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关报到产业经济报——机构改革后行业报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机构改革论文,机关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开始建国以来的第四次大调整,有的部委撤销了、合并了,这些部委原所属的行业报将如何面对这场重大变化?曾经作为国家部委机关报的行业报出路何在?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决定了报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符合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尽管形势如此严峻,但更多的行业报人宁愿把这看作是一次机遇,是这个改革的时代为行业报提供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正是在这种双重背景下,行业报选择了从部委机关报向产业经济报的转变,并由此展开了行业报的第二次创业。
转变报纸职能 重组报业结构
行业报在我国历史并不算短,但是早期的行业报作为由社会行业组织主办的、以报道本行业内部政治和业务活动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数量不多,报道面相对较窄,影响也不大。1978年以前,我国仅有五家行业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业报迅速发展。现在的情况是,国民经济分成多少个产业,基本上就有多少家行业报(也称为产业报)。
在我国的经济类报刊中,除了综合性经济报刊外,为数较多的就是产业经济报。与国外同类报纸相比,我们的产业经济报发展历史不长,发展速度很快。目前,中央一级的产业经济报已有80多家,拥有近5000名从业人员,期发600万份,全年各种收入达8亿多元。产业经济报这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新崛起的报业群体,在宣传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传播产业经济信息、报道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准确的定位是报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确定产业经济报的市场定位,需要对中国报业市场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认清市场有无此发展空间。中央级产业报多由国务院各经济部门、企事业机关单位或行业团体主办。过去其主要职能是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代表行业主管部门发言,宣传各有关产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部署和指导工作,并作为联系本产业群众的桥梁,担负着全产业的信息总汇、参谋、顾问的职责,行使机关报的职能。机构调整后,尽管部委撤消了、重组了,产业报的机关报职能不复存在了,但是产业系统还在,产业和职工对报纸的需求还在。而且,专业性的产业经济媒体由于对沟通专业经济信息、促进专业经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和特定的服务对象,因而拥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宏观调控,因此,从长远看,这类媒体不是多了,而是不足;现有的产业经济媒体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明确自身定位,研究读者需要,调整报纸职能,优化报纸结构,就成为产业经济报的首要问题。产业报本身就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产生的,市场经济并不拒绝产业报,关键在于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改革体制,拓展生存空间,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
即使是保留的部、委、办,也面临着职能的转变和调整,为数不多的几家仍以机关报身份存在的产业报,也同样面临着转变职能的问题。管理机构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需要通过媒体来实现,企业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媒体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间的中介之一。企业对报社的需求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这就为产业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尽管各报境遇不同,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道路:自觉走产业经济报之路,淡化机关味,强化信息味、行业味、经济味、新闻味,使报道内容更加深刻而接近实际,信息传播更有针对性。
产业报中较早面临困境的,也恰是后来发展较为迅速的几家。1988年,因部委合并,中国电子报失去了作为机关报的地位。在措手不及中,中国电子报被迫走向市场。1993年虽然又恢复了中国电子报的机关报头衔,但是,已在市场竞争中成熟起来的中国电子报已不满足于机关报的生存状态了,激烈的竞争也不允许他们退回到从前。1994年,中国电子报开始提出以退为进、面向行业、面向市场的办报思路。那时还没有人公开提出行业报要转型,中国电子报这种面向市场的办报思路即是隐含的转变职能的设想。从四年来的实践看,如果中国电子报不是提前转变自身职能,参与市场竞争,很可能早已在蓬勃发展的电子报刊市场中惨遭厄运了。
如今依旧是国家体改办机关报的中国改革报,并没有因为背靠的“大树”没有倒就高枕无忧了。他们在淡化报纸的机关味,面向市场办报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即:在形式上突破机关报板起面孔的模式,改善报纸版面的服务功能;在内容上突破传统的工作经验式新闻,强调多写观点性新闻和信息性新闻;在方法上突破严肃的宣传,鼓励严肃的新闻,以摒除以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宣传色彩过浓、新闻色彩不足之弊端。目前,中国改革报已在海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主要是因为该报大量的信息性新闻和前瞻性观点被许多国外报纸、通讯社转载。该报副总编辑王清宪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报纸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职能,从而能够站在读者的视角报道新闻,而不再是从总结工作的角度办报。
拓展办报思路 面向广阔市场
寻找和科学实施定位都必须摆脱旧的办报习惯和思维模式。
产业经济报适应现实是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产业经济报必须拓展办报思路,才能真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拓展报道领域。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今年的产业报工作会议上说:你们虽然不是机关报了,但还是产业报。产业经济报不要仅仅局限于行业原有的领域,应该面对新形势,拓宽报道领域。
确立了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的中国化工报人,在不断拓展报道领域中,将过去一直被列为相关行业的石油、石化、医药化工和日用化工等也纳入了“大化工”的报道范围,因而较早地实现了报纸从化工系统的“系统报”向大化工行业的产业经济报方向的转变。
