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患儿临床治疗当中,患儿接受比例辅助通气以及SIMV通气模式联合干预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当中收治的3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情况的新生儿患儿为相关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成常规组及联合组,常规组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而联合组患儿则需要接受比例辅助通气与SIMV通气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且两组患儿的数据对比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儿的治疗,同时给予患儿SIMV通气以及比例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比例辅助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不良反应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目前新生儿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肺部表面的活性物质成分严重缺乏以及肺部组织发育不完善而导致,早产儿一般会出现此类症状[1]。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会在出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各种症状,如果患儿无法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干预,患儿甚至会出现死亡,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我院针对此类患儿,选择将比例辅助通气与SIMV通气模式相结合,收到较好的临床反馈,现根据研究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在2017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患儿当中选择38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开展相关分析,所有患儿的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我院在研究中,将以下患儿排除:身体严重感染患儿、合并出血性疾病患儿、出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患有肺部动脉高压患儿、先天畸形患儿、合并先天代谢疾病患儿。将所有患儿均分成为常规组及联合组,每组各18例对象。常规组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为8例,患儿胎龄为29—39周;联合组患儿当中男性为11例,女性患儿为7例,胎龄则为30—38周,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在对比后无任何差异存在(P>0.05)。
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干预,医护人员在对患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之后给予其复苏处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经其口部或者鼻部进行气管插管,医护人员选择球囊面罩进行给氧,并且调整好相关参数,之后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联合组患儿则需要接受比例辅助通气与SIMV通气模式联合干预,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呼吸道进行分泌物清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进行给氧,调整相关的呼吸及参数,将SPO2指标设定为88%—94%之间,并且根据患儿的相关血气指标进行参数调节处理,选择最小的呼吸机支持参数维持患儿的正常氧合[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方式治疗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患儿死亡、低氧血症以及鼻部损伤情况,并作以分析。
统计学处理
针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我院选择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患儿计数资料为n(%),接受X2检验,若数据对比后显示P<0.05,即为存在差异。
2 结果
表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目前临床新生儿疾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变类型,主要发病原因就是患儿自身肺部功能发育不完善,严重缺乏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成分,进而造成患儿的肺泡表面张力明显升高,肺部的顺应性严重下降,肺泡也会出现严重萎缩,进而造成患儿气道阻力不断增加,引发缺氧情况[4]。
在此类患儿的临床治疗当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案,但是这种治疗带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可能会造成患儿出现其它并发症反应等,甚至引发患儿对抗呼吸机等不良情况。比例辅助通气是目前一种新型的通气模式,可以根据患儿的自主呼吸情况去调节相应的呼吸参数等,并且达到较为理想的辅助通气效果,进而实现人机同步性较好,患儿的舒适度可以得到明显保证,并且避免患儿出现机械性肺部损伤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在将这种呼吸模式与SIMV模式相结合应用之后,可以有效触发患儿的自主呼吸,并且在两次指令周期之间,患儿的自主呼吸情况可以得到较好保证,患儿治疗效果会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会降至最低,这对于患儿的治疗而言十分关键。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儿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治疗。在对比相关数据之后可以看出,联合组患儿接受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患儿,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明显意义,体现了治疗的优越性。
结语:
针对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患儿治疗方式选择而言,同时让其接受比例辅助通气与SIMV通气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对于挽救患儿的生命十分重要,该方案值得在新生儿科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刁玉巧,翟淑芬,平莉莉,赵志敏,刘晓红.3种无创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1):4441-4445.
[2]于晓岩,王红宇,邹宁,纪卫华,吴善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09):95-97.
[3]刘孝桥,涂睿.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08):1411-1414.
[4]李海霞,张卫星,刘芳,张志敏,赵宝君,王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169-170.
论文作者:孙宏伟,杨立春,罗慧洁,付黎明,翟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患儿论文; 呼吸论文; 新生儿论文; 窘迫论文; 综合征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肺部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