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走向社会中心需要建立现代制度_大学论文

高校走向社会中心需要建立现代制度_大学论文

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制度论文,社会论文,大学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历史的必然

农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因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主要靠个体经济而不需要高深知识,士大夫既不懂得也看不起生产知识;工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逐步走向经济社会,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知识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高等教育始终停留在经济社会的边缘,因为知识(主要是科技和管理知识)只是作为“间接的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直接的生产要素。虽然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和大学教授,主张大学应走进社会中心,甚至宣称已经成为社会中心,但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只有在知识经济微露端倪之际,人们才看到,良好的愿望有成为事实的可能——不但是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将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内在基本要素,发现、传播和利用知识的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也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统一的经济活动过程。知识的发现、传播、分配和使用直接纳入了经济和生产活动的范畴。也就是说,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活动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是基础性、战略性的部分。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认为,在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条件下,知识产业成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作为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和开发知识的大学,必将成为社会和知识产业的核心部分。这不是一个人的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进入社会中心的大学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是人发现的,也要靠人来开发利用。知识经济所突显出来的,表层上是科学和技术,背后实则是人的精神力量。可以说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中心的经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需要大学成为人才库。一方面大学本身要拥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人才群体。既有一批高科技人才,又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各个学科、各种类型的人才与之配套,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既能胜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又能胜任基础研究、前沿研究以及战略研究。并且能对整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创新能力。产品与生产方式要不断创新,相应地,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以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要不断创新。因此,高水平的人才应当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坚实的理论基础。高尚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高素质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要成为高水平人才的摇篮,需要在全面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库。在人们震惊于科技知识的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巨大贡献而展望知识经济时代时,已经有人担心知识本身会成为发展的瓶颈。一旦知识的传播与开发、利用能力不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可能陷入停滞。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管理方式等的国家和企业将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不论全人类,还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需要知识库作为稳定可靠的新知识来源。这归根到底是一个知识生产能力问题。大学作为主要的知识生产机构要作为知识库,担负起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知识的使命。

再次,大学要成为知识产业的孵化器。把知识当作一种战略资源,新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本身就有经济价值。国外许多大型高科技企业不惜斥巨资资助和直接从事应用研究以至基础研究,原因正在于此。但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特别是基础科学知识)能够直接实现的经济价值都是十分有限的。知识的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还有赖于进一步形成新的思路,开发新的技术、工艺、管理方式,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大规模地推向市场。知识生产包含一个多级开发链。在我国,针对市场需求的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和经营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知识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实现。硅谷、128号公路带、剑桥科技园、中关村等的实践表明,大学应该也能够成为培育知识产业的孵化器。

最后,大学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将显示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威力。它在为更多的人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存环境,也给个人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人们在利用科技的同时,有一种被科技所反制的危机感,其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但已经受到关注。人们希望发扬人文精神,以形成强有力的思想引导,防止人类的发展单纯被科技所左右而失去方向。这样的思想只能是在借助于人类已有的全部思想精华,以解决当前的种种问题中产生。大学具有人文资源和文化环境的优势,并致力于整理和保存人类优秀的思想遗产。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学已经是一个思想库。但我们需要的决不只是死的思想资料库,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不断孕育新思想的活的思想库。没有任何其他机构比大学更能胜任提供新思想,批判旧传统和引导社会发展的重任。

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需要

可以说大学还远没有为完成这些使命作好准备,就大学制度来说,还存在种种不能胜任新使命的缺陷。大学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工作机制(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创新机制。

在组织机构方面,院校合并形成的巨型大学中组织机构重复设置、运转不灵的混乱状况还比较严重。即使只是院校内涵的急剧扩张也会强烈要求进行机构调整。但如何设置机构才能使大学胜任日益多样和复杂的使命,提高知识生产效率?是增加管理层次,强化科层管理,还是减少管理层次,增强基层活力?

在决策机制方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活动的决策,尚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现在的大学制度还不能克服院系和职能管理部门决策的狭隘性,往往是各行其是,不能保障大学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为了适应知识价值的多级开发的需要,大学应该建立怎样的决策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的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利益分配权)结构还不能激励社会投资办学,不能激励大学校长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家,不能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合作研究,这都是大学提高知识生产能力的障碍。

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人事管理制度还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知识资源的系统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跨院系、跨学校乃至跨国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还有许多障碍。这些都不能适应知识生产的基本要求。

在工作机制方面,我国大学的课程生成系统还有待科学化,教学模式还基本上是传统的,既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在制度创新方面,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只鼓励大学执行上级决策,不鼓励大学自主创新,创新活力受到抑制。大学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束缚着大学的制度创新能力。怎样的权力结构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的制度创新能力?还有待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大学要完成其使命,还有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开展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促进大学制度现代化,是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1-04-12

标签:;  ;  ;  ;  ;  

高校走向社会中心需要建立现代制度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