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和政县第五中学 731200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描述是“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机制。
一、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才能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又好问呢?
1.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质疑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试着与学生做朋友,使学生能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当第一个学生举手提问的时候,我并没有说他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价值,而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为他们提出问题、讨论、思考提供了前提。教师要善于抓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的心理做好铺垫,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创设相互尊重、理解的课堂气氛。
2.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鼓励、引导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当学生在“有价值”的问题边缘徘徊时,教师要适时抓住机会,教会学生“抓关键句”的方法。当学生读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时,我强调了它,并积极地提示引导,更多的精彩问题就产生了。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只有在阅读中“质疑”始终,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探究性思维。
二、培养读写结合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读”与“写”相互促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空白点”的想象,教师不妨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表达,尽情徜徉。
我们知道:“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抓住时机,从读入手,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同一篇课文,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即阅读欣赏和写作角度阅读。既然是欣赏阅读,就给我们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而对于课文中的“空白点”或“拓展阅读”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手写下来。对于卞之琳《断章》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当然可以单纯地只是让学生理解一下诗歌意思、表达的情感即可,但如果那样岂不索然无味,失了诗意?在这篇课文中,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歌中的两幅画面,适时地把写作训练融合到了读的过程中,读写结合,激起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的神思和欲望。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月夜的美丽、温馨、宁静、祥和的画面在学生的笔下喷涌而出。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正确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读写结合”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职能发生着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给学生创造空间。我们以往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课文本身内容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过多的课外思考与练习。给学生创造空间,再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比如《天下第一楼(节选)》这篇课文的学习,完全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剧本分角色表演,通过舞台布置、道具选择、角色表演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在课后又通过探究弥补课上的不足,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只要让学生大胆创造,学生有绝对的创造力,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己情感的表达和个性感悟而不只是谋求标准答案。教师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探究实践中,活动的组织和展开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书本知识学习生活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让语文阅读过程具有探究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刘恩德 关于“探究性阅读”[J].山东教育,2003,(9),11-13。
[2]张华 研究型教学论 [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4-71。
[3]曾翔翊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6-90。
论文作者: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探究性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学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