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管理:创新机制求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求实效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内在动力。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我校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扎扎实实开展校本研究,取得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双丰收。具体来说,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科研室的职能,建立校本研究的管理机制
科研室是学校专门负责科研管理的部门,推进校本教研,必须加强科研室建设、完善科研室的职能。根据科研室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确定了科研室的五大职能:(1)课题管理职能——为课题组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和指导;(2)决策辅助职能——广泛搜集信息资料,提供学校发展方案,为校长的决策服务;(3)理论提升职能——总结和推广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引导改革方向;(4)宣传培训职能——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创设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科研方面的培训;(5)研究示范职能——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室成员自身的研究水平,为全校的课题研究做出示范。
为落实这五大职能,学校着重从六个方面加强科研室建设。
▲硬件建设——包括科研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更新。科研室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办公设备和研究资料。凡课题研究需要的设备、资料学校优先保证,如为支持语文开放式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专门配备了三个语文活动室。
▲组织建设——包括科研领导组织和研究组织。科研管理体系:校长—主管副校长—科研室主任—科研室成员。研究组织:课题组、教研组和备课组。
▲思想建设——包括科研领导思想、科研管理思想和课题研究思想。比如:我校强调,要“小课题,深研究”,研究要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要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我校强调领导、骨干带头。校长亲自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各级领导也都有自己牵头的课题。18名科研骨干,有的是课题负责人,有的是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制度建设——包括课题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交流研讨制度、评价奖励制度等。相对宏观的制度有科研室职责、教研组管理办法、课题组管理办法、备课组管理办法、科研评价方案等。相对微观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包括科研室岗位达标标准、论文评价标准、课例评价标准、研究报告评价标准、课后反思评价标准等。
▲队伍建设——包括科研室成员科研素养的提高和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在科研室内部,我们配备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为科研室订了十几种报刊,凡是需要的书籍,科研室都可以及时购买。科研室成员都要亲身参与研究,有的作为课题联系人深入到课题组中,有的作为课题的第二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为了增强对教学的指导能力,科研室成员主动申报选修课,以获得课堂教学的亲身体验。学校每两年改选一次科研骨干,实施《科研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开设骨干教师论坛,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
▲信息建设——包括科研信息的来源渠道和科研成果信息的发布渠道。学校每年订阅报刊500多种,每年投入近10万元购买书籍,学校开通了主干为千兆的校园网并通过宽带连接到外网。校园网上有内容丰富的学科知识,并设置了科研专页。同时,学校还创办了科研姊妹刊物——《教育科研论坛》和《专题学习材料》。此外,校报《栋林园》也经常刊登教科研信息。
二、重新梳理研究组织,建立校本研究的实施机制
课题组、学科组和备课组都是专门研究组织。我校的校本教研主要由这三个组织共同完成。通过梳理,我校构建了三个组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协调统一的校本教研的实施机制(如下表)。
我们从2001年起,对学科组的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特别强调发挥学科组的研究职能,改变学科组活动成效差的状况。我们规定,学科组要有主导课题,课题研究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研究成果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研究课是主要的活动载体,主要活动内容是听课、说课、评课。要求研究课要有研究性,要有研究主题、研究设计、效果评价。说课、评课都要围绕研究主题来进行。自2003年起,我校每年都定期集中组织校级研究课,每个学科组开展献课活动,全校教职工听课,课后教师自评,组长点评,然后组织组内互评,写同说一课的书面材料。活动结束后,主管领导作集中的点评和新课程理念的报告。通过这项活动,我校挖掘出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课。例如:音乐欣赏课《长征组歌》,请历史教师同堂讲解,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语文阅读课《祝福》,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分组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动态生成。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提出了“强化学科组的职能和地位,特别是强化学科组的学术职能”的主张,建立了学科组“三研究两建设”的工作体系,即学科教育思想研究、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学科教材教法研究、学科资源库建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召开了学科组建设研讨会,开展了学科教育思想研究,探索了多种教研活动新形式。目前,我们将学科组的工作分成了若干项目,实行项目式管理,这些项目都是围绕“三研究两建设”设计的。各项目以明确的任务来驱动,使学科组的活动尽量做实而不虚化。
三、改进研究评价与奖励,建立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
近些年,我校努力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过程和成果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促进的科研评价体系;努力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既注重理论思维的提升效果,又注重实际教学的改善效果。以此为基础,我校建立起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其特点是:
▲既有过程评价,又有成果评价,以成果评价为主,通过成果评价,促进过程的改进。既有显性项目的评价,又有隐性项目的评价,以显性项目为主,通过显性项目的评价,带动隐性项目的提升。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既注重理论思维的提升效果,又注重实际教学的改善效果。校本教研成果丰富,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课例、课件以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等,每年年终兑现科研奖励。
▲根据工作重点,灵活调整评价项目和权重分配。凡是纳入评价项目的,都要细化,做到有理有据、公正客观,使人心服口服。如论文、课例、研究报告都有评审标准,每年的论文评选,都要经过学科组初评和评委会复评才最终确定获奖论文。
▲采取科研积分的办法,积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公开透明,形成惯例。
通过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我校基本实现了“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的目标,广大教师主动学习,深入探讨,开展了各种改革实验,探索了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近5年来,2/3的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论文或在市级以上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奖,研究型教师队伍越来越成熟、壮大。学校连续四届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全国教育科研优秀学校评选中被评为“科研兴教示范单位”,被中央教科所评为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