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信息网络传播的拼图机制_网络传播论文

网络传播碎片信息的拼图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拼图论文,碎片论文,网络传播论文,机制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去中心化”传播冲击了传统媒体垄断的单一传播渠道,形成了以自传播为主导的传播格局。目前,网络信息碎片化研究非常丰富,但网络碎片信息的拼图化研究存在不足[1],拼图机制研究尤其欠缺。网络传播研究的深入必然要求厘清网络碎片信息的拼图机制。本文立足网络个体、网络群体、意见领袖、专业媒体和政府机构等传播主体,分析各传播主体的拼图行为,阐明信息拼图的主要机制,以建构网络碎片信息的拼图机制体系。

       1 网络个体:散点式拼图机制

       网络个体作为网络传播的最大参与群体和碎片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其对网络信息的信任与质疑构成了网络传播的双面动力。网络民主是网络个体传播权益的制度保障,其施行必然推动网络自净。网络个体数量巨大且散点分布,呈现散点式拼图方式(见表1)。

       1.1 散点传受:生产—传播拼图机制

       自媒体时代,公众通常是信息的最先发现者和网络传播者,数以亿计的公众呈散点式分布和网络传播工具的广泛运用,使公众能直接将所见所闻经过简单编辑,在第一时间上传至网络,开启碎片信息的拼图进程。

       1)分散生产拼图。离散分布的与网络传播技术相结合的海量公众,极易成为网络信息的第一生产者和传播者。眼球信息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他们以散点式独自挖掘关联信息,结果使信息呈现出碎片化表达、散点式分布。可见,公众的信息需求推动了非协同挖掘的散点式社会化信息生产模式的形成。

       2)分散传播拼图。眼球信息出现后,散点公众开始关注、传播和评价这一信息。多网络媒体交互使用,背景链接、深度解析等内容有效嵌入,传播链条不断延长,卷入更多散点网络用户,传播模式表现为多路径接力式传播[2]。社会关注为网络传播提供强大动力,提升了传播速度,丰富了拼图信源。

       网络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与受众一体化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地位。网络用户散点化推动了信息供给和传播的碎片化,信息碎片的解读、筛选、重组和传播,启动了网络传播的自拼图。

      

       1.2 散点判断:信任—质疑拼图机制

       散点分布的网络个体信息判读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对信息的信任和质疑各不相同,且信任和质疑呈现分散状态,直接影响到网络传播拼图,具体分析如下:

       1.2.1 分散信任拼图 网络信息生产挖掘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信任度制约传递效果。信任度是信息接收者相信并接受信息的表征,以及信息传受者间互动的重要基础[3]。缺乏网络引导的网民信任呈多元分散状态,其拼图方式表现如下:

       1)盲目性信任拼图。海量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散点网民对信息真伪多不善分辨,个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兴趣、阶层属性等影响信息关注,如此传播信息必定体现出信任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2)诉求性信任拼图。虚拟网络是具有共同诉求的陌生人社会自组织系统。诉求本身具有不同的目的、利益和价值等,具有分散性特征。当网络信息符合受众诉求时,受众就会认同这一信息。因而这种信任是分散的诉求性信任,其传播拼图也体现为分散性。

       3)选择性信任拼图。网络传播中的公众信息选择表现为甄别信息真假、价值正误,公众分析信息本身、传播目的、传播价值等,以确定是否进行传播。由于公众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不同,信息认知水平也有差异,其选择传播的信息呈离散状态,信息拼图因此各不相同。

       1.2.2 分散质疑拼图 信任的反面是质疑。网络信息存在很多碰撞和冲突,由此会引发散点网民的分散质疑,这种分散质疑有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拼图,其质疑拼图包括如下:

       1)事实性质疑拼图。网络信息大量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信息冗余、真伪并存。由此,公众对部分信息产生常识性、自觉性和逻辑性质疑,肯定引发质疑信息的分散发布、告知或求证,这种多点质疑有助于澄清信息真伪、净化信息环境和促进信息拼图。

       2)价值性质疑拼图。价值性信息质疑包括信息本身价值和传播者价值观的质疑,价值分散性质疑会导致受众从对信息内容的怀疑上升到对传播者目的的怀疑,甚至从事实性信息的否定发展到价值性信息的否定,有利于从事实性信息揭示信息背后的真相和目的。

