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艳[1]2004年在《中国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乡镇财政赤字和过度负债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它不仅仅是财力问题,它还影响到基层政权的建设,也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概念界定 (一) 财政赤字与负债 在对财政赤字的研究中,人们从表现形式上把财政赤字区分为公开的赤字和隐蔽的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超过收入所形成的缺口,这个缺口总是要用货币来弥补的。从历史上看,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叁种: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借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向银行透支。 (二) 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界定 乡镇财政赤字是指在乡镇财政年度决算中支出大于收入的缺口,在具体会计处理时,体现为赤字。乡镇负债一般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有银行贷款、农发基金会或其他基金贷款、统筹中借款和其他;隐性负债一般有欠发工资、欠发公务费、欠付楼堂馆所等基建基金、欠付修路修桥等公益项目资金、财政担保和其他方面可能形成的债务。 二、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现状及危害 据有关资料,1999年,在全国45000个乡级财政中,上解乡镇和自收自支乡镇分别占42%和6%,需要上级补助的乡镇则占52%。2000年,乡镇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占全国乡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是89%和11%。在维持“吃饭”之外还有财力提供公共建设的乡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一般仅仅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有一些乡镇甚至连“吃饭”都不能保证,根本谈不上再提供县乡公共事业建设资金,县乡社会事业发展欠账严重。乡镇负债十分普遍。全国乡镇负债到2000年底己在2000亿元左右。 乡镇债务规模较为庞大,在一些地方,乡镇过度负债的状况仍在继续恶化:一方面,捉襟见肘的财政平衡不了刚性支出,迫使乡镇再度举债,不良信誉更使新的债务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老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利息不断堆积,部分利息被迫转为本金,“雪球”越滚越大,陷入恶性循环。 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危害极大,一是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债务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实现,很难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加重了农民负担。叁是影响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叁、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形成机理乡镇赤字与债务的形成与扩张实际上是长年积累的结果,其原因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乡镇财政赤字的基础原因,另有制度政策的客观因素,也有监管失当的主观因素,但在深层次上则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密切相关。 一是经济欠发达是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基础原因;二是体制上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分税制”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长不规范、税收管理体制的缺陷等等。叁是管理上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转轨不到位,乡镇财政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四、化解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对策选择 大量的赤字和债务,使乡镇财政运行风险日益突出,危及乡镇政权和农村的稳定。解决乡镇赤字与债务的总体思路应是针对其发生的原因而采取标本兼治方式进行,属于体制政策问题的通过改进和完善体制设计、加强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效率来解决。属于运作问题的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加以解决,而且要基于现实,由近及远,注重可操作性。 (一)体制改革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和解决乡镇赤字与债务的契机,适时调整我国的行政框架设置,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从而为建立高效的行政运行体制创造条件,也为根除基层财政困境提供体制保证。 1、逐步将乡镇政府转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消赤减债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2、在确实需要保留乡镇政府的地方,要转换政府职能、精简人员、撤并乡镇。在暂时不易取消或确实需要保留乡镇一级政府的地方,也要尽快撤乡并镇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和财政支出范围,从根本上消除乡镇政府包揽过多、干预过分的格局,从而为乡镇财政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 (二)制度和管理创新 1、建立领导责任制,遏制乡镇赤字与债务。要树立“增收是政绩、消赤字还债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防止“新官不理旧事”的历史瘤疾。 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化现存债务。乡镇赤字与债务的根本性根除是不可能靠硬性行政命令解决的,因此必须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化解乡镇现有债务。乡镇赤字与债务的化解不能只靠乡镇政府“孤军奋战”,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等方式给予乡镇政府必要的资金援助(包括贴息)是合理可行的。金融部门也可以考虑在适当条件下通过停息挂账、免除部分乡镇债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当然,这些措施的采
“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研究”课题组[2]2002年在《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乡镇级财政是我国现行五级财政的基础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近年来乡镇赤字与债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调查研究,探讨解决乡镇赤字与负债的途径。 一、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现状 乡镇财政赤字是指在乡镇财政年度决算中支出大于收入的缺口,在具体会计处理时,体现为赤字。一般来说,乡镇赤字的弥补主要是通过举借债务进行的,成为乡镇的存量债务,举借弥补不足的部分就造成了拖欠(如欠发工资、欠工程款等等),构成了乡镇的隐性赤字。隐性赤字,指已发生而未在决算中反映的赤字,它是必须由财政承担的缺口,一般指财政预算挂账和财政欠预算单位经费(即隐性债务),最终也是乡镇总体债务的组成部
赵小鹏, 夏琛舸[3]1999年在《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问题不容忽视》文中认为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财政赤字和负债额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还影响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因此要把消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财政赤字和负债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地化解这个沉重的包袱。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赤字和负债情况1998年,笔者在湖南某市的几个县和民族乡调查时发现,这些地区的乡镇财政赤字和负债问题相当严重。其中
