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块论文,新课程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即课程中除了设置共同必修模块外,还分层次、分类别设置了多样的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由于选修模块涉及的领域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新,学生学习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搭建桥梁,进行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做初步的探讨。鉴于篇幅所限,地理选修课程涉及的七个模块难以一一列举,本文主要选取其中三个模块,即“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及“城乡规划”举例和说明。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处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问题,首先要能正确认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地理新课程对必修模块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在内容上做了一定的精简,设置的内容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将涉及地理学科中的一些分支领域,以及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内容纳入到了选修模块中。这样,使地理课程内容的知识领域有所拓宽,实践性也有所增强。例如,地理选修模块中的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在地理学科中都是重要的分支学科领域。这些选修模块也都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门类关系、内容关系和课程水平的关系上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不是主次关系,也不是主从关系,选修模块不是必修模块的陪衬,更不是附庸,两者具有同等的课程价值;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必修模块侧重于学术理论性的课程内容,选修模块侧重于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二、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衔接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有着密切的联系。衔接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着眼于两者内容上的联系,进行知识体系上的贯通和内容上的整合。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衔接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衔接教学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选修模块学习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必修模块中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促进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衔接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1.构建知识框架,促进地理知识的有机整合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学生是否能获得新知识取决于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已有知识,以及在认知结构中是否建立起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衔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机整合,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旧知识也得到提升而成为新的知识。
“城乡分布”内容整合框图
在进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知识整合时,教师可以采用框图的形式来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这样的框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已学过的知识在新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已学的知识,来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城乡规划”中的“城乡分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内容与“地理2”中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并以框图的形式加以表达(如下图)。这样,教师在讲授“城市空间形态”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内容,并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入手引入到城市的形态特征。同样,在分析城乡布局时,先让学生回顾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城镇从等级规模、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等方面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抓住知识结合点,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所谓知识结合点是指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都涉及的,但在内容上有所深入和拓展的知识。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内容上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重复再现,例如,“城乡规划”中“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地理2”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基本一致。二是拓展延伸,例如,“海洋地理”中“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是“地理1”中“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拓展和延伸。“城乡规划”中“城乡发展与城市化”是“地理2”中“城市化”的拓展,“城乡分布”是“地理2”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的拓展。三是渗透融合,例如,“环境保护”中大量内容在必修模块中都有所渗透,“地理3”中所涉及的许多案例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的教学案例。
教师在进行衔接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知识结合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结合点,因势利导,从旧有知识入手,通过思维引导,逐步推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重复再现的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并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那些在必修模块基础上拓展延伸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已学的知识入手,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在问题的解答中使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海洋地理”模块中“洋流”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洋流的概念、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提出“洋流是怎样形成的?”的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能较容易地将洋流和大气运动(盛行风)联系起来,进而理解世界洋流主要受大气运动即风力作用形成,被称为风海流。此外,教师还可以由“必修1”中“世界渔场的分布”的内容引入,让学生回答“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和其他渔场一样吗?”,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补偿流。对于在必修模块中有所渗透的内容,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地理实例或者案例到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或者将其中一些内容作为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来分析、解答选修教学中涉及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时,教师可以结合“必修3”中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关注社会实际,贯穿人地关系主线
与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样,选修模块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其中,涉及的内容或侧重于某一类的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旅游开发与旅游活动、海洋开发与利用等;或侧重于某一些区域,如城市与乡村、海洋与海岸带等。在衔接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必修模块中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规律来分析选修模块中所涉及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用必修模块学习中所培养的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观念,来进一步认识选修模块中所涉及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人类在发展经济(城市发展、工农业发展、海洋开发等)或追求精神享受(旅游活动)过程中,如何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面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城市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人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措施。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要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合理铺垫,巧用类比,深入浅出
教师要注重学生认知的渐进性,遵循由易到难,不能一蹴而就。对于课程中较难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设“扶梯”,设置知识上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理解难点,进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进行知识铺垫时,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用来类比的知识在内容或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类比,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将新旧知识的相似性揭示出来,进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旅游地理”中“旅游规划”是难度较高的内容,其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在本模块中是最高的,同时综合性和创造性也要求较高。针对这个难点,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让学生联系“必修2”中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有关知识,回顾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再引导学生认识,虽然旅游景区不同于工厂,但考虑的因素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原料、燃料(旅游资源)、市场(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而理解旅游景区有哪些基本要素。同样,也可以结合工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知识来理解如何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和设计。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地理新课程,用系统的观点去解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积极探索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衔接教学的有效途径,以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深化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