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学论文,认知论文,Langacke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3)02-0083-7
一、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功能语言学家将语义视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认为应诉诸语义来描写语法,将语言解释为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认知语言学家与功能学派的这一观点相一致(Saeed 1997:300),也强调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描述语义系统。两派对以下问题的看法也一致:(1)强调须对语言作出解释,而不仅是描写;(2)否定语言共性。Halliday认为:语言学家主要应研究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认知学派也持相同观点(参见Wierzbicka 1988,戴浩一1989)。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与功能学派密切相关;但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何者是主流,何者为分支,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很多学者认为现代语言学可分为两大阵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若从这一观点出发,认知语言学当属功能语言学。Langacker(1999:13)指出,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一系列研究实际上属于功能主义传统。Redeker & Janssen(1999:2)也认为功能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
Lakoff & Johnson(1999:498)则认为功能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近来Langacker(2000:261)还提出了两者互补的观点。
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的社会交际方面,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来研究语言,将语义置于中心位置,但也有重视心理方面研究的,Halliday也不否认心理学方法(胡壮麟:1991(注:胡壮麟认为功能主义的主要流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系统功能学派、马丁内学派、荷兰功能学派、美国学派(Boas-Sapir-Whorf思潮、层次语法、切夫语法),等。)。认知语言学更侧重语言的心理方面,强调认知方式(体验、认知模型、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隐喻等)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注重社会文化、百科知识对于语义理解的重要性。可见二者研究的侧重点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观点、原则和方法基本一致,将两派视为互补有充分理由。笔者亦持这一观点。
戴浩一(1989)将二者有机结合,提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强调从认知和功能两个角度论述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一思路能为将形式和意义两者结合研究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框架。牛保义、徐盛桓(2002)指出:近几十年来,语言解释的路子主要沿着两种思路进行:从语言的形式入手和从语言的功能入手。从功能入手的路子主要经历了三种做法:结构功能主义、语用功能主义和认知功能主义。这三种做法并非互斥,后者不能完全取代前者,三者相互渗透。不过,目前看来,似乎认知功能主义有更大解释力。
二、认知语法与语篇分析
一般而言,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层面,也有研究句子层面的,如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等,而对语篇层面的分析主要属于功能语言学研究范围。近来不少学者,如Goldberg(1996),Sanders(1997),Chafe(1994),Tomlin(1994),Givón(1995),van Hoek(1999),(1999),Langacker(2001)等,大大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他们侧重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语篇,开始在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之间进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证明了两个学派之间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Langacker(2001)尝试用认知语法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语篇。他指出:认知语法一直密切关注语言结构与交互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将其置于中心位置并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加以讨论;认知语法与语篇分析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内在的关系,完全可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对语篇作出适当解释。现简要介绍Langacker(2001)关于运用认知语法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部分主要观点。
1.双极性 Langacker认为句法应研究象征单位,即意义和语言表达两者之间的配对结合。每个象征单位具有双极性,它是概念极和表达极的配对结合体(pairing)。每一概念极是一概念范畴,每一表达极是一音位形式范畴。他在1987,1991,2000年的著作中主要就此在词句层面上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在2001年则将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到话语和语篇分析中,认为一个话语和语篇也具有双极性。一个语话就相当于一个用法事件(usage event:语篇情景中的实际语句,听说双方所执行的一个行为),这些用法事件也具有双极性,包括了概念化和发音活动(They are bipolar,composing conceptualizing and vocalizing activity)。他结合语言运用情景、姿态等将其进一步分析为(2001:146):
图1
图中上方的Speech management主要指:turn taking,holding or relinquishing the floor.Information Structure主要指emphasis,discourse topic,status of information as given versus new.中间的黑体部分表示:更为可见的、具体的、突显的成分,是注意的焦点。
一个象征单位是从语篇情景的实际话语中概括而来的,同样它也必须置于实际话语中才能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分析。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单词单独使用,而总是将其置于一定的话语场景或语篇中来使用,因此Langacker尝试结合当前语篇空间(current discourse space,简称CDS(注:CDS可定义为一种心智空间,包括听说双方共同理解的成分和关系,是语篇流在特定时刻的一种交际基础。)来对实际话语中的象征单位作出总体分析。语篇框架也是一个象征单位,具有双极性:音位极包含了某一种类的语调群,语义极包含同时被激活的信息。可见,“双极性”不仅适用于对词层面的解释,而且也适用于语篇分析。
