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正确认识这种规律却非易事。两极冷战格局结束后,世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作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有其必然性。然而正因为它的出现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茫然。大国的领导人面对新的急剧动荡、变化和扑朔迷离的世界发展形势,感到困惑和无措,拿不出适宜的对策和长远的战略。因此,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和认识,对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应的国策和战略,促进本国和世界的发展,的确是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应当科学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稳定是世界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两极冷战格局时代,两个超级大国为急夺世界霸权而大搞军备竞赛和冷战,是世界不得安宁和稳定的总根源,是影响或破坏世界顺利发展的渊薮。
两极冷战格局刚结束之后,世界舆论曾普遍认为,世界将出现以经济合作替代军事对抗的新时代,将进入真正的太平盛世,面临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大好环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为迎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迎接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21世纪进行着各种大的战略设计和具体谋划。然而,事与愿违。世界没有出现人们所想象或向往的太平盛世,却陷入了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新的动荡之中,这就使人们刚刚放松下来的神经又重新紧张了起来。特别是曾以“胜利”者自居不可一世的西方,却发出了一阵阵悲鸣,惊呼世界将出现新的、更大的动乱和冷战,进入比两极冷战时期更加凶险的混乱和动荡时期。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两极冷战格局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如何认识冷战后世界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的确值得研究。
现在看来,只从消极方面看待两极冷战格局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两极冷战格局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大搞冷战和核威胁,到处建立军事基地,依靠各自强大的军事实力,插手地区和别国事务,干涉别国内政,制造各种事端,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严重地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局部和地区性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使许多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畸途。在核军备竞赛中,许多生产部门不是造福于人类,而是在制造毁灭人类的手段,人们在这些部门的辛勤劳动,不是在为发展自身,而是在为有朝一日能消灭他人,或相互毁灭。这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不幸和悲剧。
另一方面,在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处在势均力敌的冷战气氛之中,在客观上产生了对世界发展有利的三种后果:第一,由于军事政治上的控制和制衡作用,以及各极内部出于共同安全这一最大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就产生了巨大的整合力,内部各国虽在利益上存在各种矛盾和斗争,但为了一致对外,能够适当妥协求安,甚至委屈求存,以达到共同发展;第二,在两极争夺的有些中间地带或热点地区,处于力量的均势和两怕的心态,谁也不敢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制造事端,从而使这些地区在两极争夺的制衡中反而得到了自身发展的机遇;第三,无论是各自已经控制或企图争夺的地区,都是实行军事威胁和经济拉拢两种手法,而后一种手法,对这些地区的发展怎么说也不无好处。虽然局部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但就世界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处于冷战下有序状态,处在两极相对和平发展的环境之中。
不能否认,在两极冷战格局制衡下所形成的这种秩序存在着霸权统治,是一种霸权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整个世界以及两极内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被压制或暂时地被掩盖起来了。但也不能否认,在这种秩序下的确存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促动因素和机制。
与此相应,两极冷战格局结束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同样是双重的:一方面,大国停止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不仅为本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可能为本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提供更多的财力和技术力量,从质的方面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而且由于两个超级大国放松或放弃了对其集团内部国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控制,这就为这些国家依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整个世界的发展进入一个人们所希望的新的文明发展时代。
另一方面,两极冷战格局的结束,在如下诸方面也给世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一,两极格局的结束,只是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结束,只是在这种两霸争斗制衡下所形成的世界格局的结束,世界上所存在的其他各种矛盾,诸如南北矛盾、地区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各民族国家间各种利益的矛盾等,并没有解决。特别是美国虽然力不从心,但仍然在搞霸权主义。第二,由于旧的格局和秩序的结束,特别是作为这种格局和秩序形成基础的军事及政治上最大的共同敌人和利益的消失,原来被压制或掩盖着的深层次的各种矛盾开始突出并表面化,世界军事和政治两极制衡态势和力量已不复存在,原各极内部的整合力,各国内部的整合力,或大为减弱,或完全消失,甚至呈负发展之势。第三,各国都在突出本国的利益,都在从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出发,自主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各种新的联合。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化并向深层发展。由此所决定,在军事、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历史性的大动荡和大转折。尽管这种转折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转向,是向更高层次文明迈进中的转折,但在这种转折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混乱、动荡和局部性的冲突,这些对世界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第四,资本主义的更大优势并不意味着世界的绝对安宁。两极格局结束后,随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使资本主义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就可以进入没有任何事端的大发展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资本主义在世界体系中一直占着绝对的支配地位。此时期基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制约,各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的霸主地位丧失之后,世界体系基本上是处于资本主义大国相互争雄的局面。本世纪爆发的两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世界大战,正是这些大国以军事力量争雄,即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结果。当代的资产者们,总想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社会主义,使世界从社会制度到价值观念都重新回到大一统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枕无忧,才有利世界的发展,这是大错特错了。而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和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决定,大一统的资本主义体系,不仅不意味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而且恰恰相反。苏联解体和世界上发展的各种事实:诸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俄罗斯政治动乱、欧洲右翼势力抬头、日益激烈的美日贸易大战等,都是绝好的例证。另一方面,随着原来国际和各国建立在两极争霸基础上的发展机制的瓦解,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的促动因素削弱,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政治体制进入新的衰落时期。