       1.3 散点自治:民主—自净拼图机制

       网络传播赋予散点分布的网络公众平等的信息生产、传播和监督权力,使分散民主率先在网络传播中得以实现,推动网络自净功能的形成,两者对网络传播拼图具有推动作用。

       1.3.1 分散民主拼图 民主拼图机制本质上是公众为维护自身网络传受权益而促进信息整合的机制,非组织化的网络公众民主表现为分散民主,其拼图方式表现如下:

       1)自觉参与拼图。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的传受体系,公众平等参与网络传播,提升了公众的传播参与意识;“数码相机+手机”的信息生产模式使散点公民成为信息发现者、供给者和传播者;同时,社会化、个体化、无组织的公民微传播汇聚起强大的拼图力量。

       2)民主传播拼图。作为信息的生产、传播和监督者,分散公众不再是单向被动受众;去中心化和碎片化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地位平等化、速度瞬时化、能量集聚化,推动了网络信息生产、传播、监督的民主化和碎片信息的自净化,成为网络传播拼图的保障机制。

       3)权力分配拼图。新媒体消解传统权威话语中心,重新分配了传播权力,公民被赋予更多表达权和传播权,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离散的网络公民可通过协同创作,汇聚散点个体力量,相互补充和彼此纠正,形成网络自净功能。维基百科就是散点协同的经典范例。

       1.3.2 分散自净拼图 互联网是碎片信息的发源地和多元民意的发泄场。网络散点信息存在生产、评价、传受等矛盾,这些矛盾推动了碎片散点信息的自净和拼图。

       1)生产矛盾拼图。从网络信息生产看,某一主题信息生产包括离散主体多角度分析、解读和传播,描述的事实、观点和价值也会大相径庭,这将推动公众对事实真相探究的热情和勇气。可见,信息生产矛盾是信息自净化和拼图化的原动力。

       2)评价矛盾拼图。信息生产目的在于传播,传播必然引发各种评价,而生产矛盾导致引发评价差异,即使是同一信息也会引发不同评价。评价矛盾推动了信息传受者的反思,促进网络信息自净,推动信息的传播和拼图。

       3)传受矛盾拼图。离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传播存在差异,差异源于对源信息认知、修改和再传播异化[4]。这种差异势必推动网络受众去寻求信息矛盾的原因,跟踪并传播相关信息,进行网络互动协作,形成网络自净功能,推动碎片拼图。

       2 网络群体:集群式拼图机制

       网络群体是网络公众集群,它推动网络散点式拼图向集群式拼图转变,表现为眼球拼图、分层拼图、认同拼图和嵌套拼图等机制(见表2)。

      

       2.1 信息集群:眼球拼图机制

       赫伯特·西蒙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当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眼球)才是稀缺资源。眼球效应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获得醒目与轰动的传播效果,强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在网络传播中尤为突出。

       眼球效应关注的是注意力,能够吸引注意力的网络信息包括描述新现象、新发现、新证据等事实性信息点和具有独特见解、全新观点或不同立场的评论性信息。这些信息极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他大量信息则容易被忽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网络信息自主筛选的结果,它奠定了眼球拼图机制的传播基础。

       具有眼球效应特质的信息容易成为传播聚焦点,并生成以此信息为中心的辐射式传播。这种辐射式传播引发网民对关联信息的搜索与挖掘,触发碎片信息的爆发式生产和多级化传播,形成以聚焦信息为中心的关联信息集群,开始较大规模的信息拼图。

       2.2 社会集群:分层拼图机制

       社会快速转型、分配方式多元、资源重新分配等加剧了社会碎片化,直接推动社会分层,这在网络社会得以映射,形成了网络社会分层。随着传播权下移,草根阶层在网络社会拥有了话语权,这将导致了精英阶层、中间阶层与平民阶层间网络传播话语的激烈冲突。

       在分析和解释网络信息时,不同社会阶层对网络信息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来自同一阶层且具有相同认知的网民形成了独立的“虚拟信息共同体”,将与阶层属性关联的社会情绪和群体意见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形成网络言论的分层集群。

       上述分层群体通过网络社交组群形式,即社会分层集群,将散布在不同地域的同阶层公众聚集为“意见同盟”,进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的网络信息拼图。这种社会集群式拼图背后的推手主要源于共同的利益诉求。