2.语言单位的连续性 Langacker始终认为语言单位间的切分具有模糊性,词素、词、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很难划出严格的界限(参见注释3)。他(2000:1)再次强调:“语法与词汇构成连续体”(Lexicon and grammar form a continuum.)。Lakoff(1987:582)对此持相同观点。Langacker(2001)认为:这一观点同样也适用于语篇分析。什么要素可抽象出来作为一个语言成分?认知语法认为“用法事件”中任何一种反复出现的共性都可被抽象出来作为一个语言单位。从宏观上来说,一个语言单位也可对应于由一系列用法事件构成的语篇。
3.动态分析与语篇期望 Langacker(2000:376)指出:动态分析一直是认知语法的基本分析方法,几乎可运用于语言结构分析的每一方面,包括语篇分析。他(2001)又指出:在语言结构和语篇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紧密的关系,语言单位是从“用法事件”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结构(可被视为以某种方式修饰CDS的指令)本身包含着语篇期望(discourse expectations)。每个指令包含视窗中的注意焦点,每个视窗代表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一个语篇就是由这种连续的视窗构成。一个语篇中若干视窗的顺序就对应着不断被更新了的CDS,图示如下(2001:151):
图2
黑框表示当前的行为框架,可称焦点框(focus frame),也可称为零点框(zero frame),其前有一个负框(minus frame),其后跟着一个正框(plus frame)。例如therefore就起着一个引导命题期望的作用,基于P1,推导出P2(2001:149):
图3
“瞻前顾后的语篇运作机制”(the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nature)正是认知语法动态观的最好注解。
4.突显(Salience,Prominence) Langacker认为(1991:1):对于语法和语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角度和解释方法。他引入了“意象”(image,imagery)这一术语,后来他在2002年1月25日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现已不用“意象”这一术语,而用"construal"取而代之,笔者拟将其译为“解读”,指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详细度(specificity)、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和突显。
突显原则的基础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运动的图形(飞鸟、钉钉子的工人)比静止的背景(树、木板)更能吸引注意力。在认知语言学中,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概念化过程是受注意力原则制约的。突显的参与者,特别是施事者,很可能成为分句的主语;不很突显的参与者则可能会成为宾语或其他成分;动词的选用要与主语和宾语的选用相协调,并能激起所欲表述的情景场面;若要表达地点、时间、方式等相关因素则可用状语。尽管语言可提供不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但认知结构和原则的基础是共通的(Ungerer & Schmid 1996:280)。
根据Langacker的观点,每一种意象都将一个侧面加于一个基体(注:Langacker(1987:118)认为,词语的意象或意义可由基体和侧面来描写。表达式的语义极被称为述义(Predication),即相当于一个语义结构。一个述义在相关认知域中所覆盖的范围叫“基体”,一个词语的基体就是它能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所包括的范围,这是意义的基础。与其相的是侧面,指基体内被最大突显(Maximally Prominent)的某一部分,成为基体内的焦点,也是词语所标示(Designate)部分的语义结构。
基体是侧面描写的出发点,侧面是对基体内容的聚焦,表明基体的确切指向,一个词语的意义既不完全取决于基体,也不完全依赖于侧面,而在于两者的结合。)之上,这与认知主体的视角、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认知主体从不同的意象出发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便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也就突显了同一情景的不同侧面,如: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主席团坐在台上。
由于它们所基于的“意象”或“解读”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正因如此,真值条件语义学不为认知语言学家所接受,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句子的真值不等于句义,真值条件上的等值,常在现实话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语用效果。上述(1)(2)两例所涉及的真值条件是相等的,但它们所反映出的相对突显度有很大差异,通过不同的“解读”可呈现不同的情景,这是由两句中基体和侧面的差异造成的,同时也证明了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出语义层面上的不同,这就触及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和句法自治假设的核心。Langacker(1991:5)区分出两类不同的突显:a)基体与侧面(Base-Profile);b)射体与界标(Trajector-Landmark)。
语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解读”的问题,也即是一个“突显”的问题,这对于语义学和语法学都至关紧要,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语篇分析。
在口语中,注意窗(windows of attention,即注意框架:attentional framing),主要是由语调来表示。一个语调群,从长度上说,长短适中,由一个或数个单词构成;从音位上说,是一个连贯的语调群,由短暂停顿隔开;从概念上说,它们包含那一时刻心智中十分活跃的信息;从语法上说,它们可能与一个分句重叠。
一般说来,一个语调群与一个分句对应,对应于一个注意窗。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人们可能将一个以上的分句纳入一个注意窗中,或是将一个分句拉开来置于数个注意窗中,此时被突显的内容就会有差异,就涉及到整个表达可被解释成两个注意单位还是一个完整注意单位。例如:
(3)(a)He married her,because she's intelligent.
(b)He married her because she's intelligent.
(c)He didn't marry her,because she's intelligent.
(d)He didn't marry her because she's intelligent.
(a)句中两个分句被置于两个注意框架中,前面的主要分句事件具有独立性,随后的分句解释其理由;(b)句中的两个分句则被置于同一个注意框架中,两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判断。(c)句中的否定焦点在于前面的主要分句本身,其后单独陈述了“没有结婚”的理由。(d)句中的前半句尽管用了否定词,但最可能被接受的解释是他与她结婚了,整个句子被置于一个注意框架中,表达了一个单独、复杂的判断,否定含义被突显在后半句上。
5.批评“建筑构块”论 认知语言学坚决反对客观主义语义观,认为整个较大单位的意义不完全等同于其组成部分意义之和。Langacker(2000:215)指出:语言并不完全表现出其组构特性(language exhibits only partial compositionality)。当把一个语言单位用到一个CDS中来时,其结果不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新增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话语具有“语用”的性质。因此Langacker(2001:165)认为:许多语言结构是不可见的,因为它存在于许多约定俗成的用法之中。但虽不可见,并不是说它就不具真实性,就不重要。许多新增之义尽可在不言之中。如:
(4)Harold has finished his thesis.
