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体会、新标准、新理念——认识《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标准论文,新形势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新理念论文,全日制普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编制历时两年,在反复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终于和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见面了。该课程标准总体上达到了教育法、国家教育方针、高中课程计划对地理学科教学的要求,内容上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技能培养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并将成为今后指导高中地理教学、编写地理教材、考核学生成绩、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一、课程标准体系结构上独具匠心,注重层次性和创新性
课程标准采用醒目的标题将标准内容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又细分为若干方面,层次清晰,既有助于使用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又有助于使用者对其中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体系结构如下所示:
课程标准四部分内容的安排顺序是:课程标准的编写大背景及编写依据(前言)——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需要学习的内容(内容标准)——最终落实的方法(实施建议)。四部分的安排顺序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系统论思想贯穿其中,并在体系结构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课程标准内容设计上,始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呼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研制者在对国际地理教育大背景作充分研究以及多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课程总体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得到了全面体现。
前言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当前的社会大背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素质教育思想: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国际环境的复杂都要求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制者在明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洞察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编写,保证了课程标准的质量,使之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地理教育的要求,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准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充分地体现了上述思想。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作为地理课程须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必须正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构建“合格+特长”,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接触现代地理科技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以保证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并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使喜爱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学生脱颖而出,发展个人兴趣志向,正确引导他们思考和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及就业趋向。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发现问题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应重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人生规划能力。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不断地给学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众多领域的渗透,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课程评价标准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课程标准一改应试教育下仅关注终结性、单一的评价模式,而采用素质教育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做法,从终结性评价过渡到关注形成性评价以及两者结合的恰当方式,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标准在阐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阐述课程须达到的目标,这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兼优的学生,因此要求课程目标在内容设计上,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增加过程与方法目标,逐步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德”的重要体现,它在指导人的行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课程目标中明确地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此外,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也符合世界教育课程目标理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国课程目标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知识传授和知识目标的实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面对知识信息量的“爆炸”,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课程中增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进而推动了课程与教学的重大改革。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教育者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重视知识和方法的教育还仅仅是“颈部以上的教育”(即头脑的教育),而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针对上述严重弊端,教育者提出“还教育的另一部分”——重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的要求。可见,新的课程目标正是世界教育课程目标理念发展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组织形式和语言表达都渗透着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首先,内容标准在组织形式上采用“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栏,一改现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要求”栏目,增强了使用者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现以“地球运动”知识点为例,进行简要的对比: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在形式和内容要求上的对比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中,“标准”是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的方式表述,语言简洁,给予使用者更大的理解和运用空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使用者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探究性活动渗透其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其次,在内存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形成了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增强选择性,体现时代性的同时突出应用性等显著特点。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例如:初中地理课程中已接触到“地球运动”,高中地理课程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初中阶段相比,从重“现象”过渡为重“原理”,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观察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是内容选择上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时代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知识,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激活”地理课程。二是无论必修课“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还是选修课“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10大“模块”以及各个“模块”内部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都力求贴近学科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环境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同时,内容也更加注重应用性,例如: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等新增选修内容,都十分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学以致用,通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来增长才干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在发展性方面,内容标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活动建议”中的能力要求上。例如: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实地调查能力和决策能力(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观察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实验与创新能力(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等。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内容翔实,有理有据,无论对一线广大教师(教学建议),还是对学校管理者(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以及教材的编写者(教科书编写建议)等都具有指导价值。此外,实施建议各部分,均提供了相应的典型案例,这是在吸收国外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种大胆创新,这种处理方式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三、学习、试行课程标准中须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无论在指导思想、教学原则、知识体系和结构方面,都作了很大改革。由于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学习和试行课程标准时,首先要领会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精神,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文件等对照衡量,认真领会落实课程标准。
其次,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要从教学大纲、现行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研究如何贯彻课程标准中对加强地理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从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转向关注如何利用学科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否则,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难以全面落实。
第三,试行课程标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努力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要求,也要注意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灵活掌握。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地理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课程论文; 普通高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