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力提升的八个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力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是当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而探索如何提升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力,对于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所谓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就特性而言,领导力主要体现为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而全面深化改革、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就需要这种领导力的把控和推进。本文拟从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角度,对领导力提升的八个环节加以探讨,以期为该项研究奠定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一、定位领导角色 定位领导角色是领导力提升的前提性环节。从理论到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担负的工作,怎样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和履行角色的方式。因此,要当好领导,首先就要从理论上理解领导的性质、领导的价值、领导的职能、领导的角色。所谓领导,就是指领导者依靠组织的正式授权,通过发挥综合的影响力,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而开展的系统谋划和组织指挥的活动。领导的价值不在于领导者对具体业务进行事无巨细的干预和事必躬亲的替代,而在于对方向和价值的引领、对目标和战略的规划、对组织和任务的安排、对资源和环境的保障等。从领导科学的角度,领导活动通常包括以下五个环节:第一,领导者要懂得办什么事情是正确的,为此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第二,领导者要知道把事情办到什么程度为最好,为此要制定标准和提出要求。第三,领导者要清楚把事情交给谁来办最合适,为此要搞好选才和用人。第四,领导者要对办事的过程施加影响,指导监督,把握方向,控制进度,纠正偏差。第五,领导者要对办事的结果进行总结验收和表彰奖励,推动持续发展。这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领导的主要职能。可见,让别人办成事,要比自己直接办事更加复杂。领导活动非常艰巨、非常重要。然而,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于把领导仅仅当做拥有权力的代名词,认为当领导就是“说了算”,有地位、有待遇,前呼后拥,随心所欲。其实,完全不是这样,领导工作既复杂又沉重。当领导不仅意味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不仅意味着待遇,更意味着担当。 那么,领导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来看,领导者主要应该扮演好以下五种角色:一是引航员。引航员要求领导者能够指引方向,善于确立目标。方向引领目标,目标体现方向。二是指挥员。指挥员要求领导者正确发号施令,善于组织调度。当好指挥员必须做到:要有组织权威,坚持有效指挥;要有角色意识,坚持有序指挥;要有调查研究,坚持理性指挥;要有决断魄力,坚持果断指挥。三是教练员。教练员要求领导者能够训练下属,善于带好队伍。领导者不要为下属打工,而要教会下属做工;不要跟下属比干活,而要激励下属当劳模。四是裁判员。裁判员要求领导者善于制定标准和规则,实行严格管理与考核。作为公正的裁判员,领导者必须做到“五则(责)”: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维护规则,以身作则。五是服务员。领导者作为服务员的作用,就是努力优化组织环境,创造工作条件。通过领导的组织、协调、引导、推动和控制服务,使群众由自发变成自觉、由自在变成自为、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动变成主动、由分散变成合作。 二、善用领导权力 善用领导权力是领导力提升的保证性环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提升领导力,必须善用领导权力,防止权力的肆意滥用。所谓权力,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组织或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某种程序和方式,支配和制约客体的一种强制力量。就其实质而言,它就是一种控制力和影响力。拥有权力的领导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创造财富,造福社会;也可以滥用权力,贪污腐化,危害社会。因此,为了最大化发挥权力的正向效力,降低其潜在危害,必须善用领导权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的领导权力失范现象十分普遍,诸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贪污腐化以及“三公经费”不规范问题等。因此,必须着力规范领导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给社会带来危害。 具体而言,善用领导权力需要做到: 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观就是指人们对诸如权力来源、性质和价值等的一种认识主张和判断评价。它决定着领导者的用权理念和行为。正确的权力观可以让领导者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完成伟大的使命,体现领导的价值。而错误的权力观可以使人腐化堕落,丧失良好心智,被人们所唾弃。就具体内容来说,权力观主要包括:(1)权力来源观。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对权力来源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了权力的行使。比如认为权力来自于神授,必然产生领导的愚昧主义和愚民政策;认为权力来源于个别上司的恩赐,必然产生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和攀附权贵。这样的权力也必然被肆意滥用。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即权力来自于人民,受人民委托,为人民掌权。(2)权力责任观。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领导”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3)权力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体现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4)权力道德观。官者,民之示范,人之师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气凛然,廉洁奉公;不分亲疏,重视人才;虚怀若谷,宽容待人;谦虚谨慎,联系群众。