二、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两极冷战格局时代,一方面受两极冷战格局大气候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和对外开放,积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经济合作,对立了起来,所以从国际经济关系总体看,基本上是处于不同类型或层次的相对封闭状态。有的国家由于意识形态、认识和发展战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处于自我孤立和自我封闭状态;有的国家因受超级大国控制或在两极冷战格局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处于被孤立和被封闭的状态;有的国家受不同类型军事集团、地缘政治和地区经济利益、以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处于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集团封闭状态。当时世界上不具备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的客观条件,更不存在全球伙伴关系的环境。
然而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论述过的,商品经济关系本质上就具有全球性质。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使世界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全球化,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客观发展规律。商品经济的发展,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一切商品生产都必须要奔入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为了不断扩大生产和销路,他们必须要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创业,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不仅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随着物质生产的国际化,也成为世界性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一切最顽强的民族仇外心理和行为,一切阻碍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万里长城,都将被商品关系的重炮所摧毁。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它不想被历史所抛弃或灭亡的话,就不得不投入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走向世界。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是多么天才性地提示了商品经济的实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示了在商品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要求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也是全球伙伴关系形成的宏观经济基础。
在两极冷战格局下,世界经济之所以基本上或相对仍处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封闭状态,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最为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家利益,都受着两极冷战格局的制约和局限,无论是在对外交往或对外经济关系中,在许多方面都不是在寻求合作,而是在进行对抗,所以都不可能根据本国实际利益的需要,制定和实施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全球战略。二是受意识形态和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制约和局限,商品经济在世界想当大一部分国家处于被遏制状态。特别是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和最终发展目标对立了起来,使商品经济基本上处于被窒息状态。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就使这些国家不仅推动了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动力,而且还有意割断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联系。整个世界处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受限制的状态。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不可能形成,全球性的开放体系和伙伴关系,自然不可能建立。所以,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相比较,最带有根本性的是后一方面。
冷战格局结束后,上述两个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前一方面,作为原来两极下制约各国的共同安全利益已基本消失。无论对西方国家来说,或对独联体国家来说,尽管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仍部分存在,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它同各国的国家利益相比,已降至次要地位。各国在制定自己的对内和对外发展战略时,首要考虑的不再是共同利益,而是本国的国家利益。特别在考虑对外经济关系时,不再因受两极制约而只着眼于部分国家或国家集团,而是从本国的最高和最大的实际利益出发,着眼全球,在全球范围自主选择,从而为全球开放通力合作。当今最为突出的全球问题之一,即是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被破坏问题。前已述及,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被破坏,是最全球性的带有灾难性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各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而地球生态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相互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着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国家的生态被破坏,一个国家对大气或海洋的污染,都不仅要给本国造成危害,而且会危害邻国甚至全球。因此,治理污染,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环境,就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与合作,这客观上就呼唤着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
也许有人认为,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对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一种抑制力量,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随世界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它要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由此所决定,世界经济国际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或集团化的发展本身,实际上就是全球伙伴关系形成过程中的内容,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次,由商品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国家最高利益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任何地区性的集团,都不可能是封闭性的。集团内的任何国家,在考虑加入该集团时,自然要考虑集团的共同的利益,但主要的目的是追求本国的利益。为了达到本国的最高和最大利益,它在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决不会只局限于集团内部,而必然是着眼于全球。制定和实施全球性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寻找最有利于达到本国最大和最高利益的合作伙伴,这将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三、国家安全将成为国家发展和安全问题的核心内容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两极冷战时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在世界上到处以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干涉别国内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外患自然成为威胁各国主权和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各国都不得不把防御外患放在首要地位,时刻警惕和对付外来的侵略和干涉。两极冷战格局结束后,一方面随着两大军事集团冷战体系的结束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和科技放在首要地位,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面临着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国内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利益相关各种问题和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并成为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当前,被世界所普遍担忧的问题有:
