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1]2003年在《论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教学实践》文中提出钱梦龙是我国当代着名语文教育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八十年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耕耘了五十多年的资深教师,钱梦龙在语文教育理论的探索上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叁主”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模式——“四式”教学法,不仅在八十年代教坛获得了一致好评、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仍闪现出熠熠星辉,值得当今语文教育界学习借鉴。 全文分叁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由叁章构成,分别介绍了钱梦龙的语文教育思想、钱梦龙的语文教学实践,并着重论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引言:简介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概述。以他语文教育思想中的理论框架“叁主”教育理论为主要分析对象,简要阐述了“叁主”教育理论产生的原因,重点介绍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主张以及叁者在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第二章:钱梦龙语文教学实践概述。钱梦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摸索出一套语文教学模式即“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自读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完成;“教读式”以教会学生读书为目标,重在方法指点、以教导读;“练习式”以巩固、运用知识为目的,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阅读,可以弥补单篇阅读的不足。 第叁章: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钱梦龙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他的语文教学实践是紧密联系的。他在教育目的观、师生观、训练观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当时的语文教育理论界乃至教育学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教学实践则充分体现了他的“叁主”教育理论,他的“四式”教学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术语,他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采用。钱梦龙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为当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结语:钱梦龙之所以能在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均取得如此成就,和他本身的教育观念、语文学养、教学经验密切相关。
韩聃[2]2016年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语文教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第一前提。语文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叁部分组成。钱梦龙老师是当今语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其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叁主四式”的教学思想,很好的把握教材、学生和教师叁者的关系,使其课堂教学大放异彩,受到空前的好评。尽管“叁主四式”的教学思想提出已近30年,可是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依旧有着积极的影响。笔者在借鉴和总结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基础,包括孔子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进而梳理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叁主”教学理论与“四式”教学基本式。最后依据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当下语文教学实际,从文化素养及教学能力、师生关系及和谐课堂、教学反思及教师成长、语文本色和守正出新等方面,提出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姜倚芦[3]2014年在《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梦龙作为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育思想方面的成就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有必要研究优秀的语文教育思想为课程改革服务。因此,本课题围绕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展开研究。在分析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的基础上,从“叁主”语文导读思想、“四式”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等几方面深入剖析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同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于漪作比较,发现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主体性教学观、重视实践的教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及特殊的历史地位,并探讨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有深化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促进语文教育教学风格形成的探索等价值,分析出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具有实践经验多而理论不足、应试教育的烙印等不足,提出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具有语文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语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反思教学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路径等借鉴意义。
兰钦[4]2017年在《于漪、钱梦龙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及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漪和钱梦龙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界享誉盛名的语文教育家、教学名师、八十年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标杆性人物。二者作为资深的中学语文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均收获不菲的成绩,并在同行中深受好评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他们从传统出发却又不拘于传统。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等人性教育的主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例如于漪的“教文育人”语文教育目的论,钱梦龙的“叁主四式”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而且还被采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时至今日,在重新审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时,笔者发现二者在其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存在相似点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理念的提出对语文教学具有借鉴效用。文章将立足当下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在理论与课堂阅读教学实际中比较二者之异同点。期以汲取经验,提供语文教学典范。
杨逐[5]2005年在《浅论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文中提出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钱梦龙、魏书生提倡的“叁主叁式导读法”、“课堂教学六步法”、“四遍八步自学法”等富有独创性、科学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已经蜚声中学语文界,积极促进了对当时“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状的改革。如今,研究他们的语文教学艺术,将对促进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沁影[6]2011年在《钱梦龙“主导”思想与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界关注的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堂主要由教材、教师和学生叁者组成。其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世纪八十年代,钱梦龙老师针对当时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叁主思想。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和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管钱老师的理论提出已经近30年,可是对今天的语文有效教学依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笔者尝试在众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钱老师的教学行为,从“话题”“问题”和“巧答”叁个角度剖析其“主导”思想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钱梦龙‘主导’思想与语文有效教学的关系”。这一部分在阐述了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后,界定了语文有效教学的概念,并对我国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历程进行了回顾,其中以钱梦龙的“叁主”最为突出。他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为“导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首席”的位置。教师通过“话题”“问题”“答题”叁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部分:“话题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统筹作用”。这一部分着眼于钱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设置的“话题”。主要从“话题”创造课堂民主氛围、“话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话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叁方面来探讨语文有效教学。第叁部分:“巧问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则从“问题教学”的溯源出发,探讨钱梦龙老师的“巧问”。这一部分主要从“问题来源”“复述问题”和“问题设计”叁个方面来研究,寻找出钱梦龙老师是如何从学生的疑问出发,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此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第四部分:“巧答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作用”。这一部分将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机智锁定在“巧答”这一点上,并依据他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小结,从巧问“热场”和拨“偏”返“正”两个方面分析钱老师的“化解”方式,探讨如何将学生的“题外话”和“怪题”变“废”为“宝”。