(5)权力制衡观。“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必须对权力加以制衡,从而保障权力的正常运行。做到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要规范行使领导权力。就是要保证领导权力主体立足于有序的组织结构,遵循领导权力运行的原则,采用有效的领导方式对领导权力客体施加影响,进而达成领导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1)掌握领导权力运行规则,合理配置领导权力。即坚持合法性、有限性、透明性、权责一致性等权力运行原则;科学划分和配置各种权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并按照分工和效率的原则适度分解权力,防止权力过于集中。(2)谨慎使用法定权力,自觉接受权力监督。领导在运用权力时要有所敬畏,智慧用权、谨慎用权;领导要强化监督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监督,坚决克服“拒绝监督”和“权威受损”的心态。(3)善用人格影响权,树立领导权威。把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和个人魅力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审时度势,运用强制力,严格依法办事,奖惩结合,合理用人,以身示范,保护、尊重和关心部下,善于授权,调动下属积极性。 三要熟练掌握授权艺术。所谓授权,就是上级授给下级的一定的处理某项或某类事务的自主权和行动权。领导授权不是盲目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把握授权的时机和地点。一方面授权一定要果断,不可延误“战机”,否则会造成因为权力的缺失而不能有效决策;另一方面,领导授权时不能盲目地选择授权地点,需要根据被授权者的工作地点、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综合考虑。(2)采取恰当的授权形式。该以书面形式授权的,就不要以口头形式授权,以达到规范化、权威性的目的。该以口头形式授权的,就没必要以书面形式授权,以提高授权的时效性。(3)把握适度的授权方式,包括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弹性授权或制约授权。充分授权要求领导者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行决定行动方案,并自行创造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不充分授权是指由下属了解一线情况,提出初步意见,然后由上级决定如何处理;弹性授权是指在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方式;制约授权是指把处理某项任务的职权经分解后授予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以避免失误。(4)把握不同自由裁量权的授权方式。一是柔性授权,即领导者对下属不作具体的工作指派,仅指示一个大纲和轮廓,被授权者可因时、因地制宜处理事务;二是模糊授权,即领导者一般只说明工作的范围和事项,提示所要达到的目标,被授权者有很大的自由去选择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三是刚性授权,即领导者对某一特定的被授权者,授予十分明确的工作、职务、责任和权力,任务清楚,令其完成,不留余地。总之,授权是领导者的分身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将授权理论与领导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会贯通。经验证明,最忙碌的领导往往是工作效率最低的领导。因为他们舍不得放权、不敢放权,整日忙于应付日常细琐事务,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领导者不仅要舍得放权给下属,而且要善于抓大放小,做到游刃有余,调动好下属。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授权方法,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授权真正围绕工作目标的实现来进行,以达到授权的目的。 三、协调领导关系 协调领导关系是领导力提升的条件性环节。关系是一种环境,关系是一种资源。是否能建立和维持某种人际关系与领导能否成功密切相关。领导关系就是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内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理顺领导关系就是要分清并处理好领导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领导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领导关系处理得好,可以一呼百应、事半功倍;反之,就会步履维艰、诸事不顺。对各种工作关系的协调与处理,既是一项领导职责,也是履行职责的一种领导方法。概括来说,在领导活动中,领导协调主要发挥桥梁纽带、承上启下、信息对称、统一思想、协调步骤、整合资源等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的问题。诸如城市管理方面,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无休无止。最近网曝的“兰州城管群殴摆摊迎新的大学生”事件,就是由于城管粗暴执法,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的恶果。还有医改政策方面,医患关系的不协调始终是困扰改革的症结所在。随着改革逐步向“深水区”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而矛盾的背后正是各种关系的不协调。例如户籍改革、财税改革的博弈中就体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在改革中的利益争夺。因此要推进改革,必须善于协调改革中的各种关系。 就领导体制内部而言,领导者应协调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协调与上级的关系。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上下级的协调一致,并能够更多地获得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协调与上级关系的要点包括:遵守组织原则,维护上级权威;领会上级精神,回应上级要求;了解上级风格,适应上级习惯;大事请示汇报,小事勇于担当;熟悉工作业务,当好参谋助手;创造工作业绩,赢得上级支持;注重沟通交流,取得领导信任;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上级领导。 二是协调与下级的关系。领导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协调好与下级的关系,注重调动下属积极性,保持下属的组织忠诚度和工作热情度。协调与下级关系的要点包括:加强领导修养,塑造并保持良好的领导形象;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下属的行为动机;公正用人,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下属的优势和长处;加强教育培训,满足下属在职学习的需要;优化薪酬福利体系,保障公职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下属的人格尊严,创造条件,满足下属正当的精神需求;学会民主管理,鼓励下属参与领导工作,等等。 