,选取番茄原料价格进行国际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番茄价格稍高于土耳其和美国,我国价格远低于世界各国,甚至不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一半,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从表4可以看出,意大利、西班牙出口价格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主要番茄酱生产国价格低于平均水平,尤以中国番茄酱出口均价与世界均价落差最大。也就是说,我国番茄酱与国外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这种价格优势主要来源于番茄成本和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主要原因有:(1)番茄种植和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2)我国番茄成熟期集中在7~9月,在此高峰期,原料明显积压严重,价格自然上不去。另外,番茄从采摘完毕到企业收购入库历经时间过长,由此造成品质下降,番茄加工企业趁机压价。(3)国外普遍对番茄种植农户进行间接补贴或采用其他手段保障农户利益,而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处于负保护状态,仅有少数农产品得到了正保护但保护程度有限。
表3 2004年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国番茄价格比较
名称
意大利 土耳其葡萄牙
西班牙
美国中国
原料番茄价格(美元/吨) 67.5059.4460.0066.2156.0032.00
给农民补贴(美元/吨)41.40 0.0041.4035.23 0.00 0.00
实际农民收入(美元/吨) 108.9059.44
101.40
101.4056.0032.00
资料来源:www.tomatoland.com
表4 1993年~2004年中国和世界番茄酱主要出口国出口价格变化
国家1993~1996 1997~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世界(美元/吨) 897.35 776.38595.72
662.59
721.17
788.11
意大利 1.031.03 1.04 1.07 1.20 1.21
土耳其 0.910.92 1.02 0.94 0.93 0.93
葡萄牙 0.970.95 0.97 0.94 0.98 0.97
西班牙 1.651.43 1.41 1.27 1.28 1.34
美国0.890.95 1.24 1.08 0.91 0.86
中国0.750.79 0.66 0.76 0.71 0.65
说明:在进行出口价格比较时,本文采用的世界数据为世界平均出口价格;各国的数据为各国出口价格与世界平均出口价格之比。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www.fao.org)。
(二)质量与育种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日益注重质量方面。相应地,国际竞争也日益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竞争。对有些产品,可能仍然是以价格竞争为主,但对越来越多的产品来说,正在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质量成为产品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
1.原料番茄红色素含量。番茄红色素含量是目前衡量番茄产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5中可以看出,中国新疆番茄红色素含量最高,品质最好。我国的番茄90%以上产自新疆,那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番茄红色素含量高,霉菌含量少,具有天然的质量优势。
表5 世界主要番茄酱出口国番茄红色素含量的国际比较
国家 意大利 土耳其 葡萄牙 西班牙 美国 中国新疆
含量(毫克/100克) 40 40 40 40 40 62
资料来源:Kagome Co.,Ltd.(Japan)。
2.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就是通过计算报告期相对基期每单位产品出口价格的变化,来间接地反映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番茄酱的质量指数在1996年以前呈上升态势,但从1997年起下降趋势明显,2001年以后质量水平有所提高,并在近几年保持稳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番茄酱质量指数除2002年较高外,2003年和2004年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同期其他国家质量升级指数显著高于中国。
综上可知,我国可能拥有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番茄,但生产的番茄酱却不是最好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加工企业生产冷破碎和热破碎番茄酱时,用的番茄原料没有区别,影响了酱的质量。(2)收购问题。新疆番茄种植在我国占有绝对份额,本文以新疆番茄种植为例来分析收购问题。①收购价格。在新疆,番茄和棉花是农户主要种植作物,哪一种作物当年收购价格较高,多数农户第二年就会种植那种作物。当棉花价格上涨时,番茄产量就会下降,番茄酱企业为了完成合同订量,不得不降低番茄收购的质量标准,由此造成质量波动。②收购效率。在新疆,农民排3天的队也难以把自己收获的番茄交上去,等最终被收上去后,许多已经发酵,乳酸菌含量超标,原料质量严重下降。
表6 1993年~2004年主要出口国番茄酱质量升级指数的国际比较
国家
1993~1996 1997~2000 2001200220032004
意大利 1.070.90 0.971.151.211.10
土耳其 1.030.90 1.131.021.081.09
葡萄牙 1.070.92 0.901.091.141.07
西班牙 1.080.88 0.881.001.091.14
美国 0.971.00 0.980.980.921.03
中国 1.030.93 0.881.281.011.00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www.fao.org)。
此外,育种问题也间接影响着我国番茄酱出口质量。我国从事加工番茄种子生产和销售的单位有许多家,包括科研院所、种子公司、加工企业甚至原料种植单位。多数单位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缺乏亲本资源和人才资源,无法提供行业必要的技术支持,造成种子质量良莠不齐,供应环节混乱,尤其在供不应求的年份,套购、换包、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而美国、意大利、土耳其三国的番茄种子都是由专门的种业公司培育和提供的,产量和可溶性固型物含量较高。
(三)番茄制品结构和出口市场集中度
1.番茄酱出口额占番茄制品出口额的比例。从出口来看,中国番茄酱占总番茄制品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从1993年的78.47%上升到2004年91.65%,这表明我国番茄制品出口多样化变化特征不明显。出口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容易引起番茄酱出口波动。同时这种高比例也说明国外始终控制着番茄制品的高附加值领域,而且不同程度地受益于我国番茄种植业和加工业廉价的劳动力。就目前来说,大包装番茄桶酱是我国番茄加工企业对外出口的主要创汇产品,其他番茄汁、沙司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不到10%,番茄酱到国外后一般经过深加工再贴当地标签销售。因此,我国番茄酱出口量虽然增长速度奇快,但却只是一个重要的初级原料加工产品,而不是国际市场上一个有影响力的番茄制品领导者。
图3 1993年~2004年中国番茄酱出口额占番茄制品出口额比重
说明: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产品类型划分,本文中出口番茄制品包括:鲜或冷藏的番茄、番茄罐头、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整个或切片番茄、番茄酱罐头、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绞碎番茄、番茄汁、番茄沙司及其他番茄调味汁。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3~2004