吴俊[4]2010年在《我国乡镇负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乡镇债务呈逐年上升和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本文针对债务负担沉重、债务风险化解难度最大的乡镇债务进行研究和分析。庞大的乡镇债务规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不利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开展,甚至对基层政权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危害。乡镇债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尽快着手解决。本文以我国乡镇债务风险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乡镇债务的现状、特点,同时介绍了乡镇债务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乡镇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及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影响乡镇债务风险的因素。总体说来,形成乡镇债务的原因错综复杂,而现有的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是产生乡镇债务的根源。论文还构建了乡镇债务风险评价模型,就乡镇债务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就如何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本文主要从财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债务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重点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同时加强对乡镇债务风险的管理。
张立承[5]2003年在《中国县乡公共财政运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收入、支出、转移支付和负债是县乡财政运行的四个基本环节,通过对蕴涵在这4个运行环节中财政压力的产生、集聚、传导和释放等问题的分析就可以完整地揭示县乡财政的运行机理。 本文的论证逻辑是:在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的双重作用下,基层财政承担着大于财权的事权,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标志性改革——分税制实施后,矛盾表现的就更为突出。财政资源初始分配的不协调并没有在转移支付环节中得到纠正。聚集的赤字所形成的财政压力必然地选择以负债作为释放压力的主渠道。 从收入安排的角度看,收入动员型的财政分权恰恰是在迎合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基层财政利益膨胀需要的同时,向地方转嫁财政压力。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对收入安排进行了重新整合。集权化改革对县乡财政运行的深刻影响表现在基层财政的收入重心外移:县本级从预算内到预算外,乡镇级从财政内到财政外。 分析表明,财权的下移伴随着更大程度的支出责任的下移。摆脱运行压力,县乡财政采取的是甩出公共支出责任的应对策略。具体包括:政府间财政、向农民的纵向和向部分职能部门横向叁个层次的“甩包袱”行为。基层财政运行过程中存在内生高效动机和外生低效安排的矛盾导致困境下的县乡财政支出行为异化。对困境下的基层财政行为从财政范畴之外给出了一种解释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本文观察到两类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教育和卫生,其供给轨迹变动情况截然相反。论文还选取贫困地区的县级财政定量分析了财政赤字对公共支出结构变动的反作用。 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主导权在上级财政,这不仅仅体现在县级对上的财政行为中,在县对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中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分税制后,中央财政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支持财政资源的再分配。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揭示出,随着财政级次的降低,基层财政在政府间财政关系中所处的劣势逐渐明显。 经过“承包制”和“分税制”后,地方与中央财政利益的界定已经相当明确。地方财政没有发债权,这是因为中央财政担心在单一国家信用体系下承担地方财政负债的连带偿还责任。中央财政不愿意改变既定的事权和财权搭配构架,只能被动接受基层财政负债的事实,即负债是现阶段基层财政压力缓解的必然渠道。本文分析表明,国家信用体系的纽带作用会使得乡镇财政在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重新整合后更倾向于向农村信用社负债。这种非理性行为又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对负债问题较为全面的分析也是论文区别于已有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缓解中国基层财政压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朱忠明[6]2004年在《我国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乡镇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突出,无论是在浙江省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乡镇赤字和债务面广、量大、发展很快,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危及社会稳定;制约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 导致乡镇赤字及债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侧重于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认为乡镇政府职能的越位;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缺损;以及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是乡镇财政出现赤字与债务的主要原因。当然,乡镇经济发展缓慢,财源基础薄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能否有效解决乡镇赤字与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以及公共财政理论,试图从制度分析角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本文认为,必须合理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深化乡镇政府的改革,同时要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乡镇赤字与债务问题。
刘谊[7]2005年在《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共解财政难题”己引起各国的重视。而财政难题中的难中之难,在于财政风险问题。它既是现代财政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沿。财政风险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虽然地方财政风险多数情况下集中在局部地区,只对区域性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但作为国家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财政系统的稳定运行将间接影响到中央财政的稳定与发展。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财政风险的理论探讨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对财政风险问题的纷争也一直没有停止,并产生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理论和观点。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多数的研究仍集中在中央财政风险问题上,对地方财政风险的研究不多,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作者希望对地方财政风险理论及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开地方财政风险之谜。 作者以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涵、分类、特征、成因、防范为主线,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叁大类地方财政风险为辅线,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系统回顾国内外风险理论、政府债务理论以及财政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作者首先阐明了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涵、分类、表现及特征。然后,借助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地方官员举债行为、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以及政府与公共风险的辨证关系等角度出发,分别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的形成机理。