       2.3 价值集群:认同拼图机制

       网络表面上是一种自由民主的交往空间,实质由多种隐形力量所控制,呈现出群体分化和阶层区隔化[5]。文化价值是其中一股力量,它将认同不同文化价值的网民分成多个群体。

       网络文化价值认同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开放性使具有文化价值背景的网民集聚,交互性让他们因异质而分化、同质而集聚,匿名性使他们立场鲜明、评判尖锐。这些特点呈现价值认同的基本规律:以原初认同为基点、以现实利益为导向,涵盖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网络自主性和匿名性特征使价值认同成为无限可能;这些规律为传播拼图奠定了价值集群基础。

       价值认同在网络集群拼图中得到充分体现。网络世界充斥大量同质信息和异质信息,公众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传播正是基于价值认同,即价值认同是网络集群的基本推动力,直接导致群体分化和认同圈群形成,推动了信息认同的有效整合和基于价值集群的信息拼图。

       2.4 传播集群:嵌套拼图机制

       嵌套传播是指传播内容结构的块块关联和层层关联,即横向和纵向嵌套传播。横向嵌套传播横向考察某一话题多网民发布的多条信息,是一次性单结构嵌套;纵向嵌套式传播纵向审视某一网民发布多条信息或某类信息的加工再传播,是多次单结构嵌套。

       横向嵌套传播将未作再加工的信息汇聚或链接到主题页面,信息的互文性和多文本插入等拓展了网络空间[6],深化了延伸阅读;纵向嵌套传播则是对接收信息进行直接再传播或间接再传播,形成基于原文的环环相扣的信息传播,表现为多次连续嵌套。两种嵌套方式连续交互运用,形成多元嵌套结构,深化了信息整合的深度,拓展了信息整合的广度。

       传播叙事文本通常呈现出横向嵌套和纵向嵌套的拼图结构[7],传播网和传播链延伸明显。不同传播链条和传播结构便利了信息甄别和结构重组。将不同形态信息碎片整合,使信息源流和内容较完整清晰呈现,加快碎片传播的结构性拼图过程。

       3 意见领袖:组织化拼图机制

       意见领袖是网络传播的活跃分子,经常提供信息、发表评论和施加影响。作为信息拼图的重要力量,意见领袖在集群拼图的基础上,加强信息集群组织化,促进圈内的团簇整合和信息纯化;强化圈外竞争,推动极化拼图,呈现出“内合外竞”的拼图格局(见表3)。

      

       3.1 自组织:团簇拼图机制

       在集群拼图的基础上,公众传播力量不平衡导致网络意见领袖产生。意见领袖对碎片信息的拼图方式首先表现为信息点团簇拼图和议题团簇拼图。

       1)信息点团簇拼图。信息点团簇拼图是意见领袖即时传播相关信息点(包括事实性信息和评论性信息)并进行由表及里、远近结合的分析和传播提高信息点的集聚力和影响力,通过网络造势,提高个人的网络知名度,实现信息点团簇拼图。

       2)议题团簇拼图。议题团簇拼图是意见领袖通过设置引导性网络议题,对网民关注和思考的传播热点进行引导,促进信息聚合。这种议题设置具有倾向性和目的性,因而议题团簇对信息拼图具有导向性。

       不同于前述无核心群化拼图,团簇拼图是以意见领袖为传播中心,产生网络聚焦和围观效应,导致意见领袖言论被大量关注,形成意见领袖团簇传播拼图。

       3.2 再造组织:纯化拼图机制

       在网络传播群化认同的基础上,意见领袖通过引导立场使其观点获得众多网民响应,强化同质化信息的主导地位,形成信息保持和控制优势,促进团簇信息纯化拼图。

       1)信息纯化拼图。面对无核心信息群化拼图,意见领袖利用信源接近权、信息分析优势等,即时掌握并发布最新消息(信息点),并将信息点拼图成信息连线(信息链),保持点和链间连续一致性,实现网络信息的纯化拼图。

       2)观点纯化拼图。意见领袖发表评论、设置议题,对信息分析释疑,凝练立场和诉求,提出精辟入里的观点,排除异质观点,促进观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实现观点的纯化整合,并对网络群体产生影响力和控制力。

       3)力量纯化拼图。意见领袖利用传播中心地位、强势话语权和网络易传染特点,发布导向性信息,将个人的观点和价值内化为众多追随者的立场,形成强大舆论引导功能,促成社会舆情形成,凝聚个体分散力量,实现社会动员功能。

