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行业集中度能改善食品安全吗?_食品安全论文

提升行业集中度能否提高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品安全论文,集中度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8年奶粉行业三聚氯胺事件之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见曝光。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塑化剂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国内食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行业危机。为应对行业危机,我国政府在加强对食品质量的检测监管的同时,也在寻求通过市场机制来规范企业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①。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部分优势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例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件强调,“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改委,2011)。然而,与我国政府提倡市场集中的政策导向相反,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抑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以达到平衡的市场结构。我国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的政策导向是否违背市场规律?怎样的市场结构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更有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然而,现有经济学理论并未对何种市场结构更有利于食品安全这一问题提供明确答案。部分文献提出,过高的市场集中程度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例如,Levhari and Peles(1973)对信息完全的市场中企业数量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如果质量提高会引起单位产品成本上升,垄断厂商将降低产品耐用性,进而使产品质量下降②。Homer(2002)的研究引入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指出当质量信息存在误差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更易使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受到惩罚。但另一部分文献认为,市场集中程度过低是产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例如,Pouliot and Sumner(2008)发现,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销售商和农户的数量越多越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也越不容易保证食品安全。总体来看,这些文献提出了市场结构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都基于市场中企业同质这一假设进行分析,并未深入研究企业间规模差异对企业质量选择的影响。

      企业规模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中。其中部分研究发现,企业间通过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有利于行业的发展。Ollinger et al.(2006)提出,食品市场的并购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Dranove et al.(2003)和Harrison(2010)对医疗系统服务质量的研究发现,并购有效地发挥了规模效应、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整体服务质量。然而,也有部分研究得出并购降低服务质量的相反结论。Town et al.(2006、2007)、Ho(2006)提出,医院的合并削弱了患者的选择权,使医疗的服务质量恶化。Fan(2007)对美国报业的并购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并购后报纸的可阅读性降低。Sheen(2013)对消费者报告中一段时间各行业的产品质量排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两个企业合并后它们的平均安全水平没有显著变化。企业规模变化对产品质量决策影响的实证结论并不一致。且这部分文献集中于实证数据的分析,采用实证方法对企业规模变化前后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的变化进行跟踪和比较,鲜有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企业规模变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质量决策的机理。

      食品市场的产业结构如何影响食品安全水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龚强等,2013)。现在的食品在销售前都经过加工、包装,消费者很难在购买时通过肉眼及时辨别食品质量,甚至在食用之后仍难以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食品的安全性质进行客观评价,区分优劣。这就让生产劣质食品的企业有机可乘,产生食品行业中的“搭便车现象”:部分企业依靠品牌企业长久以来为行业创下的良好口碑,利用消费者难以在短期内辨识劣质食品的市场缺陷,生产劣质食品,用劣质食品的低成本卖出高价格,在短期内牟取暴利(Winfree and McCluskey,2005)。当这样的牟利策略在整个行业内蔓延,就极易形成市场中绝大多数企业以劣充优的局面,使整个行业陷入诚信缺失的囚徒困境(Yu and Zhang,2014;李想和石磊,2014;王永钦等,2014)。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破解企业搭便车行为导致的囚徒困境,使企业更有动机生产安全食品?其中一种市场机制是从增强行业内企业间相互制衡的角度出发,利用企业普遍使用的触发策略的威慑力,培育企业间相互监督维护整体质量水平的行业氛围(Green and Porter,1984;Fudenberg et al.,1994)。“触发策略”是指一旦企业发现行业内存在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它也将生产不安全食品。企业能够预期到自身的不良行为将造成其他企业的报复式惩罚,并造成长期内整体行业不可挽回的衰弱,最终导致自身的经营无以为续。这样的预期将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威慑与警示效力,从而约束企业的长期行为。利用“触发策略”形成企业间相互制约的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相互协作、抑制企业间互相搭便车的行为,从而避免行业陷入整体低质量的囚徒困境,维持食品行业高质量水平(Abreu,1986;Soubeyran,2008;Saak,2012)。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间的规模差异引入企业长期博弈模型中,着重分析在触发策略环境下,企业规模不平衡对市场均衡的影响。进而考察怎样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协作,提高市场整体食品安全水平。本文发现,市场集中程度对食品安全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市场发展阶段。当市场发展成熟时,高质量的安全食品享有更高的溢价。此时,企业规模越平衡,越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协作、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然而,当市场发展不成熟时,高质量的安全食品难以获得高溢价,平衡的市场结构难以实现行业自律。此时,规模较大的优势企业肩负着提供安全食品的重任。优势企业的相对规模越大,受到其他企业搭便车的不良影响越小,因此越有动机坚持生产安全食品,以维持较高的食品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品安全危机,避免行业整体陷入低质低价的囚徒困境。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发展更加符合后一种情况。因此,现阶段我国对优势企业投入更多资源、鼓励提高市场集中度有利于短期内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高质、安全食品将逐渐被消费者认可,享有更高的溢价。此时,平衡的市场结构将更有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为市场集中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本文也为实践中如何依据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产品质量为导向,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控,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和比较;第三部分建立基本模型,研究在触发策略的市场机制下企业规模对市场均衡的形成以及食品安全水平的影响;第四部分引入其他惩罚性策略对第三部分结论的普遍性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和发达国家产业政策比较