随后,作者结合地方财政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现状,分别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因素、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因素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公共风险因素叁个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建立了地方财政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基于AHP 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03 年地方财政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计算结果,作者借助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和AMOS 软件提供的结构方程分析功能,论证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和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这叁类地方财政风险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最后,作者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叁类财政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作者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作者力图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进行全面的剖析。首先,作者论述了依靠地方政府举债来满足地方公共品生产融资需求的合理性。其次,作者基于尼斯坎南的官僚体制模型,分析了在“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最大化”、“地方政府官员效用最大化”以及“在具有偿债压力条件下地方政府官员效用最大化”叁种假设条件
吴姗姗[8]2012年在《乡镇政府财政风险的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指出乡镇政府财政担负着维持乡镇政权运转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方面担负着关键角色。但近年来,乡镇政府财政面临着债务沉重、赤字不断增加,财政风险日渐加剧的危险局面。因此,合理、准确的评价与预测乡镇政府债务风险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由乡镇政府财政的职能与现状入手,总结了我国乡镇政府债务与财政风险的特征,并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与债务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借鉴金融风险预警的早期经验,本研究构建了应用于乡镇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该指标由若干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单独风险指标组成,主要包括: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债务率、债务依存度、债务增长率、偿债率以及债务逾期率。综合评价指标由上述单独指标加权计算获得,各指标在财政与债务风险中的权重则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获得。本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乡镇政府财政风险预警模型,并基于Matlab语言编写了可视化用户界面,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计算与验证,调整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完善并优化程序算法,实现预期指标的最终预测。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研究构建的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以青岛市属的八个乡镇为实例,并确定了各单独风险指标的权重。以2005年至2010年的八个乡镇的样本数据为输入,对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施训练,以2011年的实际统计结果为依据,校验了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进而完成了2012年的各指标的先期预测,据此相应的提出了防范与化解乡镇政府财政风险的针对性政策措施。通过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的计算分析,对比乡镇政府财政状况的宏观评价表明,本研究构建的该指标可避免单指标评价体系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能够更好的反映乡镇政府的经济财政状况,表征乡镇政府的财政与债务风险程度。BP神经网络计算模型较为可靠实用,但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黄玉勇[9]2008年在《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与对策》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财税体制、职能设计等问题,乡镇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债务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债务压迫下,部分乡镇筹办乡镇企业以增加本级收入,但企业运营不善又导致新的负债;有些地方采取减少公共产品供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部分的乡镇都曾经增加对农民的税费征收来缓解债务危机。但2006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向农民转嫁财政危机的途径被切断,乡镇政府债务问题更加突出,深层问题伴随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的加剧而逐渐暴露。巨额债务使乡镇财政运行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甚至成为破产财政。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叁农”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纵观乡镇债务的形成与发展,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讲,还是制度的原因,是国家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导致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短缺,产生借贷需求,最终形成债务。从具体的层面上看,主要有: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权与事权的错位,财权向上集中、事权不断下移;农村税费改革产生财政缺口;农村经济相对萎缩,财政收入减少;乡镇政府财政行为失去应有的约束,导致开支突破预算等等,产生债务需求。本文先界定什么是乡镇政府债务,通过统计和分析G省(自治区)NN市DS镇和DD镇政府债务情况,指出了我国乡镇负债的规模、资金来源、借款用途以及乡镇负债的特点和负面影响:第一,乡镇债务造成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下降,出现局部治理危机。第二,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第叁,严重的乡镇债务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接着论述乡镇政府负债的直接原因,并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对乡镇债务的形成机理从乡镇产业模式、财权与事权不平衡、农业税改革的负效应、社会二元结构、小农文化思想等方面挖掘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源;最后通过探讨化解乡镇政府债务的难题、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提出化解乡镇政府债务的措施:破除新增乡镇债务形成的机制;事权、财权相统一,规范转移支付,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发展,培植税源,增强乡镇经济实力;减少预算及财政管理级次;推进乡镇撒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等。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乡镇债务实际统计难度,本文没有将乡镇债务细分为显性和或有显性、隐性和或有隐性债务,因此在论述过程中稍显简单化,但本文认为不影响对主要问题的讨论。