三是协调正副职的关系。协调正职与副职的关系,意味着领导班子的和谐与共进。其要点包括:(1)准确定位。正职与副职在组织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工作上是分工与合作、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在程序上是集中与民主的关系。副职要直接对正职负责。一般情况下,不要越过正职擅自对上或对外。(2)遵守规则。正职要努力做到:统揽不包办,善谈不空谈,敢断不武断,大度不失度。副职要努力做到:揽事不争权,务实不务虚,敢为不乱为,干事不误事,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依靠不依赖。(3)完善制度。领导班子要规范运作,必须健全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比如,领导分工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民主学习制度、失误问责制度等。制度化可以保障正副职的关系更加透明、规范、稳定。(4)加强修养。工作上多通气,信息对称;重大问题多协商,保持一致;思想上多交流,达成共识;感情上多沟通,消除隔阂;职责上多理解,相互配合;生活上多关心,相互帮助。正职要宽宏大量,发扬民主;副职要顾全大局,维护权威。 四是协调与平级的关系。平级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要搞好分工与合作,其要点包括:明确分工,减少职责交叉;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沟通交流,避免相互误解;团结合作,克服组织内耗;理性竞争,避免两败俱伤;等等。 领导的协调还不限于领导体制内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要协调好人与组织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等等。具体而言:一要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既否决不改革和不发展的稳定,也否决那些不恰当的改革和不科学的发展。要认识到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冲破思想束缚,打破利益固化,彻底解决新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二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定位政府职能。必须重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培育和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加强生态治理,减少人对自然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努力营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三要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追求效率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率,而是改革所需要的,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效率;追求公平也不是简单的结果公平,更应做到过程公平、程序公正。要明晰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特定领域,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共赢与统一。 四、谋划领导思路 谋划领导思路是领导力提升的方向性环节。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转型,首先必须有先进的思路做引领。所谓领导思路,就是领导者履行职责的施政纲领,是对未来发展所做的预先谋划,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工作实际出发,反映本行业、本领域的特殊规律,经过总结经验和探索论证而提出来的“战略路线图”。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谋划领导思路是领导者必须具备和努力提升的重要能力。有科学的领导思路才会有科学的领导行为,领导者才可能带领下属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从这个意义来说,领导思路是任何领导干部履行领导职责所无法回避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当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注重领导思路的谋划。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相反,近年来改革中出现的许多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诸如各领域的体制弊端、机制困境及其延伸的问题等,也主要在于缺乏统领改革的,系统的、科学的领导思路。 一个好的领导思路一般应满足这样四个要求:一是应当体现全局性,二是具有理论指导性,三是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四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或整合性。一般来说,领导思路包括背景(形势)分析、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定位、任务安排、资源配置、治理结构、主要措施等,总之,领导思路是对全局工作和长远发展所进行的系统性安排。因此,谋划正确的领导思路,需要坚持以下基本要点:一是贯彻科学发展,坚持正确方向。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领导思路的谋划,做到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保障民生,人本发展;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环境友好,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立足自己承担的领导职责,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到本单位、本地区的工作全局中。二是立足自身职责,分析问题差距。从自己承担的工作出发,发现问题,寻找短板,反思原因,提出对策。三是提出工作设想,确立目标定位。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定位。目标要有科学性,经过论证,符合规律;目标要有代表性,顺应趋势,反映民意;目标要有挑战性,超越现状,引领未来;目标要有系统性,可以具体分解,可以组织分担;目标要有可行性,符合实际,具备条件。四是加强组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目标定位的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决定自己权限范围内所控制的相关资源的配置方式。五是团结领导班子,建设一流队伍。