      对于信任危机严重的食品行业,我国政府鼓励优势企业的发展,希望以此提高食品质量,增进食品安全水平。以乳制品行业为例,在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对乳制品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审核,吊销、注销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426家,40.4%的乳制品企业遭淘汰(新华网,2013)。至2013年6月,工信部进一步提出婴幼儿乳制品行业整顿,目标“2年内培育10家营收超过20亿的大型企业,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张煊,2013)。为了进一步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的规模化,国家在2014年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试图集中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优势企业。2014年6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六部委联合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提出“2015年底,争取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底,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国务院办公厅,2014)。这一系列规划方案出台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缓解国产乳制品市场份额锐减的危机、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声誉来增强企业间的相互制约和自我约束力。

      然而,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规制和管理与我国追求市场集中的政策导向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倡严格监控市场集中度、打击过度集中、维护市场竞争,是市场结构均衡的倡导者。美国和欧盟都存在系统性的抑制垄断、规范竞争的政策。如美国最早于1890年颁布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③。欧盟在1957年成立时即形成了其竞争法体系,并在2007年签订了包含反托拉斯条款的《里斯本条约》④。

      从众多反垄断实例也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对可能出现垄断势力的市场结构的谨慎程度。根据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的统计,去年该部门共发起92项反垄断调查,其中65项涉及并购交易,25项涉及市场竞争限制(陈剑,2014)。欧盟的反垄断例子也屡见不鲜,2004年至2011年间欧盟在食品行业中审查的反垄断案件个数达182个(具体分布见表1)。欧盟反垄断案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1992年对雀巢收购Perrier案的审查。欧盟反垄断委员会认为该项收购案会过度增加雀巢所在行业的集中度,削弱行业竞争。因此,该委员会要求雀巢只能在出卖几个旗下著名子品牌后才可以进行本次收购(Buccirossi and Marette,2002)。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在食品行业的反垄断调查上做出的努力充分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倾向于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力图鼓励竞争,使市场结构更加均衡。

      

      发达国家严格推行反垄断政策,目的是防止占有优势市场份额的公司将市场价格保持在竞争价格以上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福利不受侵害。然而,现阶段我国食品市场的主要调控目标是保障食品安全。由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市场结构还是相对均衡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这个目标的实现。

      三、基本模型

      

      但更普遍的情况是信息不完全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具有“惯性预期”。消费者无法直接观测到当期的食品安全程度,所以只能根据上一期的购买经验,综合判断这一期的质量水平,并确定支付意愿(Caves and Porter,1978)。我们记市场价格为

,并有

⑤。这样的设定和标准无限期重复博弈不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价格取决于上一期的平均食品安全水平

      在消费者的惯性预期下,企业的当期决策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当期利润,也将影响下期市场价格,进而影响到下期其他企业的反应,最终影响到市场的长期均衡。因此,企业i在做决策时,既要考虑到它所面临的市场状态

,也要预期到对手企业的长期决策

,以及它的决策对未来状态的影响。企业i的动态最优化问题描述如下:

      

      在一定的市场机制下,企业可以相互协作,达到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互利均衡。文献中普遍讨论的一种市场机制是“触发策略”(Winfree and McCluskey,2005;Saak,2012)。“触发策略”是指生产安全食品的一方(企业i)为了让对方也坚持生产安全食品而采取的威胁惩罚策略。“触发策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制约,抑制企业间互相搭便车的行为。在触发策略实施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如果谋求搭便车、生产不安全食品,会引起同行业企业的效仿,加速行业声誉的恶化,进而使市场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对这样严重后果的预期会对企业产生威慑作用。本文首先考察触发策略的市场机制下,企业规模对维持合作均衡的影响。我们将在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在其他可能的市场机制下,例如针锋相对(tit-for-tat)、胡萝卜加大棒(stick and carrot)等策略,企业规模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触发策略的博弈设定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i决定是否对企业j实施触发策略。如果实施,企业i承诺一旦对方企业(企业j)生产不安全食品,企业i也会转而永远生产不安全食品。然后,企业j决定是否生产安全食品。

      

      图1 触发策略博弈树

      

      

      证明:见附录。

      引理1的经济学解释如下:触发策略能够对企业起到威慑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惩罚实施者i的承诺要可信。相互合作对惩罚实施者i来说必须有足够吸引力,愿意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来惩罚背离合作的人。这就要求承诺方i的合作收益要大于不实施惩罚、被对方搭便车的收益。第二,惩罚对背离合作的人j要有效。为了避免严酷的惩罚,j只能坚持合作。这要求惩罚导致j的损失足以抵消背离得到的短期超额收益。

      具体到本文模型,要使第一个条件满足,对于企业i来说被企业j搭便车获得的收益必须小于双方保持合作的收益。企业i被搭便车的收益可以表示为

表示企业i在对方企业背离当期的收益。

表示此后企业i仍坚持生产高质量食品、被搭便车的长期收益。企业i愿意实施惩罚的条件为:

      

      

      综合不等式(2)、(3),我们可以得到:当质量溢价

时,利用触发策略可以维持合作生产高质量食品的互利均衡(H,H)。

      

      证明:见附录。

      引理2的经济学解释如下:在

的市场环境下,低价惩罚并不足以威慑小企业。由于质量溢价不足,对于小企业来说低质低价所获的利润高于生产高质量食品带来的长期收益,即

      

      由引理1、2,企业合作的实现取决于不同质量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和成本差的比值

,企业的市场份额

和折现率δ。不失一般性,我们令δ=0.7,图2总结了安全食品溢价程度

和企业规模平衡程度

的不同组合下可能出现的均衡情况。

      

      图2 触发策略下的食品市场均衡

      由图2可以看出,企业规模

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取决于安全食品的溢价水平

      当溢价水平处于高位时,市场容易形成互利均衡(H,H)。而当溢价水平极低时,市场陷入囚徒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安全食品溢价处于中间水平时,企业规模对均衡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命题1总结了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规模布局

,i=1,2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命题1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规模对市场均衡影响不同,存在以下五种情形:

      

      

       因此,当市场环境比较好的时候,较平衡的企业规模有利于维持较高的食品安全水平。然而,两种情形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市场环境处于情形3时,食品安全水平呈非单调变化:随着大企业市场份额

的增加,市场均衡先陷入囚徒困境,食品安全水平处于低位;然后反弹至搭便车均衡,食品安全水平有所回升。总而言之,当市场环境比较好、安全食品溢价水平较高时,平衡的市场结构有利于维持较高的食品安全水平。

      上述分析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美国、欧洲等市场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鼓励竞争、控制市场集中度的原因。然而,我们也需看到,欧美国家的市场政策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逐步调整的。现今欧美国家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业已成熟和完善,如扶持行业协会进行行业内相互监督,对行业上游补贴保护产业链免受突发性需求紧缩冲击的危害,利用完整的产权保护系统支持科学研究转换成为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实际技术等。在这样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维护竞争有利于保持市场活力,促使企业在实现产品价值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坚持生产安全食品,以保证自身长期的行业地位。

      

      图3 (安全食品高溢价时)食品安全水平与大企业市场份额的关系

      相比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我国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许多行业规范有待明晰,支撑行业自律的市场运行模式,包括第三方监督机构的配合、研发系统的支持、需求的稳定协调措施尚未成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许多生产优质食品的企业面临消费者认知度低、经营风险高、行业间缺乏协调合作等问题。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也给我国对市场结构的调控带来更多的挑战。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市场规范的同时,我们也须看到我国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保证食品安全,让我国食品行业尽早走出低质低价的囚徒困境。那么,在市场环境尚未达到行业自律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质量,维护食品安全?