牛竹梅[10]2002年在《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乡村债务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乡村债务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进而关系到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本文以中国乡村债务为研究主题,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乡村债务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探讨。通过对乡村债务的性质、特征;乡村债务存在的理论依据;乡村债务形成的渠道方式;乡村举债决策的依据;乡村债务适度规模的确定与衡量;乡村债务的清偿;乡村债务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本文试图达到二个目的:一是通过中国乡村债务理论的研究,尝试构建中国乡村债务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过度负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通过中国乡村债务实践的研究,探讨中国乡村债务变化的规律,创新中国乡村举债筹资途径,为现阶段中国乡村过度负债消减与清偿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全文共由7章组成。除第1章绪论外,第2章为第一部分,主要对乡村债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包括:乡村债务概念;乡村债务主体: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乡镇企业;乡村债务特性:复杂性、时期性、广泛性和敏感性;乡村债务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乡村债务的历史考察。 第3章至第6章为第二部分。第3章从债务形成角度,对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渠道、方式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家庭联产承包后的中国乡村举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中国乡村举债机制的基本思路。第4章从提高资金配置效益,乡村举债决策的依据或条件的角度,对乡村举债决策的风险、成本、效益和信用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乡村举债的最低成本界限,乡村债务资金的成本以及乡村债务最佳资金结构的计算方法,指出了乡村债务约束机制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国乡村债务约束机制的基本思路。第5章从乡村债务规模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而设计了衡量乡村债务规模的指标体系并根据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衡量乡村债务规模各指标的警戒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乡村债务规模的状况进行评价,提出了控制中国乡村债务规模的基本思路。第6章从现阶段中国乡村负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中国乡村债务消减与清偿的目标模式,制订了不同阶段中国乡村过度负债消减与清偿的基本目标:年度目标和3年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的基本思路。 牛竹梅: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 第7章为第叁部分,从制度方面,探讨了国家应如何加强对乡村债务的监督与管理。在对中国乡村债务监督管理机制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乡村债务监督管理的基本框架。 本文通过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中国乡村债务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指出了现阶段中国乡村负债的基本概况一全国适度,局部过度;考察了影响乡村债务变动的因素;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改革不配套;遏制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蔓延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中国乡村债务的形成机制、约束机制、清偿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以及中国乡村债务的适度规模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明确指出中国乡村过度负债问题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乡村债务是处于中等发达水平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改革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不规范,信用约柬软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乡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的现状,以及国家长期以来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是现阶段中国乡村公共产品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现阶段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不规范、债务约束机制软化是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以及债务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提出中国乡村债务特别是乡村过度负债消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理论作指导,必须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研究分析了乡村债务的形成动因、形成途径、适度规模、清偿方式、监督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国乡村利用债务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乡村举债机制、偿债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全面构建了中国乡村债务的理论体系。 在对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责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财政体制、政治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建立了遏制乡村过度负债继续蔓延和消减乡村过度负债,的目标模式,即国家通过免除乡村一部分财政借款和加大对乡村财政的转移支付承担部分乡村债务的清偿:通过注销乡镇企业或村级组织无力偿还的“死帐”,金融机构承担部分乡村债务的清偿:乡村通过将债务清偿列入预算,建立偿债基金,承担部分乡村债务的清偿。 在对中国乡村债务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债为借鉴,设计了适合中国乡村实 2
参考文献:
[1]. 中国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问题研究[D]. 李秀艳. 吉林大学. 2004
[2]. 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研究报告[J]. “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研究”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2
[3]. 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问题不容忽视[J]. 赵小鹏, 夏琛舸. 中国财政. 1999
[4]. 我国乡镇负债问题研究[D]. 吴俊. 湖南科技大学. 2010
[5]. 中国县乡公共财政运行机理研究[D]. 张立承.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6]. 我国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问题研究[D]. 朱忠明. 浙江大学. 2004
[7].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刘谊. 重庆大学. 2005
[8]. 乡镇政府财政风险的评价与预测研究[D]. 吴姗姗.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9]. 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与对策[D]. 黄玉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08
[10]. 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D]. 牛竹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财政赤字论文; 地方财政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债务承担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基本面分析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