领导班子是关键,队伍是基础。领导班子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要做到:和谐共事,团结干事,按章办事,合作成事。要根据组织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开展职位分析、职责描述、人员招聘、岗位调整、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在职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六是健全制度规范,培育组织文化。通过规章制度建设,推动组织管理的规范化,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通过培育组织文化,形成组织的优势和传统,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公信力。一个好的领导,不在于短时间内使这个单位的工作发生多少轰轰烈烈的变化,而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塑造和强化该单位的文化基因。 五、学会领导用人 学会领导用人是领导力提升的核心环节。“治国之道,唯在用人”。选才用人是现代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能否真正有效地、正确地选人用人,是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一方面,从领导职责和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上看,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责,用人正确与否是能否实现领导目标的关键。古人云:“为政之本在于任贤。”毛泽东也曾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离开了被领导者,领导者也就成了孤家寡人,无法进行领导活动。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上看,善用人者得天下,反之,则失天下。商汤灭掉夏桀,就是因为得到了经世治国精英、炒菜厨子——伊尹的相助。刘备能分得三分之一天下,也是由于其用人得法:桃园结义聚英雄,三顾茅庐请诸葛。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说,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是我们党历来重视的工作,近年来更是对干部人事制度加大改革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干部队伍的提升。例如,广东茂名的买官卖官窝案,表明在领导干部的选拔过程中,仍存在制度偏差、把关不严、提拔不透明等突出用人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选拔的公信度。 领导者要学会科学用人,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用人策略。用人策略是实践中的一个开放体系,一般有以下九个要点:一是德才兼顾,以德为先。古人云:“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玉可碎不减其白,竹可焚不毁其节”,正是对德的高度赞誉。二是优化环境,营造氛围。要努力优化人才干事的环境,营造重视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造的组织氛围,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凝聚力、包容性和激励度。三是善于发现,注重培养。通过考试鉴别、科学测评、竞争择优、民主推荐和经验观察的方式发现人才。四是鼓励竞争,激发活力。在组织内部要形成竞争的体制和机制,在保证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和规则平等的前提下,让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脱颖而出。五是结构优化,系统平衡。在用人策略上,领导者要努力做到:年龄结构“老、中、青”三结合,避免集体保守甚至同步退休;性别结构男女比例适当;性格结构彼此相容;知识结构相互补充;专业结构相互配套。这样,人才整体结构的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六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人顾嗣协在《杂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提醒领导者:德才兼备是导向,求全责备是误区。领导者不要过分挑剔和埋怨下属,而要想办法促进下属成长,扬长避短,发挥人才的优势。七是恩威并重,培养忠诚度。有恩于下属,下属会以感恩之心来报答;有威于下属,下属会以恐惧之心相追随。有恩有威,才容易培养下属的忠诚之心。而赢得人心永远是最重要的。八是科学考核,公平奖赏。考核与奖惩是组织管理的风向标,代表了组织的导向和偏好。考核的标准和程序要科学、透明,奖惩的制度和执行要公平、公正。九是用管结合,动态调整。把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结合起来,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组织规模、管理理念、工作内容的变化,随时进行必要的人员调整和岗位交流。当然,这种调整和交流也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六、强化领导沟通 强化领导沟通是领导力提升的重点环节。沟通是人们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观念、表明态度、抒发情感以及需要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人们得以分享彼此的感受与认识的桥梁。具体到领导沟通,是指特定组织中的人们,为了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领导信息的交流行为和过程。在领导活动中,相互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所有主要的领导职能,如决策、用人、指挥、协调、监督等,都有赖于领导者与下属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实现。为了激励下属,领导者需要与他们一起制定目标,并详细进行业务指导。在制定决策时,领导者需要从广大下属中获取信息。决策制定后,还需要将决策内容清楚明了地转达给下属人员。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领导者要及时将工作绩效反馈给下属,等等。从沟通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上情和下情两方面。上情是领导者向下级发送的信息,或者说是下级希望从领导者那里获得的信息,包括组织的任务目标、政策制度,以及上级给下属提供的业务指导和绩效反馈等。下情是指下属向领导者发送的信息,或者说是领导者需要从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包括下属的需要和期望、建议和意见以及下属在工作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等。当前,我国各级领导部门及人员对领导沟通并不重视,实践中往往忽视沟通或沟通不及时,从而影响和制约组织目标的实现。