      图4直观地反映了在g(1)≤

<f(0)的市场环境下,食品安全水平与大企业市场份额

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此时不存在两个企业都生产安全食品的高安全水平。然而,随着大企业市场份额

的增加,食品安全水平随着大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增多而提高。

      

      图4 (安全食品低溢价时)食品安全水平与大企业市场份额的关系

      因此,在市场尚未达到行业自律的成熟阶段时,向大企业的政策倾斜有利于大企业形成较稳定的发展预期,集中更多资源为长期发展铺路,进行管理升级和技术创新。例如,通过提高对生产工艺的要求严格市场准入,有利于减少行业内恶性竞争;通过鼓励行业内并购重组,有利于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缓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增加大型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产区内配套的原料基地建设补贴,有利于保障原料供应,增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与上游生产者的产业链衔接;积极鼓励大型企业引外资入股,有利于我国大型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上的行业标准接轨。

      这些举措将帮助大型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流程,以及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型企业的标杆地位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规范,以及保证产品质量。最终,行业规范的逐步形成将使市场更加成熟和完善。在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再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行业发展中,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发掘创新动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市场环境有可能从情形4改善到情形3甚至情形2。此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已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可能会增加向更好的行业状态(H,H)转变的“市场成本”。所以,提高市场集中度是短期内提升食品安全的有效方式,从长期来看,却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长期决策中,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对市场集中度加以动态的调控。

      四、其他市场机制的讨论

      上文我们对触发策略下的市场机制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规模对食品安全水平影响不同的结论。为了考察此结论的一般性,我们进一步对其他可能的市场机制进行讨论。具体我们对针锋相对(tit-for-tat)、萝卜加大棒(stick and carrot)这两种策略进行分析。其中,针锋相对策略的定义为“从一开始便选择合作;在时期t选对方在时期t-1期所采用的策略,即如对方在t-1期不合作,则我在t期不合作,至此双方交替,不再合作”(平新乔,2001)。萝卜加大棒策略的定义为“从合作开始,一直合作直到:如果有任何一方在t期不合作,在t+1期,前期合作者选择‘不合作’来实施惩罚,前期不合作者选择合作;如果该合作的没有合作或者该惩罚的没有惩罚,在t+2期重复上述t+1期的规定重新开始惩罚;否则,在惩罚T期后,合作恢复”(张维迎,2005)。

      与触发策略相似,这两种策略要对企业产生威慑作用,需要满足两点:第一,惩罚实施者的承诺要可信。相互合作对惩罚实施者来说必须有足够吸引力,愿意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来惩罚背离合作的人。这就要求承诺方的合作收益要大于不实施惩罚、被对方搭便车的收益。第二,惩罚对背离合作的人要有效,为了避免严酷的惩罚,只能坚持合作。这要求惩罚导致的损失足以抵消背离得到的短期超额收益。

      

      从上述条件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在较好的市场环境下,为了维持双方共同生产高质量食品的合作均衡,企业规模越均匀越好。但当市场环境不佳,为了保证市场不陷入囚徒困境、至少有一个企业生产高质量食品,需要满足大企业被搭便车或者坚持实施惩罚比陷入囚徒困境(L,L)更好,类似证明见附录不等式(4)的求解过程。由此,我们得到了与触发策略相似的结论:在较好的市场环境下,为了维持双方共同生产高质量食品的合作均衡,企业规模越均匀越好;但在市场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扶持大企业有利于保证市场上高质量食品的存在。