该句陈述了一个事实,但当它再增加其他语言单位时,意义就可能发生变化:
(5)Conceivably,Harold has finished his thesis.
(6)Harold has finished his thesis.And I was just elected Pope.
显而易见,这不是两分句意义的简单相加,乃至有了否定所述事实的意义。因此篇章之义不是各分句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可能产生更高一级的新增单位(a higher-order augmented unit),它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从而也就会有新增意义。
三、语篇分析方法实例介绍
以上介绍了Langacker在认知语法的基础上对语篇分析提出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事实上,认知语言学家在进行语篇分析时还提出了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1.语篇构造的基本单位是“关系”,而不是事体。连贯的语篇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分句组成,每一分句突显了一种关系。
2.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建构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cognitive worlds,cognitive-psychological realm of working memory)。这一建构过程通常是基于业已建立的信息,通过某(些)概念的重叠就可建立分句间的关系,而不一定非得依靠形式。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靠找出语篇中词与词之间的连接,而应着重以心智与语篇之间的互动模式、认知世界、百科知识、语境框架等方法,动态地分析指代现象、语句间关系,乃至整个语篇。
近来语篇分析中的所指理论已发生急剧变化,从上下文中寻找代词确切所指的分析方法虽具有一定的实证性解释力,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解释语言实际运用中的所有情况(Emmott:1999)。认知语言学认为不仅要依据语篇上下文中所出现的词语来确定代词等的所指,还需应用“认知世界”的模式,兼顾“已知-新知信息”、“回指”,及“瞻前顾后”等分析手法,来识别定冠词、各类代词、无确定所指表达语的语篇功能,对其作出合理解释。这方面笔者将另文论述。
3.在一个分句序列中,主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业已建构内容的附着点(point of attachment),也是当下正被建构内容的切入点(point of access),多表示语篇中的已知信息。这与认知语法中将主语视为射体或主要焦点参与者的观点相一致,如:
(7)She saw a dog behind the fence.It was growling.
由于前一分句已建构起一个关于“人”、“狗”、“篱笆”的“认知世界”,其后分句的语法主语it自然就在这一认知世界中找到了所指(the dog),并成为新增事件"growling"的附着点;同时它也是这一事件的切入点,等同于射体,是对growling这一被突显过程进行概念化的出发点。
4.人们更倾向于常用某些特殊的句法位置来引入新的语篇参与者,这里举两个非对称性现象来说明:(1)语篇的新参与者更常出现于及物动词后作宾语;(2)新参与者更常作为被拥有,而不是作为所有者被引入。
分句的语法主语在概念上通常作为一个参照点或出发点,特别在使用及物动词的分句中,其主语一般不用来引入新的参与者,如:
(8)(a)?We saw one of the hostages.A mean-looking thug was guarding the poor girl.
(b)We saw one of the hostages.The poor girl was being guarded by a mean-looking thug.
a句中的guard为及物动词,其主语却引入了一个新参与者(thug),因此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而b句则可接受。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可用来引入新参与者(Du Bois 1987;cf.Herring 1989),它往往表示一个运动、姿态、存在:如:
(9)(a)A lion strode into the clearing.Its mane was long and tangled.
(b)Into the clearing strode a lion.Its mane was long and tangled.
(c)There was a lion in the clearing.Its mane was long and tangled.
在b句中地点短语作为概念出发点,尽管其后的语语是新出现的,它可以附着在已建立起来的概念上。c句中表示“存在”的there也有类似功能,它突显了一个抽象的场景,其后也可引入一个新的参与者。
(10)(a) * A lion's mane was long and tangled.It roared.
(b)We found a sleeping lion.Its mane was long and tangled.We tried to comb it out.
在a句中新引入的lion用作所有格,这是不合适的。如果在先前的负框架中已出现过lion,在其后的零框架中则可将其用作所有格。这里还涉及一个概念参照点问题,所有者可作为一个心智切入的参照点,以此为出发点引出被拥有的事体。参照点关系,从本质上说具有非对称性,人们一般通过参照点在心智上来接近被拥有的目标,而不是相反。因此拥有者和被拥有者应与已知信息和新知信息相吻合。
四、小结
Langacker等认知语言学家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对语篇分析作了有益的尝试,这无疑是对认知语言学的一大发展。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所画图形对初学者来说十分费解。倘若是一个较长的语篇,或者是一个变化复杂的语篇,其分析图形会相当复杂。人们不禁要问,本来就很简单的语句或语篇,一看就明白的,有必要分析得这么复杂吗?同时,语篇的组织和结构千变万化,很难设想用几种图形就可分析清楚。在认知语言学或认知语法理论中,要将语篇分析用简便的方法分析清楚明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收稿日期:2002-11-20;本刊修订稿,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