比如决策制定前缺乏调查研究,脱离群众;决策制定过程中缺失讨论环节,剥夺下属的参与;决策实施后缺少信息的反馈,无视公众意见;等等。毋庸讳言,领导沟通不及时或缺失,其危害是巨大的。当前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党群沟通不畅、政社沟通受阻等造成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缺乏公众的参与,致使“维稳”陷入困境。信访工作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群体性上访甚至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因此,强化领导沟通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有效沟通,领导者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就一般的人际沟通艺术来说,应主要把握以下十个要领:一是突出主题。我们无论与任何人沟通,都得有目的。因为沟通是有目的的行为,所以整个沟通的过程不能随意偏离主题。二是把握时机。沟通效果的好与坏,跟时机的选择关系非常密切。三是体现身份。与人沟通的时候,无论是信息的制作方式,还是信息的表达技巧,都要体现出对双方身份的认知和定位。四是适应对象。根据对象的特点,决定信息制作和加工表达的方式方法。五是符合情境。就是跟任何人沟通的时候,看清周围的场合、气氛,不要说令人难堪的话,不要说煞风景的话,不要说不合时宜的话。六是拉近距离。跟陌生人沟通,要通过寻找共识域和心灵相通点,来拉近距离,密切关系。七是注意倾听。这是对人的尊重。认真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意思了解清楚和全面,并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回应。八是善于表达。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沟通的效果会很不一样。九是换位思考。在沟通中由己达人,善解人意。十是注重礼仪。与人沟通要注重礼仪规范。 除了一般的人际沟通以外,还要考虑到组织内部的沟通。首先,与上级沟通。其沟通要领包括:一要端正态度。做到尊重不吹捧,请示不依赖,主动不越权。二要遵守程序。其步骤可以描述为预约或受约→计划或准备→汇报或请示→聆听或记录→表态或征询→总结或上报。三要学会游说。做到把握时机,提供资讯,回答疑问,突出重点,传达自信,维护尊严。其次,与下级沟通。其沟通要领包括:一要有效传达信息,即对信息的表达做到简明扼要、清楚明白。二要增强对下属工作上的指导能力,主要包括向下级交代背景,强调工作的重要性;突出重点,明确工作要求;帮助下属预判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他指明方向;允许下属当面提问,共同探讨对策。三要注意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的工作动机,主要的办法有表扬和鼓励,许诺和激励,信任和支持。 七、保障领导执行 保障领导执行是领导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领导力决定执行力,执行力是领导力的延续。所谓执行力,主要表示的是特定的组织在贯彻战略意图、实现预定目标过程中,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执行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领导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从功能来看,执行力是战略实施的保障,是决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是组织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升执行力是摆在每一位领导者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换言之,保障领导决策的贯彻落实,必须强化执行力建设。制定好的政策只是第一步,推进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政策执行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的领导不敢碰硬、不涉险滩,习惯做表面文章;在面对重大的改革问题时,有的领导干部不敢表态、不敢行动、不敢坚持原则。此外,屡屡发生在煤矿领域的安全生产问题,高速公路客运不按规定执行的问题,其背后都是执行力缺失的问题。因此,各项工作关键在于落实。正如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那样:三分部署,七分落实。 具体而言,提升执行力的对策主要包括:一要优化领导决策,降低执行风险。领导决策水平从源头上制约着执行力。领导决策要符合民意,具有民主性;要符合规律,具有科学性;要符合法律,具有合法性;要符合程序,具有规范性;要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二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执行力好不好,必然受到组织结构和分工体系的影响。因此,要根据职能目标设立组织机构,配备人员编制,理顺权责关系,明确部分分工。落实执行责任。三要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分配资源。管理干部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善于制订工作计划,把领导交给的任务用计划的方式分解开来,并根据计划来分配时间资源、财务资源、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管理干部要切实提高制订计划的能力,并把工作计划当做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提高执行力的杠杆。四要优化流程设计,提高工作效率。流程管理就是根据业务类型和处理规则,制定标准化的办理步骤和程序。组织内部各项业务的运转,都要纳入流程体系进行统筹设计及合理安排,从受理到办理一直到结果反馈,形成封闭运行的回路。五要完善规章制度,约束执行行为。执行力好不好与流程有关,但是要把流程规范化、常态化、稳定化,就离不开制度。制度既是执行的保障,也是执行的内容和根据。所以,提高执行力,需要检讨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是否健全,另一个是制度水平如何。六要建设执行文化,培养执行习惯。文化是习惯的基础,习惯是文化的传承。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精神信仰,自觉养成某种习惯,有什么样的文化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因此,应该围绕执行力的要求,培养员工的执行文化,主要包括重视执行的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工作的习惯、注重结果的导向、效率效益的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团结合作的氛围、创新求变的思维、和谐善治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行能力;强化监督检查,落实执行问责。 八、提高领导素质 提高领导素质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性环节。