       3.3 竞争组织:博弈拼图机制

       意见领袖影响力强、影响域广,在持续引导舆论方向的同时,与持不同观点的其他意见领袖进行博弈,促进碎片信息拼图。

       1)利益博弈拼图。意见领袖间存在多方面博弈,其中利益博弈是基础。意见领袖会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在圈内受到追捧;其他意见领袖同样传播有利于己方利益的诉求信息。意见领袖间传播竞争,以期获得竞争优势和话语权,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再拼图。

       2)强弱博弈拼图。网络传播存在强弱意见博弈。博弈过程中,如果人们的观点被广泛接受时就积极参与,观点被放大扩散;反之则会保持沉默,结果占支配地位的声音更大,沉默一方更加沉默,形成“沉默的螺旋”,改变了拼图的散化和群化,整合了碎片化传播。

       3)替代博弈拼图。意见领袖的替代对象是当事人和政府。在信息空窗期,当事人和政府如果不及时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意见领袖则会成为缺席的权威信息供给方的替代者,并在权威供给方出现后,依然是其有力挑战者。替代博弈推动了信息公开,加速了信息拼图。

       3.4 极端组织:极化拼图机制

       1)内容极化拼图。网络传播在圈内表现为同质化,即圈内群体就传播信息达成共识,促使舆论热点的快速形成。同时,在意见领袖引导下,公众基于伦理、法律、社会等视角,大量传播同质评价性信息,促成高度同质的网络信息集聚。大量同质内容的传播,必然形成“强聚集—泛扩散”效应,产生网络极化现象,导致内容极化拼图。

       2)传播极化拼图。意见领袖将经过筛选和过滤、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同质观点信息提供给公众,公开批判与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相悖的观点,导致了网络信息的窄化传播。窄化传播引发受众的狂热情绪,推动网络极化传播,直至传播拼图走向极化。

       4 专业媒体:整合式拼图机制

       专业媒体拥有专业人才、融合媒介、良好公信力和广泛传播面,能够在网络传播拼图化中发挥不同于网络个体、网络群体和意见领袖的传播整合作用(见表4)。

      

       4.1 深度整合:聚焦拼图机制

       专业媒体对网络传播的深度整合具有渐进性,表现为对累积整合、甄别整合、聚焦整合。

       1)累积整合。专业媒体通常不是网络信息的最先生产者和传播者,其信息整合是建立在信息积累与分析基础上,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和导向性、传播目的性和扩散性等,甚至进行现场调研,体现了专业媒体信息累积厚度和分析深度。

       2)甄别整合。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受众往往缺乏甄别能力。专业媒体利用专业视角、冷静态度、专业精神、理性推理判断信息真伪,对捕风捉影、夸张炒作、造谣诽谤、无良公关等进行甄别和排除,加快网络传播的拼图节奏。

       3)聚焦整合。网络传播导致信息膨胀,传播资源被超量放大。专业媒体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信息按照特定需求分类或聚类,分析核心问题,并进行聚焦式传播,促进传播信息聚焦整合。

       4.2 广度整合:压力拼图机制

       除了挖掘传播信息,专业媒体还向政府以及信息相关者施压,扩大传播信息源。专业媒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加大信息传播的广度。

       1)政府压力整合。政府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者、操纵者和管理者等。当专业媒体认为政府应承担传播责任时,即要求政府尽快公开信息、引导舆论向政府施压,或迫使政府向相关者施压。这种整合有效化解网络恶性传播,避免群体传播极化,传播拼图更进一步。

       2)相关者压力整合。利益相关者常采取保持沉默、避重就轻或信息造假等推托式传播策略,影响了信息整合。专业媒体的责任就是揭示事实真相和引领传播,对信息模糊、矛盾和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形成社会舆论压力,迫使相关者作出回应,推动碎片化信息拼图。

       3)线上线下压力整合。专业媒体发挥线下优势,加强信息分析,拓宽传播渠道和深化传播深度,线上则甄别重要信息和聚焦热点信息,强化传播内容和速度的结合,实现线下权威性、公信力和线上即时性的嫁接,提高受众关注度和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拼图合力。

       4.3 专业整合:科学拼图机制

       专业整合是专业媒体传播能力和传播水准的体现,其方式包括逻辑化整合、理性化整合和立体化整合。

       1)逻辑化整合。专业媒体传播具有较强逻辑性,具体表现为客观分析网络传播的原因与结果、结构与路径、主体与机制等,注重因果关系推理、核心问题分析判断,探究网络传播影响因素间关系及其变动规律。专业媒体的高素质促进了碎片信息的逻辑化整合。

