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肝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效果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滕军钊

湖南省慈利县人民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200

【摘 要】目的:评价CT在肝脏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断肝脏肿瘤患者57例,合计病灶185个。结果:恶性病灶占23.89%,良性病灶占76.22%。血清标志物、超声、CT检查效果对比,CT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超声,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血清标志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BF、BV、MTT、PS低于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效果较好。

【关键词】肝肿瘤;定性诊断;CT

肝脏肿瘤是临床常见病,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因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发病率上升,肝癌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我国肝癌发病例、死亡例均世界之首。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及早诊断肝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晚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1]。肝脏肿瘤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检查,放射性检查技术如CT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试评价CT在肝脏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断肝脏肿瘤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17~85岁,平均年龄(56.4±10.4)岁。合并肝硬化46例,肝癌患者随访复查者25例。单发病灶12例,多发病灶40例,合计185个。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有完善的CT检查结果;③最终采用活检或手术检查诊断确诊。

1.2 方法

患者为体检检查、因肝硬化等疾病检查、恶性肿瘤复查患者,诊断的主要为了筛查是否有原发性肝癌或复发转移病灶。根据来源的不同,部分患者还联合了血清标志物检查,RMI检查,所有患者都进行过超声检查。CT检查:东软64排螺旋CT,检测前,进行屏气训练,排除CT检查禁忌症。检测前30min饮水800~100ml,患者自然仰卧位,双手抱头,平静呼吸,先进行平扫,检测部位,自隔顶到十二指肠水平以下约2.0cm处,而后增进增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mA,层厚5mm。增强扫描,采用心电门控技术,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靶扫描,对肝脏病灶所在血管段进行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延迟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80~100ml(1.5~2.0ml/kg),速率3.0~4.0ml/s。医嘱患者配合屏气,减少伪影,提高检查的图像质量。图像后处理采AW4.5工作站,从冠状、矢状位以及斜位进行薄层MPR、CPR、MIP等图像后处理,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以显示病灶以及邻近组织结构,测量病变平扫、强化CT值。图像评价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完成。

1.4疗效判定

血清标志物、B超声、CT定性诊断效用,以手术或穿刺活检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增强灌注扫描参数。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增强灌注扫描参数采用(Mena±SD)符号(±s)表示,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准确度等指标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标志物、超声、CT与金标准结果分布

185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病灶44个(23.89%),原发性肝细胞癌38个、转移瘤6个,良性病灶141个(76.22%),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94个、肝囊肿34例、其他13例。详见下表1。

3讨论

肝脏病灶的诊断主要依赖于CT,CT诊断能够获的较丰富的病灶形态学、灌注情况参数。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血清标志物、超声,CT定性诊断的效果更理想,果对比,CT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85%,诊断效果较理想。需注意的是,对于肝硬化较严重、直径较小的病灶,受限于成像质量,或恶性特征并不明显,尚未表现出较强的侵犯特征,常规CT平扫诊断效果并不满意,CT值差异并不大,部分炎性病灶、良性肿瘤也可表现为高CT值[2]。灌注成像反映对比剂的通过时间等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特别是血管阻力、血管分布情况。尽管目前尚无针对良恶性病灶具体的灌注参数范围,但经验丰富的医师往往能从灌注成像参数了解肿瘤的内部生物学特征、血管生成情况,从而定性诊断[3]。CT误漏诊主要集中在有肝脏手术病患者的局部炎症、增生病变,CT容易将切口诊断为恶性病变。近年来,能谱CT发展迅速,其克服了传统CT平扫易受噪音等因素干扰问题,通过水-碘、钙-碘基物质在灌注时期表现,分析门脉期等不同时期碘含量、碘含量比值,越用于定性诊断,对于早期恶性肿瘤、微小病灶的诊断效果较好,不同的碘图能够有效的排除钙化等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有关于不同病灶能谱碘值研究越来越多[4-5]。

当然,CT并非万能灵药,其诊断受成像质量、患者配合能力等因素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可能到来辐射损伤,价格昂贵,不适合作为筛查方法。对于肝硬化、肝癌术后患者,若需要进行随访,还应以血清标志物检查。超声检查为主,在定位病灶后再考虑采用CT检查。

综上所述,CT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高婷,李超,梁锌,等.中国癌症流行的国际比较[J].中国肿瘤,2016,25(6):409-411.

[2]张学琴,陆健,王霄英,等.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6):831-832.

[3]谭毅.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6,6(30):26-27.

[4]童宇,施小平.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4,6(11):174-176.

[5]刘静静.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今日健康,2016,15(9):356-356.

论文作者:滕军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CT在肝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效果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滕军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