      比较触发策略和针锋相对策略、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下的惩罚期收益

时,实施触发策略比针锋相对策略面临的惩罚更具威胁性,即

时,触发策略比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更严厉,即

。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触发策略的惩罚期收益小于其他策略的惩罚收益。此时,触发策略作为一种威胁性更强的策略,更有利于易促成企业间相互制约,形成合作均衡。

      五、总结和建议

      本文对市场中企业规模不平衡对企业相互协作机制的影响进行分析,考察了怎样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协作以提高市场整体食品安全水平。

      本文的研究表明,集中的市场结构能否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依赖于现阶段的市场条件。当市场条件良好时,高质量的安全食品享有更高的溢价。此时,企业规模越平衡,越有利于触发机制的实现,也越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协作,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然而,当市场发展不成熟时,高质量的安全食品难以获得高溢价,平衡的市场结构难以实现行业自律。此时,规模较大的企业肩负着供应安全食品的重任。优势企业的相对规模越大,受到其他企业搭便车的不良影响越小,因此越有动机坚持生产安全食品,以维持较高的食品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品安全危机,避免行业整体陷入低质低价的囚徒困境。

      本文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美国、欧洲等市场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鼓励竞争、控制市场集中度的原因。然而,我们也需看到,欧美国家的市场政策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逐步调整的。现今欧美国家在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业已成熟和完善,如扶持行业协会进行行业内相互监督,对行业上游补贴保护产业链免受突发性需求紧缩冲击的危害,完整的产权保护系统支持科学研究转换成为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实际技术等。在这样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维护竞争有利于保持市场活力,促使企业家在实现产品价值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坚持生产安全食品,来保证自身长期的行业地位。

      同时,本文的发现也表明,现阶段我国对优势企业进行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扶持有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相比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我国食品市场而言,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保证食品安全,让我国食品行业尽早走出低质低价的囚徒困境。目前,我国通过提高对生产工艺的要求严格市场准入,减少行业内恶性竞争;通过鼓励行业内并购重组,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缓解产能过剩,同时增加优势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产区内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补贴,保障原料供应,增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与上游生产者的产业链衔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引外资入股,促进我国优势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上的行业标准接轨。这些举措将帮助大型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流程,以及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优势企业的标杆地位有利于促进行业整体规范的提升,以及产品质量的保证。最终,行业规范的逐步形成将使市场更加成熟和完善。因此,我国现阶段鼓励优势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制定长期决策中,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对市场集中度加以动态的调控。在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应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行业发展中,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发掘创新动力。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进一步的拓展空间。例如,文中为研究企业规模对食品安全水平的影响,只考虑了企业的食品安全决策变量,企业规模和市场的价格均作为参数外生给定。但从长期看,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的市场势力的运用就不能再忽略不计。企业对市场势力的运用,包括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对同行企业的“挤压”等。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将对价格、产量等决策变量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决策对于市场均衡和食品安全水平的影响。

      1.对引理1的证明:

      证明:在企业i做出触发承诺后,要使触发策略对企业j具有威慑力,必须使惩罚期内企业j的利润足够低,以达到从长期看企业j选择生产安全食品更有利的目的。由于触发策略中企业j选择生产低质量获得的长期收益为

,即

      

      当触发机制对企业j有效时,还要保证企业i的承诺可信。即保证承诺实施对于企业i来说要比不采取触发策略更有利可图。将实施触发策略成功后企业i能够获得的长期利润

(H,H)与不采取触发策略时企业i的利润进行比较,可以证得

。因此,一旦预期到触发策略对企业j有效,企业i一定会承诺实施触发策略。

      综合两个企业的激励条件,实施触发机制最终使行业维持(H,H)的高质量均衡的条件为

。证明完毕。

      2.对引理2的证明:

      证明:触发策略在一些市场环境下对企业j无效,此时不等式(3)不满足,即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j将生产不安全食品。同时,企业i存在两种选择:仍然坚持生产安全食品,容忍搭便车的存在;或者,转而生产不安全食品,市场上将再无安全食品存在。

      记企业i也转而生产不安全食品的长期利润为

,则

      

