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_张君瑞

张君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0月时间段内经院前急救所收治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0例。所有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组分别纳入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院前急救耗时以及急救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呼救~院前急救耗时为(15.5±5.3)min,呼救~转运回院耗时为(30.8±2.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进行对比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急救处理后致残率为30.00%(6/20),病死率为5.00%(1/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进行对比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院前急救耗时,对降低患者急救后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急救效果

院前急救所面对的患者大多具有病情危重、变化速度快、症状凶险得特点,患者家属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下,若在本环节中对患者的护理与抢救出现误差,则非常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对患者的抢救效果也有非常不良的影响[1]。脑卒中作为占急救出诊率较高的心血管病变,起病后的3h~6h为抢救黄金时间,因此对院前急救的响应以及处理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2]。为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价值,本研究中将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0月时间段内经院前急救所收治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将两组患者急救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0月时间段内经院前急救所收治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0例。所有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组分别纳入2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共12例,女性共8例,年龄范围为46~80周岁,平均为(56.8±2.6)岁;实验组中,男性共13例,女性共7例,年龄范围为45~80周岁,平均为(56.1±2.9)岁。两组患者就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护理措施为: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调动救护车出诊,达到现场后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对症处理后快速转运回院进一步治疗干预。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护理措施为:1)出诊环节:护理人员在接到患者紧急呼救电话后于60.0s内出车,最迟不得超过5.0min。在救护车行驶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或第三者保持电话了解,提前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发病时间,意识状态,肢体活动,以及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家属或第三者的描述,御前判断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分型指导其提前对患者实施简单的急救处理,如适当垫高患者头部,冷敷或冰敷患者头部,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静卧状态等;2)现场环节“护理人员在到达患者发病现场后需要立即患者神志状态,对瞳孔变化进行记录,安排专人负责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应用GCS评分法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转运与抢救护理措施。针对GCS评分<8分的患者,若其意识不清醒或生命体征监测不稳定,则需要现场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异物,松解裤带、衣领等,常规开放气道进行吸痰处理,给氧,有舌后坠表现的患者需快速留置口咽通气道。同时快速建立的静脉通路,经静脉滴注途径给药甘露醇,快速降低患者颅内压。若血压监测值超出120mmHg/220mmHg,需立即用药降压,待患者血压值恢复平稳后方可的进行转运。针对GCS评分≥8分的患者,需立即转运治疗;3)转运期间:针对意识尚可保持清醒的患者,需引导其维持静卧体位,适当抬高患者头部。无自主意识患者在转运期间需要由护理人员给予去枕平卧体位置,同时为预防误吸口腔异物,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根据临床初步判断疑似脑出血的患者需抬高头部30°左右,以缓解脑水肿症状。同时转运期间患者头部应当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以免急救车辆行驶期间因急刹车而导致患者脑部血流再灌注,加重病情。转运期间应当由护理人员专门负责固定并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因震荡导致脑部病变加重;4)接诊环节:转运回院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提前于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取得联系,做好应急准备,简洁且准确的告知患者病情,联系CT/MRI操作室,以确保急诊收治后对患者的抢救可持续且有效的开展。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院前急救耗时以及急救效果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X2检验。在P<0.05情况下认为对比差异显著。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呼救~院前急救耗时为(15.5±5.3)min,呼救~转运回院耗时为(30.8±2.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进行对比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院前急救耗时对比表(min)

3 讨论

脑卒中为一类具有极高致残、死亡风险的心脑血管病变,临床多见缺血性脑卒中病变。有相关研究报道中认为:自脑卒中病变开始,应当尽量在时间窗(即病变后3.0h~6.0h)内对患者进行抢救,以快速恢复患者脑部血供为目的,有效避免脑组织细胞在病变影响下出现坏死。换言之,在脑卒中病变开始后的3.0h~6.0h内为治疗的关键时机[3-4],院前急救必须确保患者在该时间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处理。本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通过对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实验组患者呼救~院前急救耗时为(15.5±5.3)min,呼救~转运回院耗时为(30.8±2.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干预下,能够最为有效的利用接诊、出诊各个环节中的时间,缩短响应以及转运的耗时,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在呼救后尽快得到抢救。同时,本研究中数据结果还反应:实验组患者经急救处理后致残率为30.00%(6/20),病死率为5.00%(1/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进行对比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干预下,能够为患者赢取最佳抢救时机,避免脑组织损伤转变为不可逆状态,缓解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达到改善预后效果的目的。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所得结论为: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院前急救耗时,对降低患者急救后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燕.院前急救对危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558-559.

[2] 万何琴,邓学军,赵剡等.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模式救治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29):52-53.

[3] 吴然.112例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538-1539.

[4] 孟凡娟.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42):313-313.

论文作者:张君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_张君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