       2)理性化整合。网络的匿名性、低门槛、开放性和把关人缺失等导致非理性传播频发,降低了传播效率和整合速度。基于职业操守,专业媒体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排除非理性因素干扰,表现出“弱情绪、强信息、严推理”的传播特征,体现严谨思维及较强分析能力。

       3)立体化整合。专业媒体立足于“点→线→面→体”渐进连续整合。首先,对信息关键点进行多角度密集横向传播和纵向连续跟踪传播,直至揭开真相,完成传播连线拼图;专业媒体大规模深度介入,传播从信息连线主干扩展到细节,实现传播的平面拼图;通过挖掘信息的原因、危害、影响等,完成立体拼图[8]。

       4.4 精度整合:追踪拼图机制

       精度整合反映了专业媒体的整合效率,主要包括传播内容和传播路线的精确整合。

       1)精确信息整合。精度整合的基础在于信息精确,精确整合表现为对网络累积信息的认真辨析和严格甄别,以及持续跟踪和深度挖掘,寻求信息间的准确联系和合理逻辑,发现其发展路径及演化脉络,形成线性整合、平面整合和立体整合,推动精准拼图进程。从这一点看,专业媒体的深究能力是普通公众所难以企及的。

       2)精确传播整合。精准传播是网络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专业媒体以“5W1H”为传播模式进行网络传播,目的明确,路线清晰,目标既定,沿着“起点—发展—高潮—结束—反思”传播路线,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进行传播,其实现基础就是专业传播的能力。

       5 政府机构:压力式拼图机制

       政府机构是网络传播拼图的重要力量,某种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力量。其拼图机制具有渐进性、转向性和多动力的特征,即政府拼图由被动拼图向主动拼图渐进转型(见表5)。

      

       5.1 外压力:被动拼图机制

       网络传播已形成“议程设置”引导政府参与的拼图模式,即“公众提出议题—意见领袖介入—媒介关注—全社会参与—政府回应”模式,政府处于这一链条的末梢,其被动传播格局可以显见。

       1)压力拼图。当网络传播导致舆情出现时,公众、意见领袖和媒体都会在信息需求空窗期对政府提出信息供给要求;尤其是在信息饥渴时,他们甚至会以“合法性”和“公信力”等字眼给政府施加供给压力。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政府被迫应对公众的信息需求[9]。

       2)挤压拼图。政府习惯经验主义做法,传播拼图常运用刚性手段“控负”,严控对己不利或对“稳定”不利的网络舆情,遏制负面信息传播。随着社会压力增强,政府逐渐释放掌握的信息。如果信息掌握不多时,则派遣工作组或专家组挖掘信息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此外,应对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信息供给竞争,也被迫公开信息。

       3)权力拼图。政府在实现其行政或社会功能的压力下,经常运用行政权力控制传播边界,实现网络传播拼图。这种拼图多体现在信息选择和渠道选择方面,如选择性删除部分信息,这种截流式传播得到的网络拼图为残图。更严峻的传播环境下,政府甚至会屏蔽“危害信息”直至断网,形成断流式拼图。

       5.2 内驱力:主动拼图机制

       网络传播的被动地位使政府面临严峻挑战,也为政府向主动拼图转型提供了机遇。主动拼图是政府积极应对传播挑战,逐步放松舆论管控,推动传播拼图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1)合作拼图。作为网络信息防控主体的政府在与公众、媒体和意见领袖等进行博弈的同时,加强了传播互动,包括重视公众的观点和立场,通过议程设置进行回应与引导;引导意见领袖传播真实信息,引领舆论走向,以合作替代竞争[10];促进媒体成为网络舆情收集者、社会环境预警者、事实真相揭示者。以上合作可扩大政府传播空间,形成拼图控制合力。

       2)管理拼图。网络传播颠覆了政府传播中心地位,但政府依然是网络传播的管控主体。政府通过信息挖掘与甄别、舆情研判与分析、传播预警与干预等管理各类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等,同时沟通协调多方关系,发挥权威信息枢纽作用,以管理推动传播拼图。

       3)制度拼图。信息公开是政府基于信息管理而制定的基本制度,它利于规范政务公开、公开网络舆情、健全信息管理。依据该制度,政府挖掘网络信息、设置网络议题、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增强信息的即时性和透明度,有效控制传播主导权,主动推动传播拼图。