      如果触发机制无效,企业i仍坚持生产安全食品时,企业i需忍耐被对方企业j搭便车。即企业j在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下,仍可享受企业i维持的较高的市场价格

。在预期到触发机制对企业j无效时,企业i仍然坚持生产安全食品的条件为坚持生产安全食品所得的长期利润要大于转而生产不安全食品所获得的长期利润,即

      

      简化(4)式可得,当触发机制对企业j无效,企业i仍坚持生产安全食品需满足

      综上,触发机制无效,但仍会有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条件为

。此时,大企业会为了维持行业声誉而坚持生产安全食品,小企业则会生产不安全食品,在行业内谋求低成本卖高价。最终,行业形成“搭便车”均衡。证明完毕。

      3.对利用其他策略维持合作均衡的市场条件的证明:

      针锋相对(tit-for-tat)策略的定义为“从一开始便选择合作;在时期t选对方在时期t-1期所采用的策略,即如对方在t-1期不合作,则我在t期不合作,至此双方交替,不再合作”(平新乔,2001);萝卜加大棒(stick and carrot)策略的定义为“从合作开始,一直合作直到:如果有任何一方在t期不合作,在t+1期,前期合作者选择‘不合作’来实施惩罚,前期不合作者选择合作;如果该合作的没有合作或者该惩罚的没有惩罚,在t+2期继续按照上述t+1期的战略规定重新开始惩罚;否则,在惩罚T期后,合作恢复”(张维迎,2005)。

      在合作期,双方的收益为

      

      惩罚策略确实起到威慑作用的要求有两点:第一,惩罚实施者i的承诺要可信。相互合作对惩罚实施者i来说必须有足够吸引力,愿意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来惩罚背离合作的人。这就要求承诺方i的合作收益要大于不实施惩罚、被对方搭便车的收益。这与利用触发策略保证合作实现的承诺可信条件相同。因此,在此不赘述。第二,惩罚对背离合作的人j要有效。为了避免严酷的惩罚,j只能坚持合作。这要求惩罚导致的损失足以抵消背离得到的短期超额收益。令

分别为企业j背离、企业i实施惩罚时,两企业的长期收益。则惩罚有效要求

      

      假设在惩罚期实施针锋相对策略,则有:

      

      假设在惩罚期实施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且惩罚期的时间长度为T,则有:

      

      从上述条件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在较好的市场环境下,为了维持双方共同生产高质量食品的合作均衡,企业规模越均匀越好。但当市场环境不佳,为了保证市场不陷入囚徒困境、至少有一个企业生产高质量食品,需要满足大企业被搭便车或者坚持实施惩罚比陷入囚徒困境(L,L)更好。

      ①《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如今的‘决定性作用’,这表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思路将更加明确和深入。”

      ②Waldman(1996)、Hendel and Lizzeri(1999)进一步分析垄断厂商降低产品耐用性的原因。他们发现产品耐用性过长会增加产品在二手市场流转的期限,降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

      ③《谢尔曼法》第1条禁止合谋损害竞争的行为,第2条禁止垄断企业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损害竞争的行为。

      ④欧盟竞争立法主要包括四部分:反托拉斯、并购、自由化、国家补贴。《里斯本条约》中反托拉斯涉及两项禁止性条款。首先,第101条禁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协议限制竞争。其次,第102条禁止企业滥用其支配性地位。

      ⑤这样的设定有利于我们更直接地考察企业市场份额对行业的整体影响,采用其他的函数形式不改变模型的一般结论。

      ⑥该模型也可能存在混合策略均衡。虽然混合策略均衡也很有研究价值,但为了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我们主要关注市场的纯策略均衡。并且给定初始值,市场最终会达到的均衡状态将是唯一的。

      ⑦由证明可得不存在大企业搭小企业便车的现象。

      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限期重复博弈存在多重均衡。如果同时存在不同收益的均衡,我们根据回报占优的准则(pay off dominance)选取对企业回报最高的均衡[例如,存在互利均衡(H,H)和囚徒困境(L、L)两种均衡,本文将选取互利均衡(H,H)]。

标签:;  ;  ;  ;  ;  ;  ;  ;  ;  ;  ;  

增加行业集中度能改善食品安全吗?_食品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