2.出口市场集中度。我国番茄酱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波动较小。1993年~2000年,出口市场以日本、韩国、也门、意大利为主;到2000年之后,则主要以日本、意大利、俄罗斯为主。番茄酱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值波动较大,在最高年份1995年达83.58%,而最低年份2004年为48.09%。虽然出口市场多样化状况有所改善,但集中度仍然很高。由于单纯依靠出口的贸易行为难免会受到主要出口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贸易壁垒、国际运输成本、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增加了我国番茄酱潜在的出口风险。
(四)品牌
图4 1993年~2004年中国番茄酱出口市场集中度变化。
说明:本图中的出口市场集中度选择了出口额排在前5名的国家。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品牌对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名牌战略”作为实现产品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初级番茄制品有几个名牌产品,但深加工产品品牌很弱,几乎没有世界知名品牌。在初级产品中,中国生产的“屯河”、“Chalkis”、“丹泉”牌番茄酱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至今为止,番茄酱深加工领域还没有一个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导致了国际番茄制品市场上“中国的番茄酱、国外的商标、国际市场的价格”的奇特局面。缺少名牌、出口档次低、创汇能力差已成为中国番茄酱出口额增长的硬伤。
由于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国际品牌,中国番茄酱的创汇水平上不去。2004年中国番茄酱吨创汇水平为510.66美元,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三国的吨创汇水平分别为1055.37美元、953.42美元和849.83美元,分别是中国同期吨创汇水平的2.07倍、1.87倍和1.66倍。
从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可得到如下结论:我国番茄酱国际竞争力较强,基本上无进口,属纯出口产品,但主要优势仍然是成本比较优势;番茄质量最好,但番茄酱质量波动较大,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在番茄制品出口上,无论是市场集中度还是产品集中度都很高,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而且番茄制品生产仍然徘徊在低附加值产品环节,在全球番茄产业链中仅占据了增值较低的一个部分,在番茄酱深加工领域缺乏国际品牌。
四、提高番茄酱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当前我国番茄酱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资源充足,并且成本较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就是产品质量不高,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对前一点优势能维持多久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许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不仅仅是因为其劳动成本低,更多的是由于对劳动过程有着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因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优的产品质量和更高的竞争优势。对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主要就是我国番茄制品科技含量不够,质量不高,推出的市场竞争主导产品为低档次和初级加工水平的番茄“桶”酱,高档次、精加工不够,自然影响了竞争力的发挥。所以,对番茄制品来说,先天拥有的优越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提供的竞争力只是暂时的,一个国家想要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事要素创造,要着力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要素的可获得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及其可持续性。因此,除了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外,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番茄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从科研投入看,有政府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两种。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产品,许多人都能从中受益。如果依靠非政府部分,不可能为番茄育种或栽培等领域提供充足的科技投资,因而,政府必须负担起部分科技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私人投资也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重要来源,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投资的原因在于高回报率。然而,他们的投资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知识产权上有保障;投资方向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局限性;私人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政府投资基础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这些条件下,私人投资才可能进入并取得迅速发展。
(二)改善番茄酱品质,提高番茄加工企业收购效率
改善番茄酱品质措施之一是慎选番茄加工原料,采用热破碎和冷破碎工艺的番茄原料应严格区分,以保证番茄酱后续加工产品的优良品质并满足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之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番茄加工企业收购效率,保证番茄原料的及时入库,减少营养损失和质量损失。
(三)走品牌化可持续竞争之路
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品牌经营的重要性,不断培植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驰名品牌,带动番茄产业的持续竞争。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加快基地建设,以培植品牌;不断提高质量,以树立品牌;抓好对外宣传,以拓展品牌;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以带动品牌;抓好科技投入,以创新品牌;抓好商标管理,以保护品牌。
(四)延长番茄酱后续加工链条
延长番茄酱后续加工链条是为了消化国内过剩的番茄酱,获取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益,改变我国成为世界番茄制品粗加工产品基地的尴尬境地。为此,番茄加工企业应该谋求长远利益,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强番茄酱后续产品的研发投入,逐步延长番茄酱后续加工链条。
(五)继续开拓国外市场并培育国内市场
要继续开拓国外市场,必须关注国外番茄酱市场供求信息,国内番茄酱加工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世界番茄加工企业理事会等组织来获取这方面的消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因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免受主要出口国家国内环境的影响。
除开拓国际市场外,积极有效地培育国内市场是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国内市场培育的关键是加强对番茄酱保健作用的宣传,引导国内消费者走出观念误区,如果宣传得当,所有番茄酱加工企业都会受益,但宣传结果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只有政府来宣传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