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聚焦新动能,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建筑产业化特点
建筑产业化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实现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相对于传统建筑业,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技术集成、环保和节能降耗方面有较大优势。
二、建筑产业化发展现状
在二十世纪末期,预制装配式商品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装配式建筑在国外技术比较成熟,应用领域较广,国内整体发展落后,地区、城市发展参差不齐,建筑装配化率总体比较低。
(一)国外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上世纪就开始发展建筑产业化,1959年日本提出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前提,制定了建筑标准化指标,首次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高层建筑,之后建筑产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采用的现代化手段建造的比例高达80%左右,日本、美国都达到70%以上。
(二)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率不到10%,产业发展空间巨大。2012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仅仅为303亿元,2016年突破千亿元关口,达到2834亿元。2017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达到4682亿元。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超6500亿元,达到6532亿元。上海、深圳、厦门、沈阳、长沙、合肥等城市的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早,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建筑产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化发展是必然选择,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发展机遇
从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20余份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着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产业化的进程,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建筑业转型发展、培育产业新动能带来契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化解钢铁过剩、提速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最佳路径。
(二)面临挑战
一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建筑业产业化发展。目前,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甚完善,尤其是在标准图集和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存在短板。近几年虽然补充和优化了一些标准和流程,但还不能全面满足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和工程结算等方面的需求。二是经营成本过高,增加装配式建筑推广难度。从运营成本看,目前装配式建筑每平米施工成本要比传统施工高出10~20%左右。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线投资过千万,一般规模的产业园投资在亿元以上,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同时,装配式建筑社会认知度不高,市场有效需求有限,造成部分生产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开工不足。三是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化发展需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下,专业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近100万人,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年增速12.6%。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人员更是一才难求,传统建筑工人多为45~50岁以上的中年人,专业知识层次普遍不高。另外,我国高校的土建工程专业,大都以传统建筑学理论知识为主,装配式建筑专业没有及时跟进,建筑产业化后备人才匮乏也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于拉动建材、钢铁、森工、化工、石油、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以建筑产业化为方向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以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为目标提升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政府层面
(一)强化监督机制,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
建议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与指导,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质量终身负责制。制定建筑产业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建设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机制;细化和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加快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和技术规程的研究编制和发布,为建筑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搭建客观、规范的监督管理平台。
(二)、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建筑产业化发展集群效应
建议设立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把设计、生产、施工、物流、房地产、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展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绿色、环保、安全、适用等方面的宣传和推介;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加快建筑产业园区建设,对迁入企业在土地、供水、电、气、税费、融资、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通过示范基地与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形成集聚发展效应。
企业层面
(一)顺应产业化发展新方向,转变生产运营理念,迎接建筑业划时代的“新变革”。据分析,未来3~5年将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5~10年左右将是建筑产化业发展的成熟阶段。预期2030年左右,六成以上的建筑业总产值将通过装配式生产模式所完成。建议建筑企业紧抓行业新一轮变革趋势顺势而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改革创新为经营理念,厚植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动力。
(二)顺应产业化经营新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构建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建议建筑企业借助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鼓励实力强、规模大、资质高的大型建筑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渗入相关行业,加快推动“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经济综合体。
(三)顺应产业化生产新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打造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建议建筑企业以人才、科技为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人才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保障企业顺利迈入产业化;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和办学的力度,提高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效率,为建筑产业化储备源源不绝的人才队伍。
(四)顺应产业化发展新科技,紧跟行业前沿技术,迸发传统行业发展“新动能”。建议优势建筑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前沿的龙头建筑企业强强联合,成立研究院或技术中心,加快行业高端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为加快建筑产业化推进积蓄新动能。
结语:总之,建筑产业化对于加快建筑业产业升级,挖掘行业新的发展动能具有革命性意义,对于完善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战略中建筑业产业链具有很好的加速器作用,但建筑产业化在我国起步晚,从统一国标到设计、施工、人才等都需要不断完善,是个长期的任务,需各方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建筑产业化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建造造方式与项目管理创新研究,2018
[2] 中国建设报,全面提升建筑产业化水平,2015
论文作者: 孙辉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业论文; 产业论文; 动能论文; 亿元论文; 建议论文; 企业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