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效果研究论文_黄芳菲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的病历资料,判断可能影响其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类型。结果:的单因素分析: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伴基础疾病、术前健康教育状况可对AMI患者PCI术后疾病不确定感产生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AMI患者PCI术后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伴基础疾病、术前健康教育缺失。结论:临床护理应将高龄、文化程度低、伴基础疾病患者作为重点监察对象,做好术前健康宣教,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CI;疾病不确定感

前言

PCI是临床治疗AMI的常用方法。临床实践证实,部分AMI患者容易因相关因素影响产生疾病不确定感,进而影响PCI的疗效及预后[1]。为了确定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其中,男,41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0.7±2.1)岁。

1.2方法

选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文版)评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的病历资料,判断可能影响其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类型。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患者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评价方法

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评价量表由复杂性、不确定性2维度构成。计分范围:25-125分。患者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评分标准:高疾病不确定感:63-125分;低疾病不确定感:25-62分。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为统计工具。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77例患者中,共19例患者的评分结果显示为低疾病不确定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伴基础疾病、术前健康教育状况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不同(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

3讨论

疾病的不确定感通常是指患者由于对疾病相关事物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其环境适应能力出现严重下降,对疾病的转归质量也形成了威胁。同时,部分患者不能够实现对自身心理的积极调试,使得患者始终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这也对其治疗效果的提升形成了限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确定感处于较高水平,考虑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病情进展等掌握不足;(2)患者对疾病诊断机制和治疗的有效性充满怀疑;(3)患者对自我护理知识掌握不足,认为疾病随时有可能复发,这也加剧了患者的不确定感[2]。由于患者在疾病发作至转归的全过程均具备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感,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通过完善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疾病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将患者产生不确定感的原因作为参考依据,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疑虑。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确定感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的共识,患者一旦产生不确定感,容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刺激,容易加速患者病情的演化,导致不确定感与疾病进展相互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好综合评估工作,辅助患者建立起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疾病不确定感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不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迅速康复。若患者不明白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机制,容易导致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不利于促进治疗方案价值的充分发挥[3]。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存在差异,本研究分别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其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MI患者PCI术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的不同主要与年龄、文化程度、伴基础疾病、术前健康教育缺失有关。为了提高AMI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其预后,可根据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建立护理方案:(1)确立重点监护范畴。根据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将高龄、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伴基础疾病AMI患者纳入重点监察范畴。(2)实施疾病不确定感干预。常规干预:护理人员应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我,予以自我情绪积极的调整,使患者在出院后对自我护理管理提供方便,引导患者适时运动,确保患者心理水平处于健康状态,实现对患者预后质量的改善,从而充分彰显PCT手术的重要价值。重点监察范畴患者:根据高龄患者的兴趣偏好实施疾病不确定感干预,通过沟通了解其对疾病及PCI手术的认证,并采用合理干预方法纠正其认知偏差;对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AMI患者,选用口头宣教法联合播放AMI、PCI健康知识视频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以避免术后患者的高疾病不确定感影响其预后。对于伴基础疾病的AMI患者耐心为患者讲解AMI相关知识及PCI手术的疗效、安全性,促使患者理解基础疾病对AMI治疗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医院应做好AMI患者的临床护理,于行PCI术前,根据患者是否属于重点监察范畴,选用不同干预方法进行护理,有效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进而预防高疾病不确定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艳丽,王平东,赵旭.通络护心方联合抗凝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疗效及对血浆sICAM-1、心功能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7):1245-1248.

[2]鲁谦,刘鹃锋,徐慧琳.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足量阿托品预处理抑制再灌注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19):60-62.

[3]付宝,苏毅,马欣.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8,26(07):107-108.

论文作者:黄芳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效果研究论文_黄芳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