领导工作的职业化、科学化发展,必然要求领导者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所谓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在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它一般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以及胜任领导和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等。拿破仑曾说过,“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道出了领导者素质在团队中的决定性作用。领导者素质差,往往体现在个人修养不高、识人用人不明、业务技能不佳、决策判断不准等方面,由此带来的损失要比普通干部群众可能带来的损失高得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各领域的领导者素质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仍存在一些领导素质方面的突出问题。比如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官员性丑闻、跑官要官、“裸官”现象、官员“跳楼”等等,以及为了升官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获取”高学历文凭。凡此种种,都说明我国各级各类领导者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等方面还亟待提升。 具体而言,提高领导素质的途径主要包括: 一要训练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思想风格。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接人待物的方式。领导者思维方式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条:(1)战略思维。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否则,工作总是容易陷于被动,只会放马后炮。(2)全局思维。考虑问题、开展_工作,要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要立足全局定位局部,要立足局部服务全局。(3)系统思维。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要有系统性和周密性,坚持统筹兼顾和整体解决,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要因小失大。(4)辩证思维。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要有辩证性和灵活性,坚持一分为二,对立统一。(5)创新思维。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要有独创性和超越性,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能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独辟蹊径。(6)法律思维,也称底线思维。法律思维是指在领导决策和日常管理过程中,习惯于按照法律的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思考方式。养成法律思维,就是以法为价值之要、以法为行为之规、以法为治理之本。 二要树立职业精神。领导工作的职业压力大,精神压力重。领导者应该树立的职业精神包括:(1)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事业心和野心不一样,事业心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获得幸福而甘愿自我奉献,野心是为了让自己更幸福而利用甚至牺牲多数人。领导干部要常问自己三个问题:入党做官为什么,手中有权干什么,退休之后留点儿什么。(2)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人格健全的标志。责任包含“必须做”和“应该做”两者的统一,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约束,也是对责任人的内在激励。必须强化领导干部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不是把工作看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差事,而是当做一项事业;不是当做一种无法拒绝的负担,而是当做一种使命;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在其位谋其政,竭尽全力,殚精竭虑。(3)公平心与正义感。公平正义是处理人关系时的伦理原则,说到底是处理利益关系的准则,就是要坚持同样情况同样对待,包括报偿(权益等于或大于贡献)原则、承诺(义务)原则。公正问题包括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4)廉洁心与自律感。廉洁自律就是要清正为官,两袖清风,不贪不占。做到如明朝学者崔铣在《听松堂语镜》中所说的“六然”训诫:自处超然,处人荡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5)高远宽广的精神境界。正如哲学家孙正聿所说,要有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坚定执著的追求,洒脱通达的境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人应该尊重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三要完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深厚的岗位业务知识、系统的法律政策知识、科学的领导管理知识、广博的社会生活知识。 四要强化职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用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媒体应对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 五要增强业务指导。领导者一定要懂业务,坚持内行领导内行,这对给予下属有效的业务指导非常重要。这是领导的义务,是领导的本分。 六要保持阳光心态。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决定接人待物的态度。领导者的阳光心态应该包括:自信积极的心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于担当的心态、宽容合作的心态、热情开放的心态、知足感恩的心态、宁静致远的心态、虚怀若谷的心态等。 以上就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提高这些素质,就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定向,在读书学习中提高,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在总结经验中升华,在自我反省中净化,在组织培训中成长。标签:领导力论文; 领导者权力来源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沟通协调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