中国民航报是部委机关报中创刊较早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没能跳出民航看民航,致使报纸质量和发行量一直徘徊不前。1995年,他们认识到这种自己办自己看的封闭式生存状况不可能使报纸在经济改革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研究市场,拓展思路,终于瞅准了机上读物这一尚有很大空间的领域进行开发,并由此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首先,他们连续两次通过增刊扩版,丰富了报纸的内容,将中国民航报从功能单一的民航机关报变成了一份身兼机关报与机上读物双重功能的报纸。而后,他们陆续创办了《蓝天周末》、《航空旅游》等几份“报中报”,既传递了管理部门的声音,又加大了信息量,为乘客提供了一份高雅的休闲读物。报道思路的拓展还引发了发行战略的重大转变。中国民航报从机关走入机场,又走上飞机,成为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班机读物。这一举动不仅迅速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而且促使报纸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成功的实践使他们准备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再迈出新的一步:由于机上机下人员阅读需求不同,中国民航报社准备将原有的一张报发展成为两张甚至是多张报,分别服务于不同的读者群,从不同层面拓展报道领域和市场空间。
二、拓展报道内容。产业经济报如果过分专业化,就有可能因报道内容的单调而失去读者。但是,如果一味地与综合类报纸在时政新闻上展开竞争,也等于是把自己引上绝路。产业经济报在拓展报道内容时,应站稳行业立足点,保持鲜明的行业特色,寻找产业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开掘深度报道,才能准确地体现自身的特色,产业较强的社会辐射力,获得任何渗透到这个行业中的其它媒体都无法取代的新闻报道上的权威性。
目前,一些产业经济报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坚持报纸特色、拓展报道内容的有效途径,即:寻找各自行业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结合点做文章,创办具有行业特征又具有社会广泛性的子报或副刊。
中国轻工报曾一度改刊为消费时报,并进入了报刊市场。1995年,当他们被改回轻工总会的机关报后,报社的广告收入迅速下降。在艰苦经营主报的同时,他们创办了购物导报。这张面向市场的报纸,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仅有20名在编人员的情况下,每周出刊100多个版,1997年全年广告收入500万元,并被评为首都最受市民欢迎的报纸之一。中国纺织报创办的服饰报,在纺织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定位,成功地寻找到了本行业和普遍百姓生活的结合点,成为产业经济报走向市场的成功范例。人民邮电报创办的中国集邮报因其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为报社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中国劳动报于今年“两会”期间创办的职业导刊,因切入再就业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而成功地走上报摊,成为报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电子报今年3月新创刊的电脑商报在电脑供应商和用户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其专业化的服务,亦在短短数月内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调整运转机制 发展报业经济
在产业报内部,以往的许多经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的需要。报社要保持后劲和潜力,持续长足发展,必须调整结构,健全制度,积累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发展报业经济,增强报社的活力和竞争力。
1.调整内部机构,强化市场意识。
在新的条件下,报社不能再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而要实现完全自收自支,这就要求报社加强内部管理、调整机构设置、严格管理制度、强化市场意识、引入竞争机制。
精兵简政,改革机构设置,这是加强内部管理的第一步。
中国化工报在机构调整中,将原来的14个处室改革成了四个大部,即:营销本部、情报信息本部、编辑制作本部和管理本部,打破了以往报社按采访领域划分的界限。创刊13年,中国化工报已达到3000万元资产的规模。
计算机世界报社作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合资报社,借鉴了国外报业的管理经验,精兵简政,机构设置不搞大而全,报社只设立采编部和广告推销部,而将排版、印刷、后勤、行政等事务全部委托给其它单位代管,报社成为一支轻骑兵,既简化了管理,又非常活跃,可以快马前行。报社总共不到200名员工,就完成了产值2.8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报业人均产值和利税之最的佳绩。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效益。不少产业报在完善内部机制的同时,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竞争、奖励、约束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了职工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出人的内在动力。
2.事业成败,关键在人。
人才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因此各报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同时注重感情投入,增强报社凝聚力。
中国电力报社提出了人才致胜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工程和凝聚力工程,一方面通过培养、锻炼、引进一批尖子人才,提高全员素质,鼓励人才成长,力争培养出一批新闻写作上的“一枝笔”,经营上的项目经理,管理上的决策者;同时,通过增加感情投入和物质投入,最大限度地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用事业凝聚人心。
3.筹建报业集团。
目前,许多产业经济报都不限于一社一报,筹建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多家报社争相谈论的话题。
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是以计算机世界周报为龙头,以国际电子报、微电脑世界周刊为骨干的新闻出版企业,它以报业为主业,立足信息产业,用多报多刊为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业务,是筹建报业集团的中央产业经济报中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一家。
中国石油报在组建石油报业集团管理模式的探索中,已初步形成了一报为主,四报、四刊并举的格局。他们计划用几年时间逐步建成一个中国石油新闻信息中心,既是政治性很强的舆论信息集团,又是以报业为主体的经济实体。
中国化工报计划在现有的两报两刊的基础上,在一两年内创办一两张子报的同时,通过联合、兼并行业内杂志和地方化工报纸的方法,组建中国化工报业集团。
崛起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产业经济报,正在经受国家政治体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