民族问题。在和平环境中,紧跟经济发展其后的是利益问题。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如何基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利益,而处理好各民族、宗教之间的关系,是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冷战后从整个国际社会看,国家利益变得突出了,而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利益变得突出了。冷战后的地区冲突,无不同民族和宗教这个敏感问题相关。或因正当的民族、宗教利益受到侵害,或因民族分离主义作怪,而造成的民族冲突,特别是武装流血冲突,不仅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分裂,而且吞噬着人类文明,是造成国际社会地区动荡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如国外一些学者所说,民族主义这个怪物正在世界各地徘徊,正在给不少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引起世界的普遍担忧和不安。他们有的预言,在今后几十年,如果民族问题不能够妥善解决,民族分离主义这个怪物不能被遏制,整个世界的版图和国界将不断发生变化,在包括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等世界许多地区,都将会有不少新的民族独立国家出现,整个世界上的国家数目将大为增加。有的学者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个民族要求脱离现属的国家,而成立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且今后很可能通过使用武力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他们预言,民族冲突将是21世纪的最大威胁,世界将面临一个民族冲突和内战的世纪。不管这些预言的科学根据如何,但有一点似乎可以断定,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否自理好民族关系的确是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所在和突出任务。
社会保障和利益分配问题。过去常言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患贫,只患不均。实践证明,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既患贫,也患不均。这里的均当然不是指过去的平均主义,而且是指不适当的穷富差别。贫穷,在弱肉强食的国际激烈竞争中,必然被强者所食,必然导致国家的灭亡。经济发展了,国家变富了,紧跟着的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很好协调国民的利益,即既遵循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广大国民都能依据其对国家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收入和财富,使能者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搞平稳主义,以保证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效率;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在收入和财富方面的差别能建立在广大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都有所保障和提高的基础上,并与广大国民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状态相适应,避免两极分化和心态失衡,否则会由于部分国民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或分配严重不公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国家的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社会保障和利益分配问题将是今后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世界范围看,能否尽快缩小南北之间贫富的差别,是能否维持整个国际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因素;就一个国家看,除了能否尽快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基础上尽快增强综合国力之外,能否使广大国民的基本生活有社会保障和不断提高,使分配趋于公正和利益得到协调,则是能否维持一个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社会综合治理和教育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信仰、文化和道德危机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危及国家稳定和安全的突出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信仰和文化危机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犯罪活动,诸如形形色色黑社会的各种抢掠、恐怖和暗杀,日趋严重的吸毒、贩毒和性暴力;花样翻新的各种投机、欺骗、绑架和敲诈等等都早已使人触目惊心。在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一方面由于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法制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精神文明和道德尚未形成;这样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的同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些腐朽的东西也就一涌而入,而且在某些犯罪活动方面有着更大的空间和机会。除此之外,在许多国家还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和政府官员腐败的问题。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必然带来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保障的困难,甚至因无法解决贫困而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政府官员腐败必然造成国民的不满和政权的动荡。当前,政府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世界各种制度国家的面临的共同问题。它不仅严重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而且连自称民主和法制最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特权丑闻也司空见惯,使人毛骨悚然,频频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危机和政府的更替。要对此种种社会弊端进行综合治理,完善各种政权机制和法制而外,主要是发展教育。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论从当前或长远看,也无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教育都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本,而且是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安全之本。这一点在今后将显得更加突出。
农业发展问题。当前,经济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安全战略的基点。只有增加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才能保持国内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对于许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首先应当重视农业的发展。民以食为天,这的确是平凡的真理。这些国家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首要条件,是让众多的民众有饭吃、有衣穿。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农业。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整个世界看,哪个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好,哪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就相对的好,社会就相对的稳定,反之则相反。例如,以色列经济起飞立足于发展农业,它在贫瘠的土地和无垠的沙漠上以农业为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农业,使其成为“沙漠中的绿州”。以色列农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和促进了工业、贸易、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色列农业发展的经验已被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吸收和借鉴。综上所述,农业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增加综合国力的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可见,由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诸如上述种种问题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安全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所以各国在考虑和维护国家安全时将把它放在比防御外患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这也是大势所趋。(1995年3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