第五部分:“结束语借鉴与反思”。通过对钱梦龙“主导”思想的分析,本章节认为,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很难完全掌握,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掌握其中一些小技巧,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去。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贾潇[7]2013年在《钱梦龙提问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如教师在课堂上多为简单化、惩罚式、形式化的无效提问,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教师满堂问学生缺乏兴趣等,这些无疑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结合教学实习经验,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在以下方面做了探讨:首先从钱梦龙老师的课堂提问出发分析钱老的课堂提问艺术;其次从课堂内容的选择、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究、课堂提问数量的控制叁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从课文与学生两个角度剖析当今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六种提问误区;最后针对课堂提问的误区并结合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艺术提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钱梦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结合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以期能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起到积极的作用。
谷淑雨[8]2017年在《和合学视域下“叁路合一”中学阅读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化解21世纪以来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当代着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创建了和合学理论。该理论蕴含的“五和”原理在化解主体间矛盾的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论文试图将和合学理论和中学阅读教学相结合,意在运用和合学的“五和”原理指导文本、教师、学生叁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指导阅读教学环节设计。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该章节从当前阅读教学文本、教师、学生叁主体之间失衡的普遍现象出发,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对和合学理论,师生关系演变及阅读教学模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和合学理论指导中学阅读教学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对论文核心概念“阅读教学”、“叁路合一”等进行内涵界定。本论文认为“叁路合一”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起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自身教学目标和过程做出智慧调整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符号自致其知,自启其智,自奋其力量,自健其德的过程,包括四大环节,分别是“初读有声,读准字音,把握课文内容(What);再读有情,读出节奏,感悟课文(How);叁读有疑,读出内涵,理解课文(Why);四读有形,读出韵味,实践课文(Way)”。第二章为调研过程及问题呈现部分。在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处理自身、学生及文本之间地位及关系的实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以语文知识为阅读教学本位,教师成为课堂“权威”;以学习成绩为阅读教学评价标准,文本主体观念淡薄;“生本”观念误读,教师成为课堂“旁观者”。第叁章是案例研究部分。在对研究方法的选择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展示并评析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唯文”、“唯教”、“唯学”及“叁路合一”阅读教学设计及实录,在此基础上探析和合学视域下“叁路合一”阅读教学的价值意义。第四章结合案例与价值研究,提出文本之路,应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于方圆中寻自由;学生之路,应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规律,于自在中求自为;教师之路,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于沉潜中求发展等叁方面的策略建议,为阅读教学理论及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总之,论文从阅读教学过程设计入手,力图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教师、学生及文本的和合相融方式,希望引起相关理论研究专家及一线教师的重视,完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杜蕾[9]2008年在《我国中学语文导读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导读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要“导”,即启发诱导、循循善导,强调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路人和向导,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语文导读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和现状的系统整理,了解导读教学法的过去、现在,发扬其好的、有利于阅读教学进步发展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从而为当今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缘由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第二部分:语文导读教学法的概述。语文导读教学法是针对当时语文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讲读”法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为“叁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基本课式”为“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语文导读教学法是“学导式”教学法中的一种,不仅具有家族的共性,如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而且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突出表现在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操作程序、强调教师“导”的艺术等方面。第叁部分:语文导读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语文导读教学法的诞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它像众多教学方法一样也是改革开放大潮催生下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雏形到完善、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总结、进步、推广的历程。语文导读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语文界影响深远,在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采用,同时也出现一些站在不同角度、代表不同声音的评价。第四部分:语文导读教学法的现状。语文导读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那一代发挥了重要价值,在新时期是否依然适用?或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部分主要针对访谈调查的结果,对其现状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第五部分:语文导读教学法的理性思考。在对语文导读教学法的历史梳理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这一部分尝试着对语文导读教学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理性思考,使其成为一种适应当前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的方法,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第六部分:结束语。
冯启佳[10]2016年在《余映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问题”设计是一种创新的提问形式,它在阅读教学中能产生“一问抵多问”的艺术效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首先客观地分析了“主问题”设计提出的背景,指出当前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余映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主问题”设计所做的工作,并结合余映潮的相关专着,对“主问题”的内涵以及“主问题”设计的意义做了一个细致的阐述;其次,根据“主问题”设计在形式、结构、内容上的特点,从文本、学生、课堂等角度,具体阐释余映潮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技巧;最后,针对“主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课堂提问艺术,提出有效改进“主问题”设计的一些策略。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余映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余映潮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深入研究,可以加强广大教师对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重视和提问形式以及内容等的改进,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序、机智与高效。
参考文献:
[1]. 论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教学实践[D]. 陈静. 扬州大学. 2003
[2]. 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 韩聃.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3].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探究[D]. 姜倚芦. 渤海大学. 2014
[4]. 于漪、钱梦龙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及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兰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5]. 浅论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J]. 杨逐.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钱梦龙“主导”思想与语文有效教学研究[D]. 胡沁影.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7]. 钱梦龙提问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 贾潇.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8]. 和合学视域下“叁路合一”中学阅读教学案例研究[D]. 谷淑雨. 宁波大学. 2017
[9]. 我国中学语文导读教学法研究[D]. 杜蕾. 西南大学. 2008
[10]. 余映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研究[D]. 冯启佳. 苏州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