       4)强力拼图。配合公众信息需求和传播管理需要,政府以行政命令迫使相关主体对事实真相作出陈述,信息制造者和掌控者被迫对信息由来及发展过程进行彻底说明,令事实真相急速传播,避免不良信息滋生和传播,将传播拼图快速推进到最后阶段。

       外压力和内驱力是政府网络传播转型的动力,它推动政府从被动拼图向主动拼图转型。

       6 全媒体:融合式拼图机制

       网络传播后期,大量主流网络媒体和主流传统媒体参与其中,形成大规模、全网络、立体式的融合传播,网络传播拼图呈现全媒体特征[11],展示出强大的拼图能力(见表6)。

       6.1 信息融合:立体协同拼图机制

       信息融合指全媒体信息传播的立体协同,包括信息点协同、信息表达协同等,这些协同推进了立体协同拼图。

      

       1)信息点协同。传播早期,许多网络主体无意识挖掘信息进行传播拼图;到传播后期,各传播主体开始在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的协调下,不断深掘信息点,产生协同拼图行为。它是多主体全网络展开,表现为聚焦点协同密集拼图和非聚焦点协同稀疏拼图。

       2)信息表达协同。网络传播信息表达方式多样化,如文字、图片、音视等,表达协同包括两种或多种表达方式协同、静态与动态表达方式协同。协同利于信息挖掘、信息间相互佐证支持,实现了表达方式的融合,为网络传播精准拼图提供了条件。

       3)信息路径协同。不同传播主体的传播路径各不相同,信息演化的顺序传播和路径反向的逆序传播、线性纵向传播和块状横向传播、专业媒体简化路径和非专业机构复杂路径、短路径一级传播和长路径多级传播等路径的组合交叉协同是立体协同拼图的必要条件。

       6.2 传播融合:多级有序拼图机制

       网络传播主体以自己的信息与观点参与信息融合,展开交叉多级传播,在融合中实现从无序拼图向有序拼图转变。

       1)多主体融合。网络传播后期,个体与群体、新旧媒体以及政府等主体进行融合传播。公众以布点广、信源多参与融合,网络群体以平等对话进行信息集群,意见领袖以影响力组织拼图,传统媒体以深度挖掘整合信息,政府机构以权威地位推进拼图,信息占有者等在多方压力下释放信息。所有传播主体参与信息汇聚,形成了规模化全网阈的信息拼图。

       2)多级传播融合。各传播主体对挖掘信息进行多元解读和分析,进行二级传播,直至多级传播。在多级“交流→聚合→传播”中,各种观点和舆论的扩散节奏加快,形成了网络信息跨媒体、跨领域的多流融合。多主体交互融合促进了完整传播拼图的基本呈现。

       3)有序拼图融合。传播初期,由于协调者缺席,传播并非有序展开。即使部分传播者有序挖掘、发现和传播信息,也只是有限协同。传播后期,所有传播主体强化协同传播,开启融合进程,拼图开始从无序传播向有序融合渐变。

       6.3 监督融合:中心迁移拼图机制

       除挖掘信息和传播信息,各传播主体还对信息传播进行监督,促进传播拼图的最终实现。

       1)去中心监督。网络剥夺了大众传媒的传播中心地位,公众更多运用网络传播渠道,使网络传播监督成为可能。由于网络传播主体地位平等性,公众逐渐成为传播监督的主力,网络形成了“去中心化”传播监督模式,为纠偏拼图奠定了基础。

       2)多中心监督。网络传播主体的平等监督权包括对生产和传播的信息进行分析监督、对事实性信息和评价性信息的监督。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公众、媒体和政府成为网络监督中心,网络社会形成了“多中心监督”格局。这一格局推进了网络传播有效融合拼图。

       上述三方面融合展示了全媒体传播的强大拼图能力,也推进了网络碎片化信息拼图的最终完成和最后实现。

       7 结束语

       碎片化是网络传播的基本方式,碎片化传播必然要求信息拼图。拼图化机制是认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主要途径。散点式拼图、集群式拼图、组织化拼图、整合式拼图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碎片信息的拼图机制体系;各拼图机制间过程性交叉融合,促进传播拼图的发展和实现。

标签:;  ;  ;  ;  ;  ;  

碎片